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眼神的秘密|即席表达课(音频和文字)

【第2讲】

眼神的秘密

你好,这里是刘哲说法,我是刘哲。

今天我们来讲即席表达课的第二讲,眼神的秘密。

有人会说,说话主要是用嘴,眼神有这么重要么,还单独作为一讲。

其实眼神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低头的人所无法想象的,这也是即席表达的秘密武器。

看一眼,就成秘密武器啦?

还真是。

01

人在交往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别人说话看着你的时候,你也会看着别人。这是一个基本的礼节。如果别人说话的时候,你看着别的地方,或者低头看手机,不仅是一种极度不礼貌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轻蔑的态度。

想象一下,你和前边的人说话,他头也不回的样子,这叫对着后脑勺说话。顿时火就来了,就容易引发冲突。

当然盯着陌生人看时间太长也不行,也是一种冒犯,变成了你瞅啥。这是因为你们彼此并不熟悉,你们之间没有发生交往行为。

而和你说话,是一种典型的交往行为,需要对等的反馈才能体现一种友好的姿态。注目是一种最低限度的要求。

因为如果你老不搭理别人的话,也就没人搭理你了,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而所谓搭理的最低水平也得是看着别人。说话的人看着你,表明是对你说的,而你回看他表明你在听,你的眼神会流露出你对他的话的态度,对方也正是通过你的眼神确信自己的话被接收到,被听进去了,以及是否被认可。有时候你是通过说话的方式反馈,有时只是默默的点点,眨眨眼睛,也都是信息反馈的方式。这样才会形成一次完整的交流,然后通过不断的相互反馈将交流继续下去。

对众人说话也一样的,每一个表达者都希望别人注意听自己说,这是一份基本的尊重。即使没有那么注意听,至少也不要影响别人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保证语言传播的效率,让最多的人最大限度上听清。在这种场合中,表达者与观众之间也是有眼神交流的,即使是几十人,上百人,即使你关注每一个人的目光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实还是可以大体照顾到。

只要一个人没在听,你肯定可以看得见。这个老师是最有体会的。

但是观众听讲的程度,不可能像一对一那样观察得那么清楚。但是最认真的人,你也会看得出来,他们的眼神更集中,他们点头的频率更高,他们会不停的以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向你反馈,他眼神中流露的认同和期待,你会看得很清楚。

而其他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你只是会用到很少的一部分注意力进行关注,只要能判断出来他们在看着你,也在听就行了。

即使你关注不到每个人的目光,但是却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目光。只要有一个人目光收回,或者他在做影响注意力的事情,你都会第一时间感受到。

然后你就会看着他,看看他到底在干什么。而当你看他的时候,他也会感受到,也会下意识的回看你,好像受到了老师的监督。

02

是的,目光有一种监督作用。我们习惯上有一种说法就是,有一双眼睛看着我。这个既是心理作用,也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会被要求注意听讲。怎么叫注意听讲,就是老师讲的时候,你要看着他。你要不看他,就证明你溜号了。或者即使你看着他,但是你想别的事,老师也看得出来。老师又怎么能知道我们的心思呢?因为你的眼睛出卖了你,你的脑袋里到底想什么可能是无法知道的。但是你的眼神没有表达出即时的反馈和关注,这是一目了然的。而老师一定会批评你。当然也主要是为了你好,保证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保证老师讲课的效率。

这就构成了一种规训,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听,其实就是保持注目。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规范和心理条件反射。因此,当表达者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就会自觉的注意听。

你们的目光对视是对这种注意行为的确认,只要你们的目光没有在相遇,表达者就会感觉到被些许冒犯。当他向你投来更多注意力的时候,你也感觉到自己好像犯错了,有一种愧疚感,就好像有人在敲打你,说你溜号了一样,赶快把目光对回来。

但是如果表达者低着头,就等于放弃了目光的监督作用,而观众也好像解除了关注义务。表达者既然没有看着他,又怎么能够要求他看着你,而且他看不看着你,你也不知道啊,所以观众的注意力就呈现了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主要是依靠耳朵来获取信息。

03

由于你低着头,你就失去了眼神这样一个重要的通讯渠道,信息的强度、丰富性也都降低了。所以观众也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注意力,看一个念稿子的人又能看到什么呢?

