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顽空须悟空 ——与学生同读《西游记》第一回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蒲公英”王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晴  蓝天白云

打破顽空须悟空

——与学生同读《西游记》第一回

雷利鸣

作者在第一回营造了一个天地鸿蒙初开的大背景,让石猴的诞生充满了魔幻色彩,更让石猴身上增添了奇异光芒。他的奇异在于初到人世即看尽人之贪婪,看透人世虚空,从而鄙视人间,冲向天庭,去寻找他的佛仙神圣之道,长生不老之方。

书中写石猴东游求学的路上,到了南瞻部洲以后,看到忙碌的人们,作者以石猴的口吻,写下对世人的观察和评价:见那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首诗把这世间芸芸众生争名夺利,至死不休的丑态概括得淋漓尽致。

古代人生活比较艰难,在那个轻商重仕的年代,读书人走向官场即入了战场,尔虞我诈,胜王败寇。为了名利,早起迟眠陷入人生的囹圄,难得逍遥和自由。

人之贪婪如骑着驴骡还惦记着骏马,吃着碗里的还瞧着锅里的,做官已经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了还做着帝王的美梦。于是乎,一出出悲欢离合大剧粉墨登场,一个个欲望魔兽陨灭诞生。

那些专于功名利禄的,只关注吃喝拉撒的物质,只贪恋踩在众人之上糜乱享受的生活,鄙视奔波劳碌,忘却了浮在云端的虚空,忘却了勤劳忙碌的安然。

这人真如柳宗元笔下的蝜蝂:“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但人比蝜蝂更厉害,死了还得惦念着儿孙的功名爵位、富贵荣华,就这样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回看当下社会,周边人事,也都逃不出这自然造化人类,驱使人类的规则。

但如何获得自由?摆脱桎梏?那就得学道,修仙。所以菩提祖师才给石猴取法名为:“悟空”。

作者写道: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那么如何理解两个“空”呢?

这与他的身世有关。自开天辟地以来,有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日久通灵,化为石猴,是为孙悟空。也就是说,孙悟空其实是自鸿蒙开辟时就存在了的,只是那时还无灵性。而他拜师时,祖师问他“姓什么”,他却答道“无性”,真是妙啊,而后来判诗中的“无姓”,亦是指“无性”。无性即是先天,“人之初,性本善”者是也,空者是也。而祖师已然赐了姓氏,便是转了后天,所以孙悟空才会怒,才会恼,才会闹天宫。然而须菩提早已看穿了一切。所以他给猴子取名“悟空”,“空”是什么?不是虚无,而是一切。而顽空,就是执迷,执迷于水帘洞,执迷于官职,执迷于地位,执迷于报仇,执迷于一切。就是“有性”。然而孙悟空到底还是要在“顽空”中走一遭的,像是那一句我们熟知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前后两种状态,是不同的。

运用佛家的理论来看。面对无尽的时间和空间,悟者会随顺因缘而快乐无忧,他既是自己又非自己,他既是诸佛又非诸佛;他既是消解了执著坚冰的水分子,又是无尽东流的泄洪的浪花;他既是君临天下的转轮圣王,又是被万物奴役的仆人;他在享受着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又在享受着自己的开悟暖阳。也就是说,正确的空,是明明白白的空,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而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死水般的空。

这石猴不会明白,他以后的猴生还是会为了和天帝比高低而疯狂杀戮;他也不知道,他以后取经路上降服的妖魔鬼怪也都各有后台;他更不知晓,他以后经历如凡人人生一般的磨难后才修成正果。

这石猴最终“悟空”打破“顽空”,走进生命的不死,走进精神的永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