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926-:在胡同长大的北京人

这里,在北京人眼中

胡同两头是时髦的现代,胡同里是慢悠悠的旧时光。

有时总是想重新回到小时候耍气的地方看看。

也许这里始终是闹中取静最好的地方,喝壶浓茶,

躺在青藤椅上,逗逗刘大爷他们家的鹩哥儿,

想象着去谁家蹭碗面茶,

这种生活有一天想要重新拾起,现在想着,真有点难

正好,最近看了一篇文章,

《新来的北京年轻人,再也不尊重二环里的胡同了》

▼▼▼

看了标题,还想由衷感慨一下

看完了内容,终于知道了胡同儿

始终是他们的景儿。

对于游客来说,一杯拿铁一顿餐食

就是它的全部意义了?

对于一个在胡同长大的北京人来说,

家一样的胡同,如朋友一样就在身边。

这是很多老北京人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啊。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不知是否属实,

咱北京的胡同,

在一段时间内是以每年50条的速度消失着

到现在只剩不到1000条 。

完整保存传统格局和风貌的仅剩430条

北京人几乎不会逛南锣,

几乎不会去烟袋斜街

几乎不会去后海酒吧,这么说,绝对不夸张

当然,可能会在傍晚,偶尔去看看

拍几张照片

我们不会留网红店,

可能会偶尔来这里找家老店,

约几个哥们儿、姐们儿、

贫会儿,聊聊小时候。。。。

北京人留恋的是胡同的拐弯抹角;

想念的是胡同里熟悉的饭香。

别再和我们说哪些店土,哪些是网红

哪里应该有个咖啡馆儿了。。。

来这里告诉您,北京的胡同有什么。。。。

北京的胡同里,总能遇见很多猫。

猫的气质,衬托着北京胡同的古旧与安详。它们游荡在北京宁静的胡同里,如同一个守护神。挑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走进一条胡同,遇到一只猫,你可能就在某个瞬间,突然理解了“北京”到底是怎样的城市。

北京的胡同,总能遇到可爱的大爷。

北京大爷,听到这词儿,眼里一闪而过的形象是:穿着白背心,拿着一把蒲扇,扇来扇去。桌子上一碗炸酱面,一个喝花茶的把缸子,没事看看下象棋,侃侃大山闲聊,自得其乐。现在如果还能和他们聊会儿,那真是一种幸福啦。

北京的胡同,听着的是鸽哨儿声

在北京,不得不说的就是鸽子,每逢胡同的清晨那脆生生的鸽哨儿声伴随着我上学的路上,那种感觉真是无法言述的一种自在和清新。

北京的胡同,离不开哪些“人情味儿”

热闹的大杂院,一个大杂院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大家相处的如同一家人,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么个礼儿。

报箱儿。每个院儿的大门上都有一个,订份《北京晚报》是北京人的习惯。

看这水龙头肯定特亲切,80年代那会儿,一个院儿里只有一个水龙头。洗衣服、投米、洗菜,邻里之间都要打时间差。

房檐儿下的线真是一道风景。电线、电视天线、凉衣服的铁丝儿等等,有用没用的都跟院儿里挂着。

停在胡同里的28自行车,勾起了曾经的回忆。

北京人住的平房,一般家里都有后窗户。甭管后面见不见的着光,总得让住家儿透口气儿。

每个大杂院儿里都有一口井,过去用水都从井里打。有了水龙头以后,院儿里的井基本被砌成水池子。

北京平房的房顶儿一般都铺这种瓦片儿,这叫鱼鳞瓦。

院子大门儿的门闩。你看这闩字多形象,门里有个一字,就像横着的那根木头棍儿。

门墩儿。老北京的儿歌里这么唱:“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鸟笼儿,酒瓶儿,茶叶缸子。这些物件儿,北京人都喜欢。养鸟儿玩儿鸽子,喝茶用大个儿的茶叶缸子、小酒儿就更少不了二锅头,北京爷们儿最喜欢了。

蜂窝儿煤,住大杂院儿的人都知道。刚一入冬,就开始买上了,家家户户拉着板儿车运煤。

在北京,甭管胡同巷子多宽多窄,都得贴上一块胡同牌儿,告诉来这儿的人,这是什么地方。

书摊儿、水果摊儿、小卖铺儿,只有在胡同生活中,才能感受到的北京四九城儿气息。

夏天在槐树底下乘凉、下棋、喝茶、聊天,有时候在槐树的阴凉里就睡着了。

这才是北京的胡同,他们的景儿,我们的家。对于游客来说,用一杯咖啡一口餐食来体会胡同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餐后七拐八拐去公共厕所的路上,看到幽暗的路灯下坐着的两三人下棋,听到路过某个后窗传来的电视声,脚下躲着的坑坑洼洼小水坑儿……

这100米的距离,像隔了一个世界……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