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 赏析 朗读

宋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泉州承天寺今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点是泉州。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来形容。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季开黄花。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个虚词。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并没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称为“闲人”。[译文]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起分离其中的乐趣,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缓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来到庭院里。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那样透明,水中好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错,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概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何在这寻常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呢?只是因为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罢了。

[赏析]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0)

相关推荐

  • 【666】【同课异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集美大学 在读研究生  李柯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遂"."念"."欣 ...

  •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照入屋内),欣然起行.念(想到)无以(没有人与自己)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彼此)步于庭 ...

  •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 ...

  • 桃花园记 诗意 赏析 朗读

    晋·陶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

  • 别云间 诗意 赏析 朗读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 ...

  • 别董大 诗意 赏析 朗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作者简介]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载(七四九年)任封丘尉,不久即辞去,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意 赏析 朗读

    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薄③.将军角弓不得控④,都护铁衣冷难着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 ...

  • 泊船瓜洲 诗意 赏析 朗读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 ...

  • 曹刿论战 诗意 赏析 朗读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5):"肉食者谋之(6),又何间焉((7)"刿曰:"肉食者鄙(8)未能远谋."乃入见(9) ...

  • 池上 诗意 赏析 朗读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 ...

  • 长歌行 诗意 赏析 朗读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 ...

  • 朝天子·咏喇叭 诗意 赏析 朗读

    明 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