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璧底碗看定窑和邢窑区别

(0)

相关推荐

  • 定窑瓷器工艺特征

    定窑作为宋代的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承了唐朝时期的邢窑烧制的白瓷之后兴起的一个大的窑系.在北宋中后期开始进行烧制宫廷专用的瓷器,并且在北宋以及金代达到了它兴盛的时期,元代结束,凭借着烧制白瓷享誉世界,烧 ...

  • 耿宝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这篇文章教你辨别不同底足

    瓷器历来是收藏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不论是元以前比较久远的高古瓷还是现在收藏人数较多的明清瓷,都可以看到瓷器收藏是当今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已有八千万人在收藏界,可以看到艺术品收藏在民 ...

  • 瓷器玉璧底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 ...

  • 关于瓷器玉璧底,能作为断代的依据吗?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 ...

  • 明清瓷器玉璧底之分辨

    玉璧足(严格来说叫"拱璧底",与唐明初的宽厚平足有异,下面简称玉璧底)是明中后期至清三代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民窑削足方式. 其特点为: 1.足脊较普通明清带底釉的削足宽,特征为外足高 ...

  • 定窑、邢窑与辽白瓷的特点和区分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 ...

  • 定窑与邢窑的关系及区别

    定窑在唐后期受邢窑的影响烧制白瓷,制瓷生产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的发展,逐步成为北方最著名的瓷窑.在邢窑窑址未被发现以前,对邢窑白瓷的研究主要依据文献记载,把定窑出土的器物误定为邢窑的.在邢窑窑址发现 ...

  • 定窑、邢窑与辽白瓷详解(组图)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 ...

  •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底部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6.7厘米.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 ...

  • 和田玉买玉口诀:沁看底,籽看皮。碧玉看颜色,山料看质地

    河床中的籽玉被矿物离子沁入至玉石的深处,由外向内逐渐过渡的变浅,且不露白,最后就形成了表面和玉肉部分颜色一致的沁料.沁料也是籽料的一种,即沁色的籽料. 对沁料来说大部分都不太干净,会有一些黑点,有些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