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茹作品:姐姐 / 轩诚诵读(第1683期)
相关推荐
-
水月庵里写春秋(119)
119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先生教,学生学的模式,也有人称之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社会进行了大变革,教育的变革也成为必然. 就全国来说,语文教 ...
-
【小说连载】常菊芬/《梅开二度》(14)
14 夏紫薇终于度过了艰辛.难堪.卑微的生产历程.由于一个月里身体缺乏营养,身体严重亏埙.年纪轻轻的她宛如老人一般,整天无精打采,身体疲惫不堪.她无精打采.艰难.踽踽独行的在花城的阳山大道上, ...
-
任殿伦 | 我被调离家乡的前前后后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我被调离家乡的前前后后 作者:任殿伦 01 大难临头防不胜防 1966年夏秋之交,阶级斗争由抓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转向批判"三家村".&q ...
-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华县侯坊中学教书发生的“乱象”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在侯坊中学教书的日子 作者 谢膺白 1971年,在大队书记贾仲文的极力推荐下,我到了华县侯坊中学担任了一名民办教师.初来咋到,校长刘绍义说让我好好地听听一个 ...
-
天门人在京山——第三次担起重担(连载之十七)
正当学校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准备雄心勃勃地开创新业绩之时,文教局长龙长镒.副局长陈惠芳到三阳找我谈话,要我到文教组任组长.我说:"刚好学校教学工作走上正轨,我就在学校干."他们说:& ...
-
耿俊芝:“咧咧群”友吃饭记
快乐的一天 作者:耿俊芝 整天单调的生活,吃饭睡觉砸衣裳.心开始躁动,突然萌生出出去溜达一圈的想法,说走揍走,骑上单车就出发,习惯性地奔大肃宁帝国县城-- "咧咧群"里姐妹们咧咧得 ...
-
华县杏林中学建校史
华县杏林中学建校史 作者:曹 正 祥 华县杏林中学前身是杏林公社农业中学, 是1966 年杏林公社在谢家堡西乱石荒草滩上建立的,当时修起简易校舍,四周荒滩作为学生劳动基地.先招收学生1班,后增至4班,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
-
张婉茹作品:信念 ——为姐姐张淑娥在党六十年而作 / 轩诚诵读(第1841期)
年轻的优秀校长张淑娥(前排左一) 美丽分享: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学关系?现在的办学条件比姨妈当年好了何止千万倍,但仅仅物质上的丰富与进步 ...
-
张婉茹作品:鸦片烟的记忆 / 轩诚诵读(第1603期)
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记忆.儿时曾通过电影<林则徐>了解到鸦片战争前后,鸦片这一毒品对中国的危害,但总有一个念头,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广东沿海地区.近些年读到一些史料,才发现鸦片荼毒中国,竟然已经 ...
-
往期回顾/张婉茹作品《广场舞,我会一直跳下去》/轩诚清读
轩诚说:献给所有的中国老妈妈.这是妈妈的又一篇作品.妈妈已经年近八旬了,这几年喜欢上了阅读.写作.妈妈写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情真意切.质朴感人,且大都反映出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社会问题 ...
-
810期A || 张婉茹作品:蒸馍/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篇不合时宜的文字,但我清楚,一个小小的蒸馍,对母亲却意味着很多,既有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对逝去亲人的 ...
-
张婉茹作品:忆大嫂 / 轩诚清读(第1756期)
妗妈离开我们快三年了,在记忆中那一辈的长者里她是一个慈爱.柔弱的女人,不管什么时候去舅舅家时,她都会亲切地说:我娃来了,想吃什么.舅妈给你做.后来偶会听到别的长辈说到她的一些往事,才知道她是那么刚强. ...
-
张婉茹作品:那一刻,竟成我们永别——书印去世周年祭 / 轩诚清读(第1785期)
庚子年腊月22日.小年的前一天,是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的忌日,过去的一年中,我和家人都是带着无比的悲痛在生活.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母亲都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次和我们一起爬上老家的那个大坡,去祭祀我的父亲 ...
-
250期/张婉茹作品《别样生日》
文 / 张婉茹 编辑/清慧 已获授权发布 别样生日 生日每个人都有,但是过生日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每年都过,起码我们中国人是这样.有的人每年都过生日,而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过过生日,生日的过法也不同,有 ...
-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 作者:张康宁 / 播读:轩诚(第1311期)
美丽小语: 去岁八月,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好友康宁兄受单位委派南越秦岭作了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期间与他数次相见,又更多次读到他的双井文字,让我这个政治盲人切切实实的了解了这次运动的伟大与细微.转眼间一年 ...
-
听说宜川脱贫了 / 文:张婉茹 / 轩诚诵读(第1388期)
宜川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父母亲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就从老家.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称的三原到了陕北小城宜川,在艰难地环境中生活了二十二年,我们兄妹三人也都是在哪里出生的.在国家精准扶贫的的洪流中,一条宜川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