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势能”课时设计思路


《势能》是鲁科版物理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课内容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引路石,对整个初中关于能量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下面将“势能”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梳理如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师举例:曾有新闻报道钥匙从8楼落下打穿小孩手掌;居民从高楼扔下东西,会造成很大的危险。第二环节:课堂探究1、重力势能通过“高处的石头”和“大夯”等实例引入重力势能的初步定义: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学生活动1】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小组同学先互相讨论猜想。然后全班同学围绕沙池周围,每小组分发大小不同的2个铅球,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

质量不同的球球的高度球陷入沙中的深度重力势能大小师建议:通过观察物体的破坏作用来显示重力势能的大小,如铅球掉入沙中的深度。(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3)根据所学知识互相讨论、分析、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宿舍楼贴有“不要乱扔物体”、“不要翻窗”等标语的原因。2、弹性势能师举例:被拉弯的弓能把箭射到远处;跳床能把人上下反弹。引出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学生活动2】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猜测。学生分别用自带的橡皮条和小纸团完成实验。

(2)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得出结论: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3、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第三环节:课后探究探究活动1:通过询问、上网等方式调查因高空掷物受伤的例子。探究活动2:联系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列举利用弹性势能的实例。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微信ID:shupengch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