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看病又快又准,日诊百人,诀窍在哪里?(一)

老中医

01

一日诊治暇余,有学生问曰:老师看病又快又准,我们都来不及思考,处方已经出来,这里有什么秘诀和窍门?

答曰:哪里有什么诀窍。不过是一巧法罢了。

你们在学校学的辨证施治方法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辨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分步骤,走过程,一步步得出结论,故需要时间。

如用脏腑辨证诊治一病,要讲究理法方药,面对一大堆症状首先要用理论分析归纳,找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理出治则,选出合适方子,再确定有效之药。这个过程哪一个程序都不能少。

这个方法行不行?

正确的回答是可以的,这也是一般流行的方法,我早年用得也是这种方法,无可非议。

但这个方法是不是最佳的呢?恐怕不能这样说。

打个比喻,我们要上北京,是走路去呢?还是乘火车坐飞机呢?从达到目的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走路去北京也无可非议。

但是要讲究速度,显然飞机是最佳选择。看病也一样,有快有慢,这除了与经验多少有关外,还有一个方法问题。

02

我曾见过一老中医,日诊百十人,三五分钟就把一个患者处理完了。

而我早年看病,因循四诊八纲,脏腑辨证,一个患者至少在15分钟左右。日诊三四十人下来头昏脑涨,看到最后几个患者简直都有些草率,这是实话。

难道说我的智商与老中医有天壤之别?非也!

对此种现象我曾想过好长一段时间不得其解。

后来读到一本书,这就是胡希恕老中医的《经方传真》,书中讲到辨方证时说:“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抓住方证进行施治又快又准,并详举了大量的病例,至此才恍然大悟。

临床上只要见到“呕而发热”现象就可以直接出方小柴胡汤;

见到“发热而渴”就可立即想到白虎加人参汤,根本就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走过程,详分析。这真是一个快捷的方法。

也许有人问,你这个方法不可靠不科学,容易以偏概全,误诊误治。对于这一点我早年也曾想到过。但是胡老的话打消了我的念头,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胡老的话是正确的。

03

辨方证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汤方辨证。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说方证中就包含了六经、八纲脏腑辨证,它是辨证的具体实施。换句话也就是方证中包含了理法方药的内涵。

这确实是一个妙法。

直接反应,省去过程,一步到位,快速处方。

现在再回头看老医日诊百十人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了,他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见证发药(严格说起来此证是指汤方的指征或曰症候群)。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桂枝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等,这个方法确实快,而且收效高。

这个方法说起来简单,又好又快,但是要掌握好快速的辨证施治方法——汤方辨证,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未完待续)

THE END

本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