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与哲人的区别

凡人与哲人的区别

凡人与哲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未经严谨的逻辑训练,不能厘清哲学诸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行为上的错乱。是故,凡人的痛苦于哲人眼中是可避免的必然。

所谓可避免的必然,是因为实际避免与否取决于思想是个可觉悟的变量。觉悟即为哲人,不觉悟即为凡人。觉悟不觉悟取决于当事者的动机和悟性,类似于危机公关,悟性高,处理得好,则危难成为机遇;悟性差,处理不好,则顺势败落于必然。

凡人之所以为凡人,是因为在未开化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下,其思想错乱与行为错乱必陷入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最后形成知行合一的一致性,就是佛教所谓“人生即苦”的宿命。于哲学的视角,这即是凡人的初始人性在自然状态下所呈献出的“规律的确定性”。

虽然凡人们时刻活在这种自然状态的确定性之下,但他们却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在痛苦着,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共同的生活中,欢乐也是常有的,而且凡人也可以把某些痛苦当成必然现象而见怪不怪,这样他们就能下意识地接纳并忍受这种痛苦——就如小孩子在周围没人的情况下跌跤会自己爬起却不哭一样——这样痛苦对人的影响就小了。

当现实中的凡人真正感到痛得不行了的时候,一定是“小错小恶”渐进性地积累成“大错大恶”而不能自拔的时候,这时候再呼天抢地常常为时已晚,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智者(师长、心理医生、宗教人士……)的帮助而解脱。

说其可避免,盖因思想的错乱完全是可以通过哲学的逻辑训练使之条分缕析,思路一旦厘清,行为的错乱自然也就避免了。

然则实践中,凡人并不轻易相信哲人的点化,凡人自以为是的顽固性其实也是一种劣根性,足以让他们在“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前,一直傲慢地轻视哲人的真理为狗屁。凡人之所以如此顽固,是因为他们达不到哲人“仁者爱人,无差别地爱一切人”的境界,所以是立场的局限使凡人之爱必脱离不了功利的束缚——他们的爱仅及于自己,或者周围的少数人——因境界的低窄,使凡人不能不会展现大爱,过分在意自己的得失,则必因厘不清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而进行无谓争吵,因之而生的痛苦便伴其一生。

如果用哲学诸范畴界定凡人的以上特点,那就是他们经常并习惯性地将“可能性”当成“现实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他们不重视“原因”与“结果”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进而看不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造成其行为的“内容”与“形式”的直接脱节,矛盾始生,痛苦随之而来。在佛学中,这就是“无明”与“果报”之关联。

比较而言,佛教度人解脱的法门于哲学来说太过消极,上述困惑于哲学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反思”就可以彻底摆脱的,其觉悟之经过虽与佛家的“顿悟”或“一悟成佛”类似,但在哲学中却着实可找到清晰的按部就班的逻辑演进。希望世人多习练积极的哲学,少些消极的求佛问基督。(2016.2.8)

期待中国的“哲学王”

主动哲学化之后,周围人对我的态度很矛盾,一边认可我的学识,一边抵触我的行为模式,不仅与朋友相处如此,与我的亲人相处亦如此。他们的矛盾于我构成显而易见的反作用力,随着我认识的逐渐清晰,这种反作用力越来越小,只是暂时无法清零。

现在想明白了,这归根到底是我与他们价值观的冲突,他们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是自己利益的得失,而我则主动追求中和,他们都期望我以自己的学识在“权”与“利”两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在我的发展中给他们带来相应的好处或者便利,而我则因自己的怯懦而无所作为,于是他们以严重不负责任为由批判与讨伐我,无奈我用哲学为自己自圆其说得更深入,如此针锋相对是让他们不能接受我的根源所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冲突是我们彼此矛盾不可调和的根本所在。我不是说我是君子,我只是在努力地向那个方向努力,也希望他们与我一样。只可惜本人哲学化深度不够,于是只能笑话了自己,干扰了别人,这其中的偏执与狂妄应该是哲学化早期的正常表现。

现在看,他们作为与我价值取向相反的社会存在,因数量优势而极具合理性——在普遍的功利境界中,大家相互默认彼此间可以赤裸裸地为一已私利拼争,也正是这种私欲的释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无穷的市场需求与活力。

之所以必须强调是在功利境界中,因为凡夫俗子们只偶进入道德境界旅游,极少入天地境界,而超越凡人境界的哲学化者,由于经常在道德境界,其功利境界的欲望必然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控制,物欲需求变得相对微弱便是其中应有之义。

