【总第1418期】【孝贤杯征文】【63号作品】浦雨田丨生命的支柱(散文)

生命的支柱(散文)
作者/浦雨田(辽宁阜新)
在母亲居屋的床边,排放着十几支大大小造型别致的拐杖。那根锃光明亮的胡杨木龙头拐杖是母亲的钟爱,但他一生却没有拄过一次。
记得小时候从新立屯搬家到小东时,父亲作为教师调转,全家人坐在一辆大轱辘车上。有三套马车拉着锅碗瓢盆儿和一对红木箱子。邻居们一路18里相送,依依不舍,洒泪拥抱而别。
母亲生在北方辽西一处荒山秃岭的小山村。干旱缺水叫做少冷的地方。但姥姥家的门前有两棵合抱成荫的大榆树,远望像两朵飘拂的绿莲,为黄土坎添了路人歇脚之处。
而从小我却感觉,偌大的母爱,就像一座绿水青山。他的教诲好比源源不断的山泉和氧吧滋润着我们成长。母亲29岁时已是六个孩子的母亲。怀里抱着刚会吃奶的老儿子。地下玩儿的,滚泥巴的我和哥哥弟弟们还有姐姐。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在小东车站铁路线旁边租借两间平房住。母亲吃的过风霜之苦,用野菜和粗粮充饥,养了一群猪鸭鸡鹅,构成家禽合唱团,给小院增添了童年无限的乐趣。生活困苦,母亲学会了劁猪、理发、种菜和多种手艺,抽空还帮助邻里做些家务。结交了很多要好的中走年婶子大娘们。在老二中当教师的父亲,在新立屯荒地村发现家访时,发现自己的学生王甫竟是一位孤儿,寄居在姑姑家庭。于是父母又生了吝悯之心,不顾儿女女绕膝的劳累,又接收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比我们长几岁的王普儿很懂事,总是帮着父母做一些泗安小的家务。点灯熬油儿,母亲灯下千锥万针,腿搓线麻绳,给他做了一双新布鞋。嗯,换了一身儿自家土布漂染的衣裳。经过母亲的剪刀裁剪和缝缀,把他打扮成了少年毛泽东的模样。18岁那年,送王甫当兵参军,我妈背着父亲借了点儿钱给王甫哥买了份儿新的搪瓷脸盆儿,还有毛巾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王甫哭着喊亲娘。跪在地下,久久不愿离开。30年后,在大城市转业的师职干部,非要转业到地方,志愿到黑山县城。和父母亲住在一地,母亲好说歹说和邻里一起保媒拉线儿为她成了亲。在母亲60岁生日时,王甫特意从北京捎回一支紫檀木的龙头拐杖作为礼物为母亲作寿。母亲笑着说:“我这腿硬实着呢,提前让我三条腿走路哇,我这身板硬朗的很,走路爬山没问题。”王甫后来调转担任一个市委组织部长。在我们兄弟以前回城工作时,他要帮忙。被父母一口拒绝。父亲说:“孩子。我们教育了你,不是培养你为亲友拉关糸走后门儿,儿女们的工作自取方便,知青回城做工,他们的翅膀硬了,靠他们自已飞,世间的人情面子,不求你这样回报。”
记得母亲为了填补家用,父亲呢,为母亲买了一套理发工具,母亲带着五岁的我。挨村挨户地为人家老少剪头。剪一回,只收一角或两角钱,一天下来也就收入不到两元钱的硬币。我和母亲只唱人家一瓢凉水。一天下来,母亲的累得头昏眼花。一次,义务为一名头上长秃疮的孤儿和一位小哑巴剪头。因为秃疮流脓淌水儿,母亲还是不厌其烦的为他洗漱,完了就搽上用硫磺调的药膏儿。随后,还把我们娘俩的午餐四个糠菜窝头儿分给他们吃。在回家的路上,母亲一边走一边蹲在路边呕吐不止。我看着母亲那样的痛苦劲儿,从道旁的野地里捡了一把包米皮子,为母亲做随时呕吐的手绢。一路互相掺扶,迎着西北风,夜黑远行到家。
母亲老了,70岁的身板儿,但是还很硬朗。他仍在寻求做些公益事儿。头发像雪花一样,笼罩在了沧桑的银杏树树冠上。年节假日,孙男弟女车来人往,儿女们成家立业,又给老人添加了无限的乐趣和话题。
每次回到黑山县城,我都带去老家土特产品,交流亲情礼道往来。母亲一再地劝阻'我说:“儿子,生活要节俭,不能乱花钱,我这体格儿好着呢。当年的苦生活给咱补了钙,好日子越过越开心,党和政府还给老人发补贴,我的福日子还在后头呢。这福寿安康的社会呀,老的少的都生活得心满意足啊。”
