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同课异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集美大学 在读研究生  李柯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遂”、“念”、“欣然”、“盖”、“空明”等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诵,借助想象与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月夜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关键句,引用相关资料,理解“闲人”二字所传达出作者从容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多种朗诵,借助想象与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月夜之美

2.抓住关键句,引用相关资料,理解“闲人”二字所传达出作者从容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引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苏轼。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时期的最高文学成就。他一生作诗3000首,其中关于月的作品有570首,占他所有作品的五分之一。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十分喜欢写月、擅长写月。那么,当他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的时候,他还会借月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吗?那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来一探究竟。

二、整体探究: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悟:3分钟通读全文,翻译文本。

(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全班齐读第一句,请一位同学翻译)

读这一句,大家发现了有什么特别的事吗?——并无特别,不过是月亮出来了。那么,我相信月亮不只照进苏轼家里,也照进了千家万户。那么这里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小小的角色扮演的游戏,有请三名同学:(此处设计仿照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你是一名官员,在处理各种官司,忙于各种应酬,你还能清晰的记得那天晚上的月色是什么样的吗?——不记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你是一名做生意的商人,前段时间亏了一千多两银子,你还能清晰的记得那天晚上的月色是什么样的吗?——不记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你是一名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多年,你还能清晰的记得那天晚上的月色是什么样的吗?——不记得

当官的不记得、做生意的不记得、读书人也不记得,但是还有一个人清晰的记得,那就是——苏轼。

苏轼解开衣服准备睡了,这个时候“月色入户”,那把“入”换成“照”、“洒”好吗?

(自由讨论,请同学发言)

“入”月亮没有腿,这就把月色写活了,赋予了月人的生命,给了月主动,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好友、知己。

“户”——门。《木兰诗》:木兰当户织,在古代,单扇的门称为“户”。

那么这么一位好友来了,苏轼的态度当然是——“欣然:高兴的样子。《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苏轼起身出门,我们知道,此时正是“十月”,正值初冬,冒着寒意。苏轼能从被窝出来赏月,换做我们同学是不是上学连床都起不来呀,我们可以看出他夜游的兴致很高啊!

(带着高兴再次朗读)

(三)无与为乐,步于中庭:

(全班齐读第二、三句,请一位同学翻译)

如果说苏轼的天上知己是月亮,那么人间知己是?——张怀民。那请同学们在这两句中找出相应的字或者词语来证明他们俩关系很好。

(自由讨论,请同学发言)

“遂”:于是。苏轼快睡着了,发现月色之美旋即而起,想要找到一起游乐的人。于是他想到了张怀民,他第一反应、不假思索想到的人就是张。同学们,想想在你们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一部好看的书、漫画、电影,你第一个想找的分享的人是不是和你最要好的朋友啊。

“寻”:找到。不是“邀请”,说明两个人非常熟悉了,不需要了那些客套的话。但是也不一定找得到,多了一份随意,也多了一份落寞。

“怀民”:直呼其名,关系够铁。

“亦”:也。两个人都没睡,两个人都发现了月色入户,都喜欢月色才能“相与步于中庭”。

这些都说明了两个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张怀民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也处于人生低谷,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独乐(yue)乐(le)不如众乐乐”,苏轼从“无与”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的“步”和上文“行”大家觉得哪个更轻松、悠闲?——组词,步。果然,两个人在一起更快乐。

(带着轻松愉快再次朗读)

(四)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全班齐读第四句,请一位同学翻译)

不是写的月色吗?怎么突然写水了?——比喻,月光朗照如同积水空明。

“明”——色彩:澄澈,干净,不含一丝杂质。

“空”修饰“明”,不是透明,不是光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显得清幽。空也是佛家用语,比如悟空、悟净。空显得更加有禅意、更加宁静、有意境。

前半句是静态,后半句是动态。这一句既有色彩也有动静变化。

三、深入研读:

