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美学(下)

格式塔美学(下)

我们常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大家想一想山的感觉是什么?是稳重、敦厚吧,这就符合了仁者的心理结构,水的感觉是灵活、灵动,这也符合智者的心理结构。按照格式塔美学的解释,因为“山”和“仁者”,“水”和“智者”的内部张力结构是一致的,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感受和说法。

总之,自然事物也好,艺术形式也好,他们都是格式塔,都有自己的内部张力结构,这些张力结构和人情感的张力结构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它们具有了人类的情感。这就把“移情说”颠覆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不再是人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杨柳身上,杨柳又不是人,它没有办法接住人的情感。但春天的杨柳是柔和、温暖又美好的,杨柳作为格式塔他的内部张力结构和人当时的情感张力结构相一致,属于同构关系,美就产生了。

情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在人与人之间普遍传达,让他人也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就只有把它展现出来。怎么展现呢?中国美学主张的办法是“立象尽意”,也就是说靠干巴巴的说一些概念性的语言是说不清楚的,那就让具体的形象化的事物来说话。

比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你要问我这闲愁有多少?你就看看满地如烟的青草,满城飞舞的柳絮,梅雨季节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的小雨就知道了,诗人的闲愁和烟草、风絮、梅时雨是具有同构关系的。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作者】贺铸 【朝代】宋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几句词很美,我们可以用格式塔美学解释一下它为什么美。

诗人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没有向他走来,诗人也只好目送芳尘去,至于这个女孩子是谁,青春年华与谁度并不知道,但他还是念念不忘,以至于生出了闲愁。可见这种闲愁是一种美丽、真实、淡淡的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情,它的同构物,当然也就是像烟草、风絮、梅雨这样又多、又小、又轻、又没完没了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的张力结构和诗人情感的张力结构是一样的。

可见,同构现象早就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但把它揭示出来并建立一种美学理论,却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功劳。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关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的张力结构,是艺术家的天性,艺术家和科学家看待事物是天然不同的。比如松、柳、鹰、莺,这四样东西怎么分类呢?科学家会把松柳归为一类,都是植物,把鹰莺归为一类,都是动物。但艺术家却会把松和鹰归为一类,代表着阳刚之美,把柳和莺归为一类,代表着阴柔之美。科学家的态度是认识的,艺术家的态度是审美的,这是一种解释,但如果站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上,之所以这么分就是因为松和鹰是同构的,柳和莺是同构的。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为人类情感找到它的同构对应物,欣赏者的任务是通过这些同构物唤起自己相对应的情感,其他的反应和理解都是多余的,非艺术的。

格式塔美学在解释艺术现象时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内部力的张力结构”这种表述,总是让人觉得神神秘秘的,不得要领。艺术和审美毕竟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太过简单的解释总是难免会出问题。

美学难题依然存在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