近年来,我发现老家门前地大车小辆都排上了队,还有的停在当街的油漆马路上,看望父母亲的儿孙辈们多多啦。逢年过节了,好长时间,就像赶庙会一样。请二老全国旅游和世界观光。老人只是兴兴致勃勃的去了一趟,北鎮乡村观赏梨花儿,还到医巫闾山赏了秋山红叶,吃过一回山庄农家饭菜。只是生日的寿宴贺礼,却都一概拒绝。给她买的礼物很少收纳,不是转送邻里就是厨柜收藏。可是总忘不了,给儿孙们在春节分别包上不大不小的红包儿,大年三十晚上,送给晚辈的压岁钱年年有盈。
母亲80岁那年过端午节。那天真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我高兴的坐长途客车前去探望母亲。记得整个县城。都飘着艾蒿的香味儿和粽子的香甜。回到老家父母普平房小院一一往事居门前。感到意外的是在铁门紧闭。黑铁门上挂着一串锁链儿,铁索上面扣一把铜锁。邻里的大叔告诉我,你爸爸。到北山部队去义务讲课去了,讲历史,讲端午的由来,讲爱国诗人屈原。那我母亲呢。我沿着趟房如走龙门阵似的寻找母亲,以为她在哪个石墩和巷口乘凉,突然发现母亲蹒跚着走过一条条狭窄的胡同,怀里围抱着一大捆艾蒿,正在挨家挨户地为他们往铁门上插。一束束艾蒿,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翠绿晶莹,乡味盈盈。当母亲回头发我喊她的时候,他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二儿子,过节了,街上的艾蒿卖光了,我把院子里的两池子艾荷拔下来,送给邻居,为老邻旧居添添平安幸福的喜气,也顺便儿兜兜风儿溜溜弯。”
原来母亲为邻里送艾蒿是有來由的。随后母亲告诉我,前几年赶上五月节下雨。乡下来城里卖艾萵的农民把卖剩下的艾蒿一古脑儿扔进道边脏水沟。向来为人善良的母亲,就一堆堆的捡回来,摘去烂叶儿,剪短枝丫和须根。挥镐钩池一垅珑的移植栽种。家里树荫花池旁边,多了两畦绿友,从此,小院儿里的五月花季,桃红柳绿长青藤。齐刷刷绿油油的艾香味分外诱人。一阵阵轻风徐来,小院艾香飘向远方,坐在畦边的母亲。宛若又回到了故乡的童年,挎着柳条筐漫山挖野菜割青草的时光。把艾蒿赠是老邻旧居。平添了节日祥和氛围,竟也成了每年端午母亲结下的邻里情缘。
每次回城,我到楼外小卖点儿,去给母亲买些可口的水果和罐头。一位女店员。非常友好地和我攀谈。40多岁的女店员诚恳地诉说:“你妈和我妈是干姐妹儿啊,我妈在病房躺着的时候,我大姨前一趟后一趟趟地问长问短,还送来不少补品,。你买这些水果儿不收费,就算尽晚辈一份孝心,省得往你家送,大姨还给我送回来。咱们这是用钱买不来的邻里情啊。”
记得母亲返回住新楼的那年八月节,80多岁的母亲兴致上来一展厨艺,为身边大大小小的孙辈儿现场表演拿手菜一一红烧肉。随着锅碗瓢盆儿的有节奏的鼓吹,半仙之体的太奶奶厨技依然不减当年。围观坐等孙辈儿们。瓷碗、钢盆、陶盂灬坐侍分享。好一个大家族的欢聚一堂,好一幅五世同堂五福图。那种个中滋味儿啊,如同进了大观园,赴了王母娘娘蟠桃宴,闻得邻里乡亲都感觉到陶醉在心。
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完剩归途。当老辈与晚幼沉湎
在无垠的欢乐情爱之中。品尝日臻完美的生活滋味,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又融合了乡情乡味之中。乡愁这种之中母爱永恒。太奶奶微笑着,抱起一个晚辈儿,笑眯脒地说:“看来呀,太奶就想等你20年以后。过节时品尝你们小两口儿做的红烧肉该有多香啊。”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母亲的爱心随着小家和大家大家一起温暖人心。绵绵的母爱,如汩汩温泉滋润首春夏秋冬。
