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刘姝玥
自我评价:我应该不算是非常勤勉并且非常专注于建筑学的学生,因为我也看到过大神每天积累空间构想或是案例平面图的笔记本,而我的日常大部分是吃吃喝喝和快到ddl的狼狈。相比于被建筑的案例触动,我似乎更容易在其他学科上获得想法,然后产生应用到自己的设计里面的动力。
OFFER(截至目前)
MIT Smarchs
AD
waiting list
0 2
我在大学前三年都没有计划过要出国学习,可是大二的时候因为当时比较闲,又碰巧几个同学组织起来一起学雅思,所以在那个暑假去考了雅思然后拿到了雅思成绩,没想到这个本来在我看来是锻炼英语学习能力的事情帮助我在大四上学期可以去米兰理工进行交换。在交换这段时间里,我意识到了很多在国内学习时忽视的方面,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是一环一环丝丝入扣的逻辑,在我之前的学习中通常是临交图时再由设计结果倒推回去;再比如造型其实可能没有那么重要,表现图有多好看似乎也不应该是决定专业课成绩高低的关键。而很多事情自己意识到之后,如果来自外界的评价却是按照另一种标准进行,我觉得我自己也很难继续按照自己认同的标准严丝合缝地自我坚持走下去。所以差不多在大四上学期的寒假,我确定了出国学习的目标。在寻找机构的时候吃了上一届学姐对我进行的安利,让我对于lac留下了老师都非常负责任的印象。做作品集的过程中我的导师可人老师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不论是设计上还是绘图表达的方式上,打开了我思路上的很多局限。最初完全不知道作品集应该怎么做,我以为会有某一种范式或是每个项目都花同样的力气和页数,可人老师帮我确定下来第一个项目用最多的页数来表达;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充足,而且越是临近deadline我就越感觉到焦虑,但老师超有规划,一直帮我计算时间,我这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一种再不抓紧就完蛋的紧迫感,简直“救命恩人”。
现在还是决定去GSD,最初拿到offer的时候我还是为了要不要转行景观而有点纠结,但是由于面试我的老师是景观专业的,面试的过程非常愉快,然后收到了admission之后老师又联系到我,如果有任何疑惑的话他可以安排时间为我解答,在我了解了专业课程设置,并且想到未来可以和这样亲切的老师学习之后,就很坚定一定要去GSD的决心了。
在校内参加的的校创项目和国创项目主要是启发了我,去对于某一个主题或是不了解的学科进行调查和研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或是无从下手的事情。如果发现自己对于其他学科也有兴趣,或许不意味着自己“不务正业”或是不适合建筑学,总有办法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去观察建筑与真实存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Celestial Fun Playground 》
正如中国很多城市正面对的城市扩张,莫斯科也曾有这样的阶段——在经过了'the New Moscow Plan’、'the Technical Plan of1957’后,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扩张的后果:为了高效而诞生的产物,如市内高速路,以及空荡荡的、大规模预制性住房的建设。在莫斯科,有一个被称作“甜甜圈”的区域,由于低廉的房价这里居住了莫斯科90%的居民,然而这里被几条放射形的高速路贯穿,同时也是治安最差同时毫无活力的地带。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某种意义上极度的静止与极端的速度的对立。因此我希望在这片区域出现第三种更缓慢、更人性化、生活化的速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到可人老师的启发,我开始思考,建筑的设计是不是一定始于visual或是spatial?当我们刚到一座城市时,可能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这座城市的空气的湿润程度、阳光照在眼皮上是否强烈、空气中的味道甚至是某种触感。所以在这个设计中,我想从视觉外的其他感官作为出发点。
高效给人的感受是坚硬的,而生活给人的感受是柔软的,因此我希望在这一区域中引入某种柔软的元素,比如网和织物,以及相较于高速路更缓慢的速度,如放置在小球中延轨道滑行的脚踏车,等等。A:低年级时对于建筑总是抱着一种想象中的建筑师情怀,那时候所理解的建筑更多的是某种永恒的、厚重的东西,然后似乎设计空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可是随着进一步的学习,我更倾向于认为建筑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种途径和表达信息的某种媒介,而这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要进行跨学科的探究,我也很期待在研究生的学习中进一步发掘。A:最近的乐趣就是沉迷植物大战僵尸,偶尔观察一下我爸爸养的植物,假装自己在为未来景观的学习做一点努力。然后近期也看了几部电影,比如在英国上学的学姐推荐我看完之后会怀疑自己是谁的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电影Solaris,还有包含了大量宗教隐喻的美国公路电影《O Brother, Where Art Thou?》。《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剧照A:真的要早点确定下来出国与否,因为去美国留学的话,英语的准备我觉得还是蛮费时间的,然后就会导致压缩作品集的时间,到后面就自己也很急,调整不好心态的话就会比较难办了。另外就是语言准备一定要趁早!一定一定要趁早!不然就会压缩到作品集的时间,然后影响到情绪,再恶性循环!A:最大的收获还是可人老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还有很多次焦虑的时候找到博文老师问东问西,都会得到很多安慰。最感谢的人还是爸爸妈妈,在我对出国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时候鼓励我就当旅游了去交换,后面我改主意想要出国留学也很相信我的选择。然后超级感谢可人老师和博文老师,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安慰。还有一起准备出国的同宿舍的伙伴们,大家一起吐槽的时光不要太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