索罗斯说,市场是在参与者们的偏见中向前发展的。这话好像不太中听,但事实正是如此,(资本)市场正是在这些原生态且不尽失人情味的功利主义者们的不断投入与索求间向前扭曲发展,而相关法律只能后知后觉、被动地调整其间那些丧良心业者的不良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凡夫俗子的劣根性施加于社会的危害。加之中国法律弹性太强,所以中国社会整体一直是在妥协中向前发展。

我们都知道,靠妥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不根本杜绝妥协,真正的和谐则永远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真正的和谐非经正统哲学与真正的教育则不能实现,可什么又是真正的教育呢?本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能使教者与被教者都摒弃狭隘功利主义的教育。

在普遍片面追求一己私利的凡夫俗子中,怎么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呢?正统哲学要求人人都有正确的义利观。那么怎样才能让为一点小利挤破头的凡夫俗子祛利趋义呢?靠传统政治自上而下地灌输肯定不行,靠西方早期如柏拉图设想的自下而上层层选拔“哲学王”或许行得通。

我认为,当今世界最接近“哲学王”治世的政治类型便是社会主义政治,如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建设的全面开花便是明证,而且我党在“如何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历史重任上还有更多的“头寸”可用,如果能把实事求是地普及哲学与创新性地开展好“真正的教育”合二为一进行开展,中华文明的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2016.2.15)

后记:2月24日,在别人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觉得对说明自己的某些思想很有助益,于是转录如下:

“其失也鬼,是远人以为道。其失也物,又得不谓之远人以为道乎”,在熊十力看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现实中的我在同学群中留言,说再不参加任何规模的同学会,这种主动远人的行为按熊老前辈的话说就是典型的“无道”,这怎么行,我该怎样为自己自圆其说呢?

我认为,我当然尚未得道,只是在哲学化的过程中,所以我能主动采取这样以退为进的策略,也算是自知之明,因为我所规避的这些人都活在我所不屑的假象之中,以假为真已成他们生活的常态,面对在错误的惯性中前行而不自知且乐此不疲的他们,我直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必招致强烈的反对和鄙薄,与其在对抗中双输,不如我主动退而求其次的双赢。

况且,我的主动远离或许能促进他们的主动反思,这远比我费尽心机还说不明白要强得多。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半年的努力,因我而积极地改变三观者已陆续出现,善哉!这也是我敢主动远离人群的原因,因为这其中的幸福感使我看到了真正的价值所在,我当然不必在一群不能真正认可我的人群中滥刷无谓的存在感。

如果有缘的你也享受如我一般的幸福感,就得先如我一般承受自我否定的哲学之痛,希望你能有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哲学化真好,救已救人啊

今天应邀帮一高三学生解决学习观问题,还好最后没掉链子,最后竟赢得孩子的鼓掌肯定。

经初步询问,这孩子和其他人一样对学习一问三不知:一不知“学习是什么”,二说不清“为什么而学习”,三不知“怎么学”。当然,在孩子茫然的同时,她的家长竟然也一样混沌不清,真是应了我的那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有错,错的根一定是孩子的家长”。看来这种问题作为现象来说,其背后的本质被我找到了,特记之,以警示那些一样“无明”的家长,以解救更多的孩子。

进入正题之前,我问孩子最想让我帮忙解决什么问题,她说是学习毅力问题。这样我心里就有数了,因为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上述“三不知”的“不知怎么学”问题,实际却同时必以率先解决前两个问题为前提。如果前两个问题解决了,这第三个问题其实就不是问题了,其一,孩子一定会想方设法主动学习,其二,我从来就是不学霸型选手。

最终结果也是如此,当我先解决了“为什么学习”,再解决了“学习是什么”之后,最后孩子直言第三个问题自己可以解决了。看来这“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这学问的内在逻辑和普通人的实践(追求)步骤竟然是不一致的,长见识了!

讲“为什么学习”,我是按自己,父母,家族,社会,国家,全世界,全宇宙的顺序展开的。当我讲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孩子家长的表情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耐人寻味。道理被说穿的时候,都这么简单,可如此简单的道理,竟然对自己最亲的孩子都讲不明白,真理是怎么被选择性无视的还很难理解吗?!

最终我所接触的两个高三学子竟然都承认只为自己而学习,结果都落得个学习动力不足的下场,学生自己迷惘,家长跟着痛心疾首,归根结底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都错误地建立在自私自利的狭隘价值观基础上了,基础不牢,当然要地动山摇。

这样的悲剧在我们整个社会绝不仅是我所遇到的这两个个例,而且其普遍程度肯定不低,这又是谁之过呢?!很多环节、很多人、很多组织……都有过错,总之是这个社会群体性追逐个人私欲的错,是群体性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错!是群体性不追求精神文明的错!

