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5月7日参与者: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生家长地点: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公众号主题:孩子求爱的本能与家庭教育主讲:刘良华各位,家庭教育星期五例会,现在开始。上一讲我们讨论了“孩子的求生本能与家庭教育”。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孩子的求爱本能与家庭教育”。前面提示,每个人都渴望爱,可简称“求爱”的本能。成人的求爱是寻求性伙伴,寻找伴侣。但广义的求爱是渴望爱与归属。人渴望爱他人,也渴望被他人爱。人渴望被他人认可、接受和承认。求爱与归属的本能构成了人的情感的本原。在人的情感中,主要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友情很重要,因为它涉及社会性情感。如果说求生的本能是怕死,那么求爱的本能是怕孤独。人需要过独立的生活,但没有人愿意过孤独的生活。只有皇上出于职业的需要才“称孤道寡”。皇帝会说“孤登基以来”或“寡人不同意”,因为皇帝需要与臣民保持距离,让臣民敬畏。皇帝必须一碗水端平,皇帝不能有朋友。但对于一般人而言,人需要过爱与归属的生活。求生的本能让人怕死。求爱与归属的本能让人怕孤独。求生的本能让人好吃,不吃东西,人会死。求爱与归属的本能让人好交往。没有情感交往,人也会死的。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三个心理学家为“求爱与归属的本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一是美国学者华生(J. Watson)。二是美国学者哈洛(H. Harlow)。三是英国学者鲍比(J. Bowlby)。一、华生的婴儿心理学及其后果华生是美国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风云人物,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却让美国众多家庭受到伤害,同时也伤及自己的孩子。在1928年出版的《婴儿与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中,华生对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警告:父母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儿童,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盖上。如果必须这样的话,那么,当他们说晚安的时候亲吻他们的额头一下。早晨起床后和他们握握手。如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就在头上亲拍一下,以示赞扬。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你可以多么轻松客观地对待他们,同时又不失你的慈爱。你会为以往那种令人作呕、多愁善感的养育方式而感到彻底的羞愧。由于华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在美国社会迅速传播。整整一代美国儿童包括华生自己的孩子,都受华生家庭教育理论的影响。华生的儿子回忆说,他的父亲从未对他和他的兄弟表达过爱的情感。儿子对华生的描述是:“没有同情心,在情感上无法沟通,从不表达自己的任何感受和情感”的人。他对父亲的家庭教育表达了愤怒:“我认为,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基础。他深深地相信,任何柔情和爱心的表达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严格地贯彻着他作为行为主义者的那种基本哲学理念。他从未亲吻过我们,或者把我们当成儿童看待。”华生的孩子从没有想过要在身体上亲近父母,因为他们都知道,那是一个禁忌。后来,华生的两个儿子从青春期开始就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一个儿子自杀,另一个儿子则精神崩溃,一直在与自杀冲动作斗争。华生的女儿多次自杀未遂。华生的孙女后来也自杀身亡,华生外孙女则患有抑郁症,酗酒,且常有自杀的念头。二、鲍比的依恋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鲍比出身贵族,但从小由保姆带大,后来进入寄宿学校,主修医学,后来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从军中退役后,回到英国,到一家医院负责儿童门诊。当时,欧洲正面临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亲子分离问题。战争留下了大量的孤儿。世界卫生组织委托鲍比调查儿童问题。鲍比走访了各家医院和孤儿院。在研究了孤儿院的孩子时,鲍比最初也感到很困惑:孤儿院的孩子吃的不错,穿的也不错,但还是成片地死去。为什么?鲍比提出一个假设:人除了有求生的本能,还有求爱与归属的本能。孤儿院的婴儿之所以大量死去,是因为孤儿院的护士频繁更换,孩子没法与护士建立亲密的情感依恋关系。没有建立亲密的情感依恋关系,孩子就会死。1951年,鲍比发表了研究报告:《母子关系的本质》(The Nature of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在这篇文章中,鲍比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如果儿童无法拥有一种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他就很肯能一辈子都会因此痛苦不安。他可能变成冷漠孤独的人。针对那些强调让孩子独立并由此认为依恋是坏事的观点,鲍比表达了他的愤怒。他担心,如果太早地把孩子推向独立,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能建立依恋关系。不仅儿童的依恋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而且成人也有依恋的需要。鲍比的这个发现后来在哈洛实验中得到印证。1957年,鲍比得知哈洛在做有关“铁妈和布妈”的研究,他立即写信给哈洛,给哈洛寄送了他正在撰写的《母子关系的本质》论文手稿,并亲自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造访哈洛。两人一见订交。鲍比的“依恋理论”与哈洛的实验研究一起推进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并使之出现一个重要的新进展。三、“哈洛猴”与柔软的情感陪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用猴子(简称“哈洛猴”)做了多个有关情感心理学的实验,其中至少有四个“铁系列”实验,涉及人的情感发展:一是“铁锁实验”,证明猴子喜欢玩解题游戏,而并非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受强化的影响。这个研究说明,人有求知的本能或游戏的本能。二是“铁妈与布妈实验”。这个实验证明“有奶便是娘”是错误的。除了奶,小猴子更需要温柔的拥抱和爱抚。三是“铁娘子实验”,即便铁妈折磨小猴子,小猴子依然深爱着这个铁妈。这个研究显示,无论母猴如何虐待自己的小猴子,小猴子依然会爱自己的母亲。四是“铁架子实验”。即便哈洛用“铁架子”(强暴架)让猴子人工怀孕,猴子也对孩子没有情感。这个研究证明猴子小时候需要有真实的亲情陪伴,否则,猴子长大之后会没有正常的感情。其中,最著名的是“铁妈与布妈实验”。年幼的“哈洛猴”被带到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两个“代理母亲”。一个布妈,一个铁妈(见图1-1)。布妈由木头做成,圆柱状的身体,圆圆的脑袋,笑脸。布妈的身上包着有弹性的海绵橡胶,外面包上棕褐色的毛巾布,背后有一个发热的灯泡。铁妈也是圆柱形身体,背后也有发热的灯泡,但铁妈的脸是扁扁的,方形,表情冷漠阴沉,眼睛是两个黑洞,身体表面覆盖了铁丝网。这个铁丝网适合攀爬,但不适合拥抱。可以想象,这里的布妈象征母亲;铁妈象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