85岁时的母亲的体力不支,不像年轻人行走自如。但是她却拒绝拐杖。有时头疼脑热,他宁可扶扶着墙走走停停。还有许多亲友都为母亲买了一副又一副的手杖。手杖像个团队似的集合在她的床头,随时整装待发。兄弟姐妹们为了缓解母亲自炊之苦,为她雇了一个年轻的保姆。母亲待保姗就像亲生的女儿。反倒对保姆问暖吁寒。她还要给保姆一个月开两次工资,把自己的补贴都送给保姆,感恩的保姆含泪辞职。以后任何保姆都到不了母亲身边。因为老人太要强,一切吃穿住行。非要自己动手,说要去伺候他,他总是过意不去。其实这就是她与生命抗争,身老不服老的表现。
90岁那年春节,她指着身边靠墙摆放的大大小小的超过12属相的拐杖,打趣地说,虽然这些东西,都应该是我贴身的跟差和伙伴儿。我可不依赖他们支撑我。我还能自己走路呢。”可是下床以后,她只能扶墙而走了。
母亲是大山里农民的女儿,一生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把我们。调教培养成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布衣饭菜,可乐终身。”(沈复、《浮生六记》)。这就是一位普通母亲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女性生存需求。她总是告诫我们:二人生靠拄着拐棍走啊,一辈子挺不直腰。靠嫁接的是梨苹果,靠盆栽的多是草本谎花,山上靠根栽的都是不老松,经得住风风雨雨,冬夏长青。”
92岁的母亲,在今春一个静悄悄的清明节前走了,走的快乐安详。92岁的母亲打点好自己的行装,摆在床头,明明白白地进入了梦境,走到了大山的那一边。
盂中的水仙花儿,刚刚谢幕,窗台上的杜鹃花昂首盛开。视花如亲的母亲告别了她的老屋一一往事居。顺其自然,随其自然,享受自然,回归自然是他一生追求的快乐世界。靠墙边的一排排各式样的手杖一伺而立,那台崭新的轮椅已经摆放了十年,似乎还在等他的主人踏青归来。丰子恺先生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物质的精神的和灵魂的,或许有些人只有一重的物质欲却很满足。”母亲一生不靠拐杖支撑生命,她自身的生命支柱却赋予了清正的灵魂。
作为书画家。大哥含着泪水写下了挽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心中长暖萱堂昕。送行的路上,蓦然,我想起来为母亲60岁寿辰写下的那首诗:长忆童年生计艰/一家八口半茅间/食啜残汤怜母苦/衣添旧絮怕儿寒/三春晖暖恩情重/寸草心微报答难/至今思乡难忘却/常登岭上,望黑山。
征文启事 :
第二届全国“孝贤杯”征文启事

作者介绍

浦雨田《新蕾》文学杂志社责任编辑、阜新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研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民研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民俗学会理事、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学会会员、阜新市民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
发表散文、戏剧、曲艺、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民间文学等作品,见诸于全国报刊和出版书籍。总文字量达6000多万字。
2017年和2018年分获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家庭。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1493061055@qq.com

咨询热线:18537586630(微信同步)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