加上月色好不好?——不好,过于直白,不含蓄。苏轼二人在游览中已经忘记了月光,二人就像游鱼一般,在藻荇中游来游去。这叫“写月却不见月”。下学期我们会学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会学到相似的手法。写水非常的清,清到什么地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作者写月却不见月、写水却不见水、写风却不见风、写乐却不见乐,顾左右而言他。有人评价这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一笔两写,状景达情”两写的是月色之美、庭院之静谧,达的是什么情呢?——

知人论世:苏轼少年得志,抱负远大。苏轼与皇上推行的新法政见不和,性格过于锋芒毕露,因此仕途不顺。元丰二年,他被政敌算计,说他的诗讥讽朝政,因此他因冤入狱,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月后,苏轼被流放黄州,期间他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粗茶淡饭仅能饱腹。《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在黄州所作。那我们能想到,你要是那时的苏轼,被人冤枉、又驱逐到外地、生活的也很艰苦,那你的心情是——?

“盖竹柏影也”既反映视角的变化,也反映的心态的变化。视角——?俯仰:低头以为是水中藻荇,抬头是竹柏,由虚到实,从幻想自己宛若游鱼,到恍然间回到现实——贬官,心情也很低落,无奈。他低头面对的是狭小庭院,抬头是广袤天宇,从昏暗到豁然明朗,此时他的心情也——?顿悟了,像秋天的菊花想开了。盖:原来是——原来我可以不纠结名利,原来我可以抛开杂念,原来我也可以不忘初心。竹柏:特殊文化符号,君子的象征。

(带着陶醉再次朗读)

(五)何夜无月,但少闲人

(全班齐读最后几句,请一位同学翻译)

回到角色扮演的三个问题。——都不是闲人:天地很大,闲人却不多。可是没有闲人哪来的月色?没有闲人哪来的竹柏?没有闲人哪来的风景?天地再大,没有闲人也难以发现天地之美。

什么是闲人?时间多事情少就是吗?——不是,有闲情逸致,面对一切处境都能坦然自若。苏轼在经历了一系列诬陷、贬谪、流放后,郁郁不得志,但是他颓废了吗?自暴自弃了吗?怨天尤人了吗?他的心境宛如,用文中比喻句来说——如积水空明。

“但”:只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闲人相对的是?——追逐名利、蝇营狗苟的人,那苏轼是希望闲人多还是少呢?——多。但实际上多不多呢?——不多。那这个“但”表现的是一声悲怆的感叹。

“者耳”:罢了。用我们的话就是算了吧,你什么时候会说算了吧?——不计较。苏轼这里也是,有种洒脱的意味。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感觉:有忧也有喜,有苦也有苦中作乐。忧、苦是什么?——个人遭遇;喜、苦中作乐是什么?——发现美景,陶醉于美景。

联系自身:当你遭遇挫折的时候,比如考不好、和朋友父母吵架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自由发言,体会苏轼的境界)

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做连线题。

四、拓展链接

(自由发言关于“月”的诗句)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感情。

宁静美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

离别感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游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苦闷:《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哲理:《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还有很多意象,杨柳、夕阳……

五、小结

日本菜之所以难烹饪在于味道淡,吃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师傅的一切功夫都是为了让自然的味道更和谐的展现。因为淡,所以难加掩饰;因为淡,所以难以引起注意。同样,我们的生活不是不美的,是很多时候美的不动声色,应了苏轼的那句:人生有味是清欢。

我们谈论苏轼,总是谈到他的豁达。为什么觉得他豁达,因为他能苦中作乐。他能在被贬黄州第三个春天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已经多久没像苏轼那样去听雨滴的声音,去感受风拂过面颊,去看草木倒影,去关注生活中的美?

