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婚姻存敬畏心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备受关注的“离婚冷静期”也正式生效。

这个时代,离婚似乎越来越简单。2019年,全国登记离婚数415.4万对,接近全年结婚登记数的一半。电影《失恋33天》有句台词说得很形象:“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如今,“一言不合就分手”的冲动型夫妻,着实不少。但离婚后,后悔之人却大有人在。北京曾有一例极端案例,一对小夫妻一个月内结婚、离婚竟达8次之多。离婚冷静期恰恰可以给这些脑子一热想离婚的人思考时间,让一些可离可不离的离婚现象减少。

其实,离婚冷静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3年之前,在我国离婚就有一个月的审批期。由于2003年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审批期的规定,中国事实上变成了世界上离婚手续最简便、离婚最快捷的国家之一。只要双方在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方面没有争议,离婚夫妇当场就可以拿到离婚证。离婚冷静期也不是中国首创,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比如英国叫离婚反省期,法国叫离婚考虑期,韩国叫离婚熟虑期,美国叫离婚等候期。

有人说,离婚冷静期只是“拖时间”,但可以看到,韩国的离婚熟虑期试行半年后,协议离婚取消率从6%上升到23%。而在中国的一些试行地区,也有不少人在冷静期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当然,如果在冷静期内只是让当事人自己回去想想,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让危机婚姻得到改善。但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婚姻登记单位已经开展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对一些冲动型的离婚申请当事人进行婚姻家庭方面的咨询、辅导、心理调适。

社会文明在发展,离婚早已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事了。我们不怕离婚,但不怕归不怕,却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婚姻当成儿戏。离婚从来不只对婚姻当事人自身造成影响,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子女造成深远影响。婚姻不是儿戏,婚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意味着两人从此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很多人婚姻“坏”了,是因为一开始就坏掉了对婚姻的敬畏之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