索罗斯说,“市场是在人们的偏见中发展的”,这种观点是完全可以复制到整个社会,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就是人人不真讲规矩、丧失原则,潜规则盛行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都是受害者,没有赢家!可悲!可叹!

本人在节前上班最后一天被局长骂为狗屎,本要当天将其通过信访局告到组织部,被人劝住,暂时没告,对方可能认为我告上去了,主动向组织部领导汇报了自己的错误,可我上班后又等了四天也没等到人家的道歉,最终我愤而将其告到纪委。这其中,我生气的不是他渺视我,而是他这种“只唯上,不唯下”的卑劣作风,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把领导告了后,很多好心的同志都劝我,没必要这么认真,让我找个什么台阶下。暂不说没有台阶给我,就这种台阶论调的盛行,不也是一种唯长官意识的奴才腔吗?!是群众的软弱造就了官僚习气的漫延,滋长,群体非理性失语的结果最终伤害的是谁?党性没了!组织原则没了!群众路线没了!民心没了!

对这些劝我的同志,我仍只能无语以待,如果按他们说的,忍一时海阔天空,那么我的哲学化便是真的迷失,所以,本着教育、挽救领导干部的目的,我必须向上级反映情况,彻底纠正存在其心中的不良思想,让党性原则重新占领其思想的高地!我不下地狱,谁下?

哲学化真好!不但救已,还能助人、救人!(2016.2.18)

话外音:学习是什么,这里我没展开描述,但懂了哲学的人肯定会从各个角度对学习是什么进行表述,比如学而时习之,比如文科侧重学以成人,理科侧重学以致用,等等。

研究概念是研究哲学的基础,通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会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一个概念,哲学化的过程就是日臻完善思维的过程,而非经哲学化过程的人则很容易挂一漏万。

如果哲学是定义和概念的堆砌,那么最难定义的便是哲学这个概念自身。

(0)

相关推荐

  • 两大思想巨擘之比较:孔子Vs柏拉图

    人类文化轴心时代,丽天群星闪耀.   其中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   这两人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东西方文明发展 ...

  • 什么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正确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到治国理政,中到企事业管理,小到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灵活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我国顶层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行稳致远的思想保证,是实现奋斗 ...

  • 《中国哲学简史》(7)庄子:“幸福”的两个境界

    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蒙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道家在经历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之后,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 ...

  • 诗化哲学的三种路径与中国哲学史的重写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方东美以一个诗人的视野,从文化与文明发展的角度打量着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他试图"将关于人与宇宙全体之哲学体验及慧观,举以与 ...

  • 百岁哲人最后的生命光彩——纪念张世英先生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 2020年8月13日下午,老友张晓崧发来微信说:"今天老父的精神状态不错,正好出版社送来再版的新书,抓紧给忠明兄题了字.老父半个多月拿不了笔了,写了 ...

  • 读完这本书的那个晚上,我真的看到了一道光。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成 ...

  • 凡人和名人的区别!(1504)

    凡人和名人的区别!(1504)

  • 凡人和名人的区别!(2)

    凡人和名人的区别!(2)

  • 七绝·读君青——凡人和名人的区别

    七绝·读君青 --凡人和名人的区别 雲游原创 2021.3.6 七绝·读君青 --凡人和名人的区别 雲游 专家众人亦说好,怎奈阶层互喜欢. 毋惧箴言舟逆水,贫翁富叟各行船. 附原玉原图 凡人和名人的区 ...

  • 名人和凡人的区别!

    名人和凡人的区别!

  • 名人和凡人的区别!(1)

    名人和凡人的区别!(1)

  • [名人-精英-凡人]的区别-中国语言表达的智慧 !

    转自:水城新津书画的博客 原文地址:名人和凡人的区别所在作者:愚丁 中国语言表达的智慧 名人和凡人的区别所在! 作者: 媒体精英 1.名人的妻子叫夫人:凡人的妻子叫老婆. 2.名人用过东西叫文物:凡人 ...

  •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闲云谷 峰下闲云云上松,珍兰奇蕙伴节丛:不忍移爱进瓦罐,卷书抱坛迁谷中. 99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 ...

  • 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有什么区别

    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都表现为欺骗行为,招摇撞骗罪也可以像诈骗罪一样骗取财物,两者容易混淆,大家知道招摇撞骗罪和诈骗罪有什么区别吗? 律师解答: 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而诈 ...

  • 香港服务器托管和租用有什么区别?

    香港服务器托管和租用有什么区别?托管和租用都是服务器选择使用方式,想要知道香港服务器托管和租用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以及哪种方式比较好,就需要深入了解它们,下面我们就聊聊香港服务器托管和租用的区别. 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