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结婚后,与亲家相处做到“2少”就行,距离才能产生美
有人说,尽管做父母不需要考试,但父母也需要学习,这话很有道理。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因而优秀的父母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把孩子培养长大,这只是为他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步,今后还会结婚成家,引入另一个家庭成员。父母还要面对儿女亲家这种特殊的存在,其中牵涉到3个家庭,因而学会与亲家相处,对家庭关系的和睦十分重要。

看着女儿走入婚姻的殿堂,王梅感到非常欣慰,一想到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她就与老公一起规划新的生活,准备外出旅游。
谁知女儿很快怀孕,亲家从外地赶来陪伴,因为不熟悉本地的情况,还得她具体指点,一时间所有的计划都会打乱。
与亲家在一起相处时,最初还能保持客客气气,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愿伪装,经常为买菜和购物等小事发生争执,弄得心里不痛快。

今年过春节时,亲家拿了1000元钱给女儿,王梅觉得有点少,心里特别不平衡,就随口说:“这是给的什么钱?生活费都不够,去一次超市差不多就得花一半了,我以前一直给他们2000元”。
亲家愣了一下又回房拿出一些钱,但从此脸上再无笑容,王梅也感到很不高兴。
尽管子女已经成家,父母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亲家的关系、互相之间的适应和协调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回避。

为什么容易与亲家发生矛盾呢?
虽然大家的本意都不坏,但因为经常生活在一起,由于性格和兴趣爱好等不同,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
还有的担心自己的子女吃亏,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占了下风,为了给子女出气,也容易发生语言上的口角、争执等。

此外,现在人口流动性大,为了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其父母却可能来自于天南海北,仅仅是地域的差异,就会导致生活习惯不同,比如:南方人爱吃米饭,而北方人离不开面食,一旦不能统一,就会打乱自己的习惯。
以上种种原因,如果互相缺乏理解和包容,就会产生一些矛盾,严重的还会把子女牵连进来,从而影响与子女的关系。

为什么要与亲家处好关系呢?
所谓亲家,并不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因子女的结合而衍生出来的关系。
由于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缺乏支持、理解和融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是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有的甚至把纠纷扩大到三个家庭,影响到子女的小家和双方的大家,出现的后果将非常严重。
因此,子女在有了新家以后,父母不仅要注意与他们的配偶处好关系,对与亲家的关系还要妥善维护。

与亲家之间的相处,必须做到这两点:
少攀比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有人可以容忍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朋友的高升。从中可以看出,攀比是人的劣根性之一。
不少性格要强、缺乏素质的亲家,尤其喜欢各种攀比,并且数不胜数。
有的比经济收入、衣着打扮和吃穿用度,有的比带孩子的时间和花的费用,有的比子女的孝顺,甚至还会比谁与孩子更亲。

其实,这样的攀比没有好处。
如果比亲家情况好,往往非常开心,一旦不如别人,自然产生怨言、嫉妒和恨意,除了让自己徒生烦恼以外,子女也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既影响家庭的团结,还影响其夫妻关系的走向。
因此,在亲家之间特别不能攀比,即使自己付出得多一些,也是为了子女好,控制好隐藏在心底的恶魔,远比投入更多的心血重要。

少来往
在生活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陌生人的态度很好,而对熟悉的人则会实话实说,因而往往越熟悉越容易产生矛盾。
由于性格、文化背景和经历不同,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待人接物的风格和方式,各自都会有所差异。
如果长期来往,在最初的陌生感消失以后,就会变得熟悉起来,由于知根知底,容易看到对方的弱点和不足,自然可能留下不好的印象。

亲家之间在平时可能没有大的冲突,但难免有相互会餐、给小辈发压岁钱等经济往来,一旦认为对方给少了不公平,或者自己不满意,掌控不住好自己的言行,就会祸从口出,惹出事端。
因此,亲家之间要注意交往的频率,尽量少来往,最好适可而止,接触不多就不会发生矛盾,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世间大多数的事,退一步则宽,进一步则严,其中存在一个距离感的问题。
因此,与亲家相处,要以平常之心相处,既不需要太亲密,也不能过于冷漠,最好以礼相待,掌握必要的分寸,以不影响子女的生活为宜,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也让大家生活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