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关的故事

位于凤阳县的千年古镇临淮关,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多次涉足这里,就是想深情地呼吸她近三千年时间积淀的芬芳。她历史的天空变幻着钟离国的风云。厚重的土壤掩埋了濠州城的刀光。亘古的长风吹醒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那么多真实的故事如同滔滔的淮水穿境而来,奔涌不停的是后浪推着前浪。

目前,有许多地方在大打名人牌,以增强地区软实力,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兼顾潜在的经济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无中生有去编造一些虚妄的故事,甚至逾越道德底线,让奸臣贼佞登堂入室,其做法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风韵的临淮关是从来不需要去杜撰故事的。如果你来到这里,随手一捧就是一朵明澈的故事浪花。比如成语“卑梁之衅”。

春秋时期,卑梁是吴国的边邑,与临淮关的前身钟离接壤,而钟离属于楚国。这两个村落眉睫之内,鸡犬相闻。

某一天,卑梁和钟离这两个毗邻的村庄走出了两位采桑的女子。我们所接触到的关于采桑的描写多是“谁家采桑女,缃绮弄春风”,很有诗意。而那两位女孩子却因为争夺桑叶,发生了口角,继而大打出手,钟离的女子受伤了。两家大人听说后,火速赶到出事地点,先是态度激烈地相互指责,既而短兵相接,结果卑梁的人被打死了。

卑梁的村民怒不可遏,守城的长官带领士兵横扫钟离。楚平王接到钟离遭到攻击的报告后,也没有经过冷静思考,当即调拨军队攻占了卑梁。吴王僚对楚国领土早有非分之心,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出兵的机会。最后,吴军攻占了楚国的钟离和另一重镇居巢。

后人把这场因争抢桑叶而引起的大规模战争,称为“卑梁之衅”。

卑梁之衅,血流吴楚。它所涉及到的杀伐是因为无谓的小事引起的,这种争端和杀戮属于意气用事,因小失大,不是政治家所为。因为反对卑梁之衅的短见,所以2017年6月18日,当中印边界发生修路冲突的时候,我由衷地赞成中国政府的容忍操控之举。

形式精炼的成语,内涵却异常丰富。从它记录的事件中可以解读到一些信息:临淮关历史悠久,成熟的农桑活动至少早在2600年前已经开展。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地方的人骁勇善战而又性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元朝末年,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定远县的财主郭子兴选择在临淮关的前身濠州城举兵用事了。

郭子兴举兵的时候,本文要重点叙述的故事的主人公——骁勇善战的汤和时年26岁,还只是一位因为过于贫困而随众聚义的农民。

行文到此,我要隆重介绍明朝的封疆大吏——汤和。他1326年出生于濠州钟离东乡的东湖里,就是现在的滁州市凤阳县临淮关镇汤府自然庄。

我到达这里,在向行人问路汤府村的时候,他们反问我是去北汤府,还是南汤府?津浦铁路线把汤府自然庄一分为二,路北的就是北汤府,那是一代名臣汤和的出生地。

汤和的出生让他的父亲汤七一欣喜万分。这个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连真正的名字都没有,仅仅用出生时的体重七斤一两来标记自己。所以,他郑重其事地给儿子汤和取了名字,叫做汤冒采,希望汤和能给汤家冒个好彩头。他还不知道他的儿子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抗倭第一名将,早于戚继光160年,给中华民族冒了一个好彩头。

我行走北汤府的这一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碧蓝的天幕波纹一样层层荡开洁白的云朵。留步蓝天下黄土上的汤府自然庄,我发现,当地百姓还在称呼这位后来官封信国公的汤和为汤冒采。

请问你有没有一种心理体验,就是当你返回故乡的时候,如果有人微笑着呼唤你的小名,你的心里会不会怦然一阵心动?正所谓近乡情切切!多少乡愁油然而生!多少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或者,当你远离故乡的时候,还有人在槐树下,在田埂上,在你当年戏水的小河边传说着你的如歌往事,亲爱的,你的心里是不是被软软地触碰了一下?

因此,尽管现在的汤府自然庄里已经没有了汤和的任何遗迹,但是乡人保留使用汤冒采的称呼,多少弥补了一些斯人已去,无处可寻的缺憾。

说到汤和,就要提起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两人都是贫苦出身,从小在一条小街上玩耍长大。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鼠疫和饥荒。父母早亡的汤和,此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祖父,17岁的他开始出门讨饭。朱元璋也因失去父母等家人被迫去皇觉寺做了和尚。荒草野道,茕茕的身影,谁会想到他们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后来,汤和投奔濠州义军首领郭子兴,他因善战并屡次击破对手被提升为头领。这时,他想起了比自己小三岁的在皇觉寺里当和尚的朱元璋,便捎信叫他来参加红巾军。

换句话说,汤和是朱元璋的参军介绍人,临淮关是两人的参军地。

历史的创造,往往是一群无意识创造历史的人创造的。这种创造发端于最基础的生存问题,没有什么过多的欲望。汤和起义是迫于生计,一旦进入行伍,就要受限于作战规则,出生入死。

他随朱元璋平定太平,在攻击陈野先的时候,左大腿被飞箭射中,他牙冠一咬,用力将箭拔出后继续战斗,最后生擒了陈野先。戎马生涯,征战不已。他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左臂被飞炮击伤,伤好之后,火速重返战场。

汤和之所以成为一代名臣,除了驰骋沙场,拼命硬干之外,与他的慧眼识英雄也有很大关系。也许他早就看出了朱元璋并非池中之物,从而投资了一笔潜力股。所以,在1353年,他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的时候,当时随军将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他们看不起这位出身卑微,入伍资历浅的人。惟独汤和认真地听从指挥,这让朱元璋颇感欣喜。