六、作业

阅读苏轼《定风波》写读后感。

七、板书

起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叙事

承  无与为乐,步于中庭

写景    转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比喻)

议论抒情  合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

【设计思路】

“月”字贯穿始终,从导入到教学过程最后整理月意象。通过苏轼对月色的描绘体现他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诵读法是本节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希望能带领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高兴-陶醉-感慨”的三次情感的转变。

在设计中想要补充一些诗句佳句,丰富学生的词库,例如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说到“空”联系到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对“写月而不见月”的评价……存在一些忧虑,担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否可以领会。

“闲人”的讲解是重点之一,学生由于自身经历有限,不一定可以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对其的影响,想要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经历,达到共情。

【教学反思】

1. 内容太多,重点不清晰。应紧扣文中的写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重点来讲。拓展内容可能太多太杂,学生也一知半解云里雾里。板块设计不清晰,ppt上也没呈现。下次制作ppt我会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放上去,明确板块活动。

2. 在设计前明确是什么类型的文本,诵读型?主题型?……通过主题类型让学生从本节课中掌握什么能力。

3. 诵读法的运用并没有在本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朗读仍然浮于表面。如何将朗读发挥作用是之后上课需要思考。

【课评】

聚焦一点,懂得取舍
——李柯璇《记承天寺夜游》课评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记承天寺夜游》是大文豪苏轼的名篇名作,更是语文大师的挚爱文本,多年来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型的解读很多,如何能够讲出自己的新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节课作为李老师这样一位在读研究生的实习阶段首秀来说,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1.教师素养较高,授课过程中自信、自然、大方得体,并且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够灵活处理,巧妙应对,
2.一篇文言文充分解读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教师深厚的文学积淀,教授过程中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足见准备充分;
3.教师板书清晰,字迹清晰,表达清晰流畅声音洪亮,基本功扎实。
以上三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自信成熟的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这是非常难得的。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保持,不断完善。
但作为课堂教学而言,这节课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状态比较沉闷,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
2.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的少,也就导致了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3.教学设计中目标不够清晰,重难点不突出,流程设计中缺少学生活动的环节,也就出现了面面俱到最终无一处重要的局面;
4.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内容之间缺少流畅的过渡,最后一个“月”的意向内容的补充有点突兀。
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如何能够让文章重点突出,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呢?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想要找到答案,我们首先必须应该想明白的是这篇课文我最想讲的是什么?我认为最有价值去讲的是什么呢?主题更有意义,那就定义为主题型文本,偏重于写作技法的渗透,那就定义为写作型文本,如何定义,取决于我们内心对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内容的解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清楚的了。很显然,李老师想要表达的文中出彩的景色描写重点句和苏轼的人生态度两个方面,定义为主题型文本比较合适。
接下来就需要考虑:要达成我们的目标,应该从哪些支架入手作为抓手,展开学生活动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我们将此文定义为“主题型文本”时,并不影响对于语用知识的讲解,应该做的是将具象的语用价值与抽象的精神价值之间搭建桥梁,使得二者合二为一。
需要明确的是,课堂的开始首先应该用较短的时间对于文章的主要行文思路进行简要的梳理,无需过多逗留,进而引导学生围绕写景句展开活动,换词语对比分析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李老师的设计中“月色入户”的“入”字好在哪里?“庭下……”一句加上“月色”好不好?也正是想用一种双向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对比,分析出这一个比喻句写得精妙之处,我想,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更深一步加入“盖”字的体会可能对理解作者情感方面效果更好些。
在情感的体会中抓住几个关键词展开分析,通过什么支架展开分析呢?朗读感悟应该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可以扩展为情境演读,深化理解。同时也可以关注到最后一句的反问句,反复揣摩情感,与此同时拓展出背景知识帮助理解,进而深入理解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豁达的心态,达到课堂的升华,如此一来,应该可以达到目标。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眉清目秀,重点清晰,目标明确,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聚焦,这也是王君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去做的,无论我们在自我知识储备的阶段如何丰富文本内容,但到了课堂必须要聚焦,要取舍,聚焦哪里?取舍什么?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此刻脑海里想到的是青春语文的追求阐述: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抵达精神的高度自由。我们不仅是语文老师,更是一名必须要直面时代特征的教育者。在传道受业解惑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修炼自我,拥有敢于舍弃的勇气,敢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勇气,努力做到聚焦一点,集中发力,我想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因此而变得轻松自如,有效高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