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当代冲泡方式与当代普洱之关系

如果你是一位对国茶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那么在我为你罗列出“唐煎宋点”、日式茶道、蒙藏奶茶、铁壶熬煮等各色茶饮方式后,我想你还是会选择我们当下主流的“盖碗泡法”与“小壶泡法”。

为何?因为在你尝试过一圈后发现,似乎只有当前的方式才最适合当前的普洱茶……

程 式 流 变

虽然我们推测在初初之时,茶之品饮甚是简洁,并于食用一体。而发展至唐宋,因国力强盛,便开始崇尚起繁缛之式,——你看法门寺地宫所出土的那套精美的煎茶器具,足有几十件,其中很多你已无法准确推测出其当时的具体功用。虽为陪葬之物,但也足见其当时茶式之繁复了。

宋代“点茶之法”虽稍有调整,但也并未简省。现代日本茶道中的“点茶法”源自于“宋点”,——在跪坐了三个半小时后一干人等终于喝到了一口翠绿浓苦的茶汤(准确说是几人一起喝到了),你可能会一下子感悟到此前的人生是那样的美好,同时也能感受到当下这生无可恋的切身体验。

注意,这还是采用日本当地的灌木类茶箐制作的抹茶,如果是云南的乔木料茶箐……

可见,普洱茶与“唐煎宋点”之古法乃至于现代“日本茶道”看来真的是无缘了。

直至明太祖罢造“龙团凤饼”,我们才开始了直接冲泡散茶的小日子。但就这一点而言,不论是基于朱元璋的“穷气”(以做个团茶就劳民伤财为借口,总会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出身……),还是茶之发展过程中变化的必然,我都要说:“化团为散,直接冲泡”,符合“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一种进步,乃“合道之变”。

首先它让我们与茶之初始状态有了最直接的接触,省略了之前那些繁复的加工过程,让人体会到了茶之本真滋味,所以说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人们则再也回不去,那个冲泡复杂的品饮方式也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散茶的冲泡方式自明初一直延续至今,但直到三十年前,时逢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台湾茶人提出了“茶艺”的概念,并确立“小壶泡法”与“盖碗泡法”的主流冲泡形式。

注意,此时确立的这两种冲泡方式是基于当时主流的乌龙茶系为主的,如铁观音、台湾乌龙等。自此,沿用三十多年,少有不适。就算在铁观音日趋势微的今天,大家转向普洱茶的时候,这两种冲泡方式依然具备着它的强大生命力。

原因就在于它“逐道出水、依次品鉴”的核心,——这是在追求茶自身的汤感变化。

我想你还记得所谓“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的说法吧,而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绿茶与茉莉花茶是断然不会有如此追求的。

而我们在当下品鉴普洱的过程中依然保留了以上两种冲泡方式的根本原因,正是这个“逐道出水、依次品鉴”的核心,——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层次变化多端,而这种变化是需要一种恰当的方式来加以表现的。

于是,“普洱时代”我们保留了能够将变化表现得清晰可辨、棱角分明的“盖碗泡法”与含蓄内敛、圆融中和为表现特点的“小壶泡法”。

茶 之 流 变

唐宋两朝,虽茶式工艺繁琐,趋之者众,但却少闻有关茶之滋味的论述观点,甚至于在那幅著名的“斗茶图”中也是“只见茶盏,不见茶汤”了。

这是为何?因为茶之滋味对于那时的人而言,并不重要……

你先别急!看看相关的记载就会知道,那时的茶中要加入各种佐料,如盐巴、豆蔻之类,最后还要打出各色的“茶花”来以示高下,——这就是典型的“茶粥”么!而茶之滋味,估计也早已淹没在那浓郁的佐料香里了。

不难想象,真正对于茶之滋味的纯粹追求也只能是起始于推行“散茶冲泡”的明初之后了。而对各色茶品的寻觅品赏之乐也是在这之后才会出现的。如晚明之文震亨,清中之李渔,都是善辨佳茗之辈,在他们的相关著述中也都有所涉猎。如不同产地的特色茶款之滋味,采摘、制作、冲泡等都有详细记述,尤其是茶箐过嫩、过老之于滋味的影响,这在唐宋基本上是涉及不到的。

如果说明初开“散茶冲泡”之先河,自此成就了“茶之为茶滋味也”的终极诉求的话,那么在经历了红绿乌龙、蒸炒烘煮等一系列品类工艺创新之后,晒青工艺的普洱则表现出了它在“滋味”上的巨大优势,—— 一道茶轻轻松松十几水的表现是其他茶类很难与之匹敌的,——这也意味着对于冲泡过程的控制要求变得越来越重要,谈不上“三分茶,七分泡”但也差不多了。

您也别说这茶要是好了随便怎么泡都不会差,——在我眼里但凡敢说这话的,基本上都是“食堂级的厨子”,而且是“大学食堂级的厨子”。

换个角度来看,普洱茶提升了冲泡环节的技术难度,但同样也使冲泡具备了相应的技术价值,——这是在“散茶冲泡”方式确立后一直被忽视至今的部分,——这也是人类认知能力、感知能力提升后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一直在提醒众位:“当今,是普洱的盛世,也是中国传统茶学的盛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当下的冲泡方式非常适合表现普洱的优势;普洱也最能反应茶师对于冲泡技法掌握的高低程度。所以我说两者在相得益彰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中国当代茶学的又一个高峰。”

