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

在其位谋其政,是为政的通则即为政之理。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易生祸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名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注释】
位:官位、职位。
谋:考虑,谋虑。
政:政事,为政之事务。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不谋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成为后世修身齐家、为政治世的法则。但有人认为,这一法则有其消极的一面,会诱导民众不关心政治,只需要安分守礼,久而久之,民众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孔子是针对春秋末年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僭礼之风盛行的现实所提出的治世法则,为抑制“犯上作乱”、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论语·为政》“哀公问政”时,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能让百姓服从?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升正直的人,将他放到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如果反过来,把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让邪曲的人主事,百姓就不会服从。孔子只给鲁哀公一个原则性的建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其原因是,鲁国当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专权,鲁国国君没有实质性权力。孔子的真实意思是说应该把三家的权力收归国君所有,朝政不能被三家大夫把持。但孔子不能明说,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周易》艮卦有“《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君子考虑事情不会超过自己的职责权力范围或者能力范畴,也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己其实并不了解、也无法施加影响的事情上,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孟子·万章下》认为“位卑而言高,罪也”,地位低的人议论朝廷大事,是罪过。《礼记·中庸》则强调“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安守本位,做好本职,尽好本分,不向外攀求,而是反求诸己。
“思不出其位”也是为政原则。如果“思出其位”,往往会导致上级干预下级职权、平级延揽同僚职权、下级侵夺上级职权,这都是越位,轻则对决策制定和执行造成不良影响,重则导致政治局面一团混乱。同时,“思不出其位”还要求为政者“思其位”,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绝不能玩忽职守,否则也会造成政治混乱,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实则隐含着“在其位,谋其政”的意思,“在其位”就应“专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分心、不妄想、不懈怠,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人人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专其职,治理就会井然有序,社会就会繁荣,国家就会富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