朱元璋生性猜疑。汤和在驻守常州时,因为一句话得罪了朱元璋,被怀恨在心。明朝建立后,朱皇帝大封功臣。战功显赫的发小汤和却没有得到公爵的赐封,只被封为侯的等级。这时,汤和让隐忍发挥了作用。他蛰伏做人,低调做事,终于在洪武11年(1378年),被封为信国公。从封号可见,朱元璋认为汤和是明廷江山可以信赖的封疆大吏。

其实,朱元璋的信任是有限的。他在内心深处是提放那些功臣的,尤其是年事越高,他的心患越重,开始纷纷诛杀功臣。沉敏的汤和看在眼里凉在心里。审慎的做出决定——辞去军中权柄,回家养老。朱元璋当即应允,并答应汤和于现在的汤府自然庄大兴土木,为之营建新宅。

明初,日本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为了掠夺并积累财富,组织武士、浪人、商人等不断骚扰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称之为倭寇。这激起了我国沿海居民的奋起反抗。

1387年,面对倭寇的骚扰,朱元璋召来汤和,让老将代朕出巡山东和浙江,做好沿海抗倭事务。汤和马上率领凤阳子弟兵参加抗倭行动,沿海筑起卫所城59座。

“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有一定的城堡及屯田,还有数量较多的屯田的军士及其家属。现在的与之类似。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卫”就无法胜任这种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的管理,所以,有的“卫”就演变成了行政中心。比如我国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她的前身就是“天津卫”。

我的意思是,目前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有的可能是兴起于汤和建立的卫。汤和的身份定位已经不仅仅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还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可能还是某个沿海城市的缔造者。

当年卫所城的修筑,致使倭寇不敢再轻举妄动。所以沿海百姓铭记了汤和以及凤阳子弟兵的功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温州的宁村。也许是因为凤阳子弟兵的护佑,这里变得一片安宁了,所以就被取名宁村的吧?

宁村濒临瓯江入海口,是当年汤和筑建的59卫所中的盘石卫宁村所。汤和逝后被追封为“东瓯王”是不是与在此处的抗倭行动有关呢?总之,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直到今天,宁村还保留着凤阳亭和汤和庙。尽管村里没有汤姓人家,但是汤姓却在本村的百家姓排序中一直被尊为第一位。在这里每年举行的民俗文化节里,汤和像都被祭拜。浙江省委宣传部更是官方行文给予肯定。

这是人家在借鸡下蛋打名人牌吗?显然不是,这是在对民族英雄的发自内心的褒扬!这是对给他们带来直接和平与安宁的英雄的怀念!他们褒扬民族精神没有好处吗?显然不是,深厚的底蕴,雄厚的经济效益像是汤和家乡的淮水一样滚滚而来!名人牌就在那里,你会打吗?故事就在那里,还用杜撰吗?

汤冒采!汤和!这两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发生衔接的呢?是不是他为一方带来了和平,就这样被百姓叫做了汤和?如他父亲所愿,他为汤家冒了一个好彩头,更为民族冒了一个好彩头。可是,当我行走汤府自然庄的时候,这里人非物也非,没有任何遗迹可寻。我灵机一动,何不去村委会的挂牌前取个景,让读者朋友有身临其境之感呢?可惜,行政村的名字不叫汤府村。

临淮关,一个令人梦境起波澜的地方,一个让我多次远道而来的地方,亲爱的,你那么多的名人去了哪里?你那么多的故事又去了何方?你这里诞生过两位皇后,你这里走出了大明皇帝,你的孩子汤和是中国历史上的抗倭第一名将。晚于他160年的戚继光被广为流传,载入史册,你的孩子汤和却鲜有人耳闻。这是历史在与你开个玩笑,还是现实机遇你自己没有把握?

滁州市的临淮关位于蚌埠市的直东方向。洪武28年(1395年),虚岁70的汤和病故。他是朱元璋生前最后一位消失的开国元勋,是唯一“善终”的。被赐葬于现在的蚌埠市曹山南麓龙子湖畔。在墓地的汤和事迹陈列馆里,有一幅楹联是这样写的:创大明论英雄善终者唯此一人,识时务知进退三百年天下无双。

纵观汤和的一生,这位一代名臣身上的闪光点是隐忍、谨慎、不贪恋钱财、急流勇退、在民族大义面前又召之即来,不计得失。这些是他全身而退的原因。他的一团和气营建的和谐,是不是从汤冒采过渡到汤和的又一个原因呢?

我认为汤和最后被载入史册的重大原因不应该如楹联定位的那样——仅仅是保全了肉身。他37年戎马,除了是一位骁勇善战、遵守法纪的开国元勋,更应该是一位抗击外辱的民族英雄!战场驰骋,我相信生死与他而言早已置之度外。

慢走汤和的家乡,我在三次不经意间与津浦铁路线擦肩而过。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为了连接南北战场,曾沿津浦线北上与南下蹂躏中国的土地,就在临淮关汤和的家乡,中国军人奋起反抗……

前一段时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中国政府容忍操控局面。所有这些远的和近的的事件告诉我们,历史的天空闪烁着几颗星,民族大义的光辉千万不能黯淡!滔滔而来的淮水呀,要不要我临风吹奏一管长笛?要不要我唤醒那远去的鼓角争鸣?

汤和将军,我在写你的生前事,你已不在乎后人评!我行走你的家乡,就是想把你的一股英雄气宣扬,再宣扬……

《临淮关的故事》  2017.9.2

作者:崔小红,中学语文教师,心理咨询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