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和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原本是山东人,生活所迫到长沙的张仲景家干长工讨生活。他为人忠厚善良,走路时如果遇见羊群,他就躲到一边,让羊群先过,看到脚下的小虫,也是跨步迈过,从不杀生。
十五岁时,他的东家张仲景非常爱好医术,也勤于专研修道成仙的事。
一天从昆仑山来了两位神仙,扮作书生,要跟着仲景到全国治病救人,顺便从中考察他,仲景是不清楚跟随他的这两位书生是神仙。
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仲景对二位书生也就摆起谱来,指示神仙做这做那的,言语也是呼来吼去的。
更有甚者,有一次,仲景家的老婆张罗了一桌子的好吃的,夫妻2人正在家里美美的吃。两个书生就来了,一位上前敲门,门是给开的,就问,仲景在家吗?说,在家的。书生说:若在家,就烦请你进去禀报一声。说故人来了。
把话递进去了,仲景原先打算出门去迎接两位书生的,他老婆马上站起来对仲景说:“又是那两个书生,估计是饿急了,又赶着点来蹭饭吃的,连顿安生饭都吃不明白,先别理他们!”仲景无奈,就让出去对书生说,自己不在家。
两位书生说:“你刚才说仲景在家,现在又说不在,这怎么解释呢?”
说,“是东家让我这样说的。”
两位书生见很诚实,就说,“张仲景这人修道好多年了,很勤奋。上天派我们两人来考察他,他道行不够,私心太重,自己丢失了成仙得道的机会,眼看要成功时,却走了岔道。”
接着就问:“你贪玩吗?”
说:“我不爱玩。”
又问:“你喜欢修道吗?”
说:“我从小就喜欢方术,家里穷,只能自己修炼,现在已经到了心斋的层次,也能坐忘了。”
两位书生说:“好,看来与道家有缘。你明天一早在寒山寺的门口等着我们。”
记住了,第二天天刚亮就到了寒山寺的门口,却发现书生早就在哪里等着了。书生说:约好的早点来,怎么来的这么晚?说:“我一早就来了,没想到你们来的比我还早!”
两个书生说:“明天一早再来吧。。”
这一次,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看见书生才来。
两位书生经过考验,觉得可以向传道了,就给了一盒药丸,嘱咐说:“你回去以后,不要接触女色,凝神皈依,服下一粒药丸后,就进入坐忘状态,持续坚持3个月。到时我们指点你。”
按照二书生的话做了,二书生就常到住处来。张仲景在院子里散步,经常听见在和人谈话。走进看只有一个人住在空屋子里。反复好几月。
张仲景有一次,在进入坐忘状态时来到他屋里,看到,进入了吾丧我的境界,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的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就问说:“我经常看到你一个在屋子里,却听见你和好几个人说话,进来却看不见有人,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你达到天籁的境界了?”
回答说,““坐忘”可以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形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三天便能“外天下”(遗弃世故),七天可以“外物”(心不为物役),九天可以“外生”(忘我)。
然后能“朝彻”(物我双忘,则慧照豁然,如朝阳初起),能“见独”(体验独立无对地道本体),然后进入所谓无古今、无生死、无烦恼的宁静意境。这里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事人为,以便与道同体,与天同性,与命同化。”
仲景听到如此高妙的谈论,又看到不吃饭不喝水,经常进入吾丧我的境界,疑心他已经得到。隐约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失去了得道的机会,就感叹地说:“一个人的道德是修来的。悟性很重要。父母生了我,尽管我行医为善,但在修道的路上没有名师指点,始终达不到道层次。先得到道术的,就是我的老师。”
得道后的,就传授给了张仲景坐忘、斋心的方法,让张仲景能看到人全身的经络,看到六经的循行脉络,三焦气机等等。
后来仲景仔细研读《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张仲景后来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