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九
相关推荐
-
跟倪海厦学习黄帝内经(已更新至39篇文章喽)
缅怀倪师 1.第一节,上古天真论上: 倪海厦解释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2.第一节,上古天真论下: 黄帝内经,揭示生命数字密码,女人是7,男人是8 3.第二节,四气调神大论上: ...
-
倪海厦老师说“病时吃五分饱,常时吃七分饱...
倪海厦老师说"病时吃五分饱,常时吃七分饱" 吃太饱只是满足口腹之欲,对身体不好,短命的,那如果你常常保持饥饿状态,胃会一直蠕动,胃气一直在那边,那只要你胃气常存,手脚温热,这种都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九
4月18日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以如果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九四:中医认为汗血同源
九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头上陷,脉急紧,直视不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 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今此处易出血,已经明示三阳经血俱虚,由于发汗药物的药性都是向上向外发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九二:中医讲的淋家,不单单是包含了西医的淋病、性病在内
九二:「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中医讲的淋家,不单单是包含了西医的淋病.性病在内,小便有石淋,下消有石头在里面也算. 石淋,西医可能讲成膀胱结石或肾脏结石. 还有膏淋,小便浓浓的,浓浊白白的,可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九一:在【内经】里面说咽喉的部位是三阴所会
九一: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在[内经]里面说咽喉的部位是三阴所会,「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三阴经都会在咽喉的地方. 咽喉平常就是很干操的人,不可发汗,所以喉咙常常觉得口渴的,就是阴虚了,这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九八、九:学者至此,必知何时当可汗或吐或下了
7月30日 九八.九:本先发汗,反而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反而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此条辨说可能是误诊,或病人自己吃壤的.学者至此,必知何时当可汗或吐或下了. 粉丝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九四:中医认为汗血同源
倪海厦经方学堂 7月26日 九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头上陷,脉急紧,直视不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 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今此处易出血,已经明示三阳经血俱虚,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