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父母住一个屋檐下

前几年,笔者发了一篇帖子:《积分管理儿子,效果极好》,有网友留言:

//@范蠡先生:回复@forcode:F大一家跟丈母娘一起生活吗?我目前也是,请问会不会有什么矛盾?如何化解?

这是我的观点:

成年人结婚后,最好不要跟双方父母住在同一套房子里,最好住在同一小区不同栋的两套房子里。

毕业这么多年,我老婆基本没怎么做过饭菜(她也不会做),在岳父岳母家蹭吃蹭喝蹭带小孩,小两口专心创业和投资……

刚毕业那两三年,住在岳父岳父家,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矛盾……

住在一个屋檐下,迟早会有矛盾,生活习惯不一样、带孩子的观念不一样,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上个厕所老照面看着也烦,空间太小就容易引发动物的领地防御攻击本能。

后来,在同一个小区隔壁栋租了一套房,自从在隔壁栋租了房子之后,就基本没有矛盾了……

老人跟三口之家,中国人觉得是一家人,实际上跟自己的核心家庭不属于一个家庭,你跟自己父母或许没有隔阂,但跟对方父母的隔阂是免不了的,毕竟你是被你老婆(或老公)吸引了才结婚的,不是被她(或他)父母吸引了的。跟不是自家人住一起,总是不那么自在的,比如,大热天你想穿内裤在家里晃荡都不合适、洗澡开着门也不合适……

一碗热汤的距离

跟父母住在同一小区不同的栋,“加班晚了不担心孩子没人管,下雨了有人帮忙收衣服,不想做饭了可以去蹭饭,相互照应,挺好!”

“端一碗汤过去,还不会凉,这样的距离,是最好的距离。”他认为,当下流行的“同小区不同户”的模式,其实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因为人性本身存在自私、自我的一面,如果两代人住得太近,这些缺点很容易被一些不开心的琐事激发出来,以至于每个人都拿出缺点相互折磨。如果不在一起住,这些缺点可能就会潜伏起来,时间长了不见,甚至会有一些想念,这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人类动物园

其实,现代社会城市住宅狭小的居住空间,对于人的心理、行为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笔者(微信号:forcode奇想录)儿子两岁之前,我们跟岳父岳父住一套房子里,一套房子住5个人是很挤的,客厅堆满了孩子的各种物品、玩具,闭着眼睛走两步路就会碰到东西……我记得那时候,我儿子在特别喜欢哭闹。

后来我们在隔壁栋租了一个130平米的房子三个人住,客厅大约有六七米长、四五米宽,非常空旷(现在我每晚陪儿子在客厅踢迪卡侬买的海绵球),搬出去之后,我儿子哭闹的现象立马大幅度减少了,我这才意识到之前是因为住得太拥挤了,本能地让人觉得压抑、难受,小孩的天性是喜欢奔跑、探索的,狭小的空间让孩子根本没法伸展开来……

所以后来,我们几乎每周末都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每晚也都会带孩子去散步,否则真的会憋疯掉……

我记得曾经读过莫里斯的《人类动物园》,里面提到了水泥丛林的现代城市住宅,让人就像生活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动物园的动物因为空间狭小,只能在笼子里不停打转,坐立不安,失去生气……

现在中国社会的房地产泡沫,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居住在笼屋的香港人就更可怜了,完全都是病态的……

“圈养动物发现自己被关闭,孤苦伶仃,或者生活在反常而扭曲的社会群体里。在并排的铁笼里,它可能会看见或听见其他的动物,但不可能与他们接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都市生活的超级环境的运作与之相似。城市生活的孤单是众所周知的危害。在非人格的大群体中,人很容易失落。天然的家庭关系和个人的部落关系很容易被扭曲、粉碎或肢解。在村子里,邻居都是友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敌人,但没有陌生人。在城市里,许多人连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

“我们认为,动物的幽闭恐惧症是不正常的,但轻微的、不容易辩认的幽闭恐惧症是一切都市人都患有的。人们半心半意的尝试矫正这一病症。于是,作为一种姿态,专辟的地块保留下来以提供一些开放的空间,被称为城市公园。

追求空间的都市人的另一个选择是到乡间去做短期漫游。每到周末,一辆接一辆的汽车下乡,又一辆接一辆的回城。他们游了,在梢大的家园漫游了;这样,他们的抗争继续下去了,这是反抗城市里不自然的狭小空间的抗争。相比而言,动物园里的动物处境糟多了,他们只能在铁笼里来回踱步。我们人类动物能做的不只是在起居室里来回踱步,我们心存感激。”

“如果动物的拥挤程度达到现代城市人口拥挤程度,它们正常的社会生活模式就必然要解体和崩溃。倘若有人愚蠢的向他建议尝试用人口拥挤的方式去安排猴子,食肉动物的生存空间,他们一定会感到震惊。然而,人却心甘情愿的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人类动物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