这个时候多余的注意力就会投入到手机、书籍、窃窃私语,或者冥想之中。这些成为注意力的新领域。一旦发现这些更有趣,注意力的重心立刻就会发生转移。因为视觉的注意力往往要强于听觉。这就会造成左耳进右耳出的效果。

这边念得很投入,那边的心思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眼神的确认。

是眼神将表达者与观众链接在一起的。

而且眼神还可以传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信息,也就是你的心中所想。语言只能表达意识的一部分信息。我们经常说,妙不可言、不可名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语言文字是对人类思维的符号化、类型化,能够表达很多内容,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最简单的,比如画面就很难描述,情绪也很难表达。但是眼神给了一个更为直接的意识表达通道。所以我们会说眼睛会说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言的同时再借助了会说话的眼睛,所传达信息的丰富性和精妙性就会提高一个层次。

这也是我们爱听即席发言的原因,因为你获取的信息远远不止语言本身,那些潜移默化的交流,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就是感觉很有意思。

而且这种视觉传达是双向的。表达者也会看到观众的眼神,虽然不可能看清每个人的眼神,但一定会看清几双最为瞩目的眼神,他们由于听得最认真,给你的反馈也最积极,信息量自然也最大。与他们的眼神交互,将完善你心中的想法,而你心中的想法又会通过重新组织的语言和新的眼神交付出来。实际上,你是在与观众进行共同创作,这就是即兴创作。

因此,没有观众的话,就无所谓即兴创作,即兴创作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在讲课的时候只能由眼神完成。因为你在讲话的时候,别人不能讲话,语言在现场不具有即时的沟通性,因为语言容易产生相互干扰。而眼神不会,眼神是无声的,是静默的,可以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展开沟通,并且对听觉系统毫无干扰,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眼神是一个只帮忙不添乱的绝佳信息交互渠道。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很多人不知道用呢?因为太难了。这需要对信息内容的全面掌握,完全融入脑际,而且还能自由调用,还要有流畅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将眼睛解放出来。

如果说念稿子的准备是1,那脱稿的准备可能100,所以想解放眼睛哪有那么容易。

稿子可以让别人写,但是脑子里的东西别人是帮不了的。当然这也是别人愿意听即席表达的一个原因,因为一旦脱稿,那就说明那真的是你的想法。这也是很多人特别在意领导脱稿时说的话,因为这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很多人也以脱稿讲话的水平来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水平,也有因为这个道理。包括汇报的时候,很多领导也不喜欢别人看稿,告诉你说就行了,不要看稿,他其实也是检验你的真实水平。

04

对于汇报这种的单独交流方式,直接的瞩目就可以了。但是在多人,尤其是人数特别多的时候,还有一个目光焦点如何安放的问题。刚才说到了,现场总会有对你更感兴趣,更关注的人,把焦点放到他们那里自然是一个好的选择,也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积极的反馈。

但是不要忘了,你毕竟不是只给他们几个人讲课,如果你只看他们,不看别人。别人就会被忽视,时间长了还会感觉被冒犯,这样注意力也就失去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失去了注意力,还会引发一些干扰行为,比如交头接耳、打电话、随意走动,有的还会搞得声音很大,引起别人侧目。这就会扰乱你正在努力营造的集体心流状态,如果不及时关注这种状况,就会引发注意力流失的雪崩,最后大家都走了神,从而陷入一种尴尬的状态,进而影响你的表达情绪和质量。

而你的表达情绪和表达质量的下降会进一步引发注意力的流失,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有经验的即席表达者会在相对固定焦点的同时,对全场适当进行巡视,看看其他人都在干嘛,当你的眼光巡视过来之后,很多人都会出于礼貌而加强注意力。即使那些极端的个例还不收手,但他们总归会看一眼,传达出看我干嘛的挑衅态度,同时表达出我不感兴趣、我不认同的情绪。

如果这样的人比较少还好,如果数量占到一定比例,就真的说明可能是你的表达内容和方式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就要适当调整一下表述方式。比如抛出些案例,赶快进入下一个板块等等。

这个时候再去巡视,你就会看见观众的变化,如果有所改善那就意味着成功了。

但是即使仍然不成功,你也不能放弃,而是要按照既定的框架讲完,同时也不要过多的调整内容结构。因为内容的结构往往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现场的改变在策略上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动结构反而会影响整体的质量。

这个时候就是要进行意志比拼,只要咬牙讲下去,保证内容完整。过一段时间,人们的注意力满满还是会跟上来。毕竟有眼神帮助下的即席表达有着强大和丰富的信息输出,而且持续流畅的输出容易帮助观众再次进入心流状态。

只要你自己不慌神,其实没有人看得出来。毕竟有社会的基本规范在,对表达者的基本尊重还是有的。而且你作为一个即席表达者,本身就是稀有物种,大家还有一种好奇心,看看你肚子里是不是真有东西,还只是装装样子。一旦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证明了你是有备而来的,肚子里真的有料的话。大家对这样丰富的内容输出方式,总体还是抱有一种兴趣和期待的。

这些种种就是眼神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神秘,但是只有那些准备得更充分的头脑才能将它解放出来。

而一旦解放就像双手一样,绝不仅仅是多了一项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你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能力,从此你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你还树上,欢迎你加入直立行走的行列。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是刘哲,欢迎继续关注刘哲说法,即席表达课还有三讲,咱们明天见。

下期预告:

  • 【第3讲】情绪控制|即席表达课

  • 【第4讲】心理承受力|即席表达课

  • 【第5讲】准备与训练|即席表达课

主讲人:刘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著有《检察再出发》《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本周连续更新,为了保证第一时间收听,可以关注“刘哲说法”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