题 外 话:边 销 茶

有位朋友准备准备上手“藏砖”、“康砖”一类的边销茶。作为补充茶叶市场的一个品类,自当无可厚非。但当他开始“盖碗泡法”的逐道出水时,我就有点儿傻眼了……

边销茶,是专门针对内蒙、西藏地区的牧民、以及高海拔藏民的一种生活必须品。他们要么因为生活方式无法种植蔬菜,要么因为海拔过高无法种植蔬菜,所以只能以牛羊肉为主食,通过饮用熬煮后的奶茶来起到辅助消耗并补充一些微量元素、预防一些特点疾病目的。

这就决定了边销茶的功用远大于它的滋味。所以你会看到边销茶的原料品级是极低、极粗老的。若以冲泡品饮方式来进行评价,边销茶则显得汤薄水寡烟火气重,不耐泡,——不具备任何品饮价值,没有任何优势。

所以选择入手边销茶要谨慎,要有崭新的思路。我帮上忙,你只能靠自己了……

其实在某个历史阶段,普洱茶也曾经被划为“边销茶”的行列,但它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也最终浴火重生为一个独立的优秀茶类。这或许会给做“边销茶”的朋友们多少有些借鉴参考的价值。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

(0)

相关推荐

  • 煮茶只需放3-5克,为什么泡茶需要放8克及以上?

    饮茶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茶具.场合和天气,茶友们在喝茶时可以选用盖碗或紫砂壶一泡接一泡细斟慢酌,也可以直接煮一壶慢慢喝,或是用玻璃杯和保温杯泡着喝. 绿茶.白茶.红茶等芽叶比较细嫩,外观漂亮,选用 ...

  • 茶艺交流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泡茶师的着装以整洁大方为好,不宜太鲜艳,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等,总之,都应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要与环境.茶具相匹配,言谈得体,彬彬有礼 ...

  • 普洱茶可以大杯闷泡吗?

    大多数人理解的"喝茶",就是往杯子中放入适量干茶,倒入热水直接喝就行. 专业的茶叶店和茶室,或者是喝茶比较讲究的茶友,则往往会选用盖碗或紫砂壶等泡茶器皿,一泡接一泡分开品饮. 两种 ...

  • 新春纳福|新年上新!陈晓峰——用中国方式讲述当代

    H03269-探春令系列-陈晓峰-68cm×34cm 当你看到<鹿王本生>系列作品时,或许很难和眼前看到的陈晓峰先生产生联系.甚至会疑惑,这样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还带着点东北汉子的豪爽,怎么 ...

  • 彭峰:艺术家活在当代,本身就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

    首先,在类型.风格.技法上有所创新的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其次,在内容上关注新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再次,在情感上充分表达个人感受的艺术,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 当代艺 ...

  • 你的茶不好喝,是因你的冲泡方式不正确

     导读 普洱茶四大茶厂,除了勐海茶厂,还有谁,还有谁?谁?你知道吗? 不同的茶类由于生产和制作工艺不同,其特性和品饮价值观也不相同,而相应的冲泡方式则显得尤其重要,就好像我们需要为不同身材的美女量体裁 ...

  • 春茶品饮指南 | 岩韵难以捕捉?可能是你的冲泡方式不对……

    品饮武夷岩茶时,最常听到茶友聊到"岩韵"二字.岩韵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汇,透露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 喝茶的时候总有一些资深岩茶发烧友和你侃侃而谈岩韵之妙,而对于初入门的岩茶小白 ...

  • 冲泡一杯好普洱?你该这么做

    普洱茶口感丰富,风味独特,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冲泡时需要注意的也不完全一样,选择适合茶品种类的冲泡方法才能激发出它最好的味道. 根据茶品情况的不同,冲泡方式也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新生 ...

  • 王非非:当代艺术是对当代做出反应的艺术

    对于当代艺术,人们众口不一,争论由来已久,似乎还没有个定论.但有一点人们的认识似乎非常一致,那就是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关联性,艺术如果没有对时代做出反应(此处不是反映),对社会发生作用,就不是当代艺术. ...

  • 挂耳咖啡的选择与冲泡方式

    挂耳包的发明,极大的提高了喝咖啡的便利性,它拥有快速.方便.无需冲泡器具的优点.是最接近手冲咖啡风味的选择,是许多爱喝黑咖啡人的首选,不需要太多技巧即可享受手冲的乐趣与美味. 这次我们来详细聊聊挂耳包 ...

  • 三种红茶错误冲泡方式被曝光,很多人被蒙在鼓里,难怪泡茶不好喝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茶圈中,你总能听到以"xxx说--"为开头的句子. 就比如,昨天出去喝茶时的所见所闻. 在场的 ...

  • 茶的冲泡方式

    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才能达到.绿茶的冲泡细嫩绿茶的冲泡,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