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孤月此心明

古人的脚步虽不及今人的远阔,但今人却输在格局上。
古代很多文人对话的对象根本就不是“人”,而是宇宙空间。是日月,山川,天地...说到日月,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说热爱也不为过。
在东方的文学作品中,对太阳的赞颂并不多,但月亮,尤其是文人与政客的月亮,是心中神圣的向往,是属于夜晚对面自己的向内发掘的力量,清冷疏离,那是另外一个自己。
店门口的小黑板,隔一段时间更新的一个小短句,常常会有客人进来提起。
这种感觉还挺好的,一份陌生的小温暖。遗憾的就是字写得不好看。
但是说到字迹,明明是白纸黑字在收笔的那一刻就不可能再改变了,但有趣的是自己再去审视时候的感受会变。比如,我每次换新的笔记本的时候,前面几天都会特别仔细的去写字,所以前几页都是自己当时最满意的,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回过来看,往往会觉得那部分是最丑的...再比如,前段时间想背《洛神赋》,就提前抄了两遍,当时感觉抄得很难看,简直想隔空向曹先生道歉的那种,不忍直视,今天翻其他句子时候,看到那几页,哇,觉得这是我写的吗?居然这么工整?哈哈~
So,究竟什么是客观,我变了?还是字变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