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理想变得越来越远?

前几天一个小伙伴和我说:“一炜,我在X公司的X部门做技术码农,生活被工作填满了,没有时间思考和学习……对未来有点恐惧和迷茫。”

“那你理想的工作是什么呢?”

“我虽然一直学理工科,但明显不是工程师气质,朋友们也这么认为。我未来想走的方向其实是国学教育,我想做一个老师……但是,现阶段我需要挣钱。”

你看出什么了吗?

1、是暂时,还是永远?

我想起当初的自己,总想着先“赚够”钱,然后再转换方向——但发现好像钱始终都没有赚够。

我也想起曾经一个很想做互联网的哥们儿,他的第一份工作是HR。当他辞掉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问他:第二份工作想做什么呢?

他说:我想还是先做HR吧,然后慢慢过渡。

我还想起当年很多咬牙切齿说自己“不适合做财务”、“不想做财务”的同事,当他们离开之前公司、重新选择之后,现在还是在做着财务。而其中一些依然在说着自己不喜欢财务。

我想起Steve的《你在20多岁时的习惯与实践》,里面有这么几段话:

很多时候,我见到一些20多岁的人,他们暂时做着一份工作,内心明白那不是自己想要从事一辈子的职业。他们只是暂时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同时想着晚点再找一份更让自己感到充满动力的工作。然后,快进到20年后——他们依然在做着那份工作,只不过此时那已经不只是一份工作。这已经变成他们个人定义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说:“我在做会计方面的工作。”他们会说:“我是一个会计。”

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让那份“暂时”的工作变成自己的长期职业,但这最终变成了事实。在做出最初选择的1年、10年或者某些年之后,他们丧失了那种把自己和工作区分开来的能力。在某个时间点,他们不得不承认:“我已经做这份工作太久了,我想我必须得做一个会计了。”

当他们不得不大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的眼中闪过一丝悲伤。

2、人生就像岔路

仔细想想,人生就像从一个原点出发——由此延伸出很多方向不同的道路。而这些路的特点是:在最开始,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每条路离得并不远,从一边换到另一边也不会太难,成本不会太高(虽然很多人觉得很高);但是,越往后走,因为初始方向不同,每条路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大,再想切换也就越来越难。

每个人都走在自己选的那条道路上。

有的人非常幸运:他们在原点、或者非常接近原点的初始阶段,就找到了自己想走的那条路,然后一直走下去。

而绝大多数人是另一种情况:在一开始,大家并不确定自己想要的方向是什么,所以需要一些勇气去尝试不同的选择。

而绝大多数人里的绝大多数人,最终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开始,莫名其妙走上了一条路;于是之后每每做选择时,因为“已经在这条路上”,所以“只能待在这条路上”。

“现在直接切换方向的话,没什么好的机会啊。因为我过去几年一直做的是……”

3、别只看有什么,先问想要什么

“我一直学的/做的都是XXX,所以我只能做XXX啊。”

这是一个典型的句式,其中的XXX可以换成技术、财务、销售、人力……但说到底,这是一种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

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是:看看自己现在手上有什么,然后根据这些思考自己能做什么。

如果是这样,那你手上有个锤头,当然会得出自己只能敲钉子的结论。

但是,你能不能把那个锤头扔掉,换个扳手?

所以,相比“根据有什么,考虑能做什么”,我发现一种更有力量的思维方式,也是有更多有创业精神的人使用的思维方式: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思考怎样才能达到。

4、为什么理想变得越来越远?

答案可能是:你从来就没朝那个方向走。

你的理想生活,是道路A;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因为A看起来更困难,所以你走上了道路B。于是,在之后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里,你总是告诉自己,先在道路B上面走着,等“积累”够了,再“切换”到A那边。

于是大家看到最多的情况是:

若干年以后,在现有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于是只好继续走下去——也就变成了前面说的——“因为我过去几年一直做的是……”

若干年以后,自己也忘了当初的理想。只能在偶尔想起来的时候,骗自己说:那条路也未必就好呢。

如果你真的想到A那边去,那就在两条路还没有分开太远的时候,切换轨道。

回到最开始的的问题。那个小伙伴还提到一点,说自己想先积累一部分钱,把学贷还完。

我个人觉得,这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真的喜欢教育行业,那怎么切入,什么时候切入,又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呢?这些不见得现在就想清楚,但一定要去思考。在每一次做选择时,去选择那条能让自己更接近理想状态的路。

在职业生涯初期可以有一些积累,但是,要给自己设一个期限。要避免一点,就是告诉自己只是暂时在积累;但10年以后,发现自己还是在“积累”。

5、“财务自由”

今天说的「理想」,并不一定是要赚多少钱、做某件事,也可以是你想要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提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我就想到“财务自由”,我知道这是很多人的目标。但是认真想想,有多少人是真的在朝着这个目标走呢?

辉哥有一篇《你是否愿意降薪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里面提到:自己的理想是财务自由,所以在做每一次职业选择的时候,权衡的标准不是“这份工作是不是薪水更高”,而是“这份工作是不是让我更可能接近财务自由”。

“赚钱更多”和“财务自由”难道不一样吗?

答案是:不一样。

我身边有一年赚20万的人,觉得自己财务不自由;我也认识一年赚200万的,照样觉得财务不自由。

前段时间,我听敬一讲了一件事。他们家宝宝在上个月刚出生,两口子之前经常去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部。他说,来这里生孩子的有钱人很多,但同一个房间里,只有他能做到每一次产检都陪着自己老婆。他说这是今年他最自豪的一件事。

当然,他还没有财务自由,但我可以看到他正在一步一步接近这个目标。当然,我也知道为什么他每次都能陪自己老婆——他早上9点打个卡,剩下一天都可以不来公司,而团队依然在创造着收入。而他才29岁。

这就是“收入模式”的影响。真正带来安全感的,不是收入的绝对值,而是收入的模式。

如果你的理想也是“财务自由”,而每次职业选择的标准都是“薪水更高”、“职位更好”,那恕我直言,实现财务自由的希望恐怕不大。

你的主管财务自由吗?你身边有多少人财务自由?有多少人至少是在靠近财务自由?又有多少人你自己都觉得Ta没希望财务自由?


上一篇:人生是一场江湖故事

相关推荐:

收入和情怀,不必二择一

从年入50万到无底薪

理财的基础,以及我去了哪里

选工作的逻辑

我在MetLife的团队正在招募。如果你有创业精神、有目标感,能够自我驱动而又具备勇气,如果也在北京,欢迎私信或者留言给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