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日记之五: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明日去另一茶区,开车,估计写不了文章,接着刚才的话题谈吧。

我的认识也仅仅是我的认识,不一定对,其实,熟悉的读者应该清楚,我一直在提出问题,目的是让我的思考引发大家的思考,并非一定的对错,商业这一环,哪有什么对错的道理呢?

但是,无论任何商业,都无非是商业的成功。茶叶是慢活,急不得,快不了,市场上可见,存茶的赚大钱,没茶的赚费用。当然,现在有资本运作这一块,我也不懂啊,大多数茶行业的品牌也够不上啊,说不着边的话,有什么意思呢?

就好比,我的朋友中,百亿千亿身价的老板也不乏其人,但是,我们得清楚,他是他,我是我,别人口袋里的钱与你有什么关系?别人精彩的故事与你何干?

扯远了。

今天的市场为什么大家感觉到越来越难过?

以前的商业逻辑是厂家生产,消费者被动接受,但是,你看看今天遍布山头的茶客,自己采自己定制,茶客越过了层层的中间商,茶厂、批发城都被架空,山头茶再一拿来和品牌茶对比,这就加剧了品牌茶消费的衰落。

品牌茶的逻辑就变成了两种,要么,有一堆藏家藏茶,等着未来商业变现。要么,就只能去玩金融茶,问题是,大多数品牌玩不了金融。

金融茶这一块其实是不用探讨的,事成定局的事,各自搏命,各奔前程,可以说的是,金融茶占据的市场资金份额是非常大的,此消彼长,或者说形成了普洱茶消耗总量的假象。

剩下的消费茶,其实很可怜,行业的趋势都是在谈收藏。

如果说一个人喜欢写书法就必须要成为收藏家,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普洱茶就是这样,一个行业都难以置信的在做收藏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我们这些所谓伪专家的事情,一会指导山头,一会批判老茶,说来说去,都是在“收藏”里面挣扎。

真正的消费茶,消耗量极其少,即使正宗的普洱茶客,自己喝,一个月一片,一年也就十二片,只不过大家认为越陈越香,存茶的数字超过了消耗的数字。

但是,正因为消耗总量在想轻奢化,个性化,品质倾向发展,这等于让消耗的总量,事实减少的,这是今天很多传统的茶企经销商日子难过的原因。

品牌茶就消耗而言是干不过玩家茶的,这是事实,消费者不是傻子,300和3000的区别到底有多大?没有对比的时候没区别,两杯茶在一起,这种区别就很明显。

当然,今天的状况是坝子茶和山头茶混战在一起,消费者难以辨别,但是,这也是入门者而已,一旦消费者上茶山,几乎就不可能回头。这没有办法,即使被架空,这也是今天、未来很远的一个事实。而对于纯料而言,更现实的在于,你的资源是有边界的,资源会越来越萎缩,因为喝茶一年,都得上茶山。

传统的模式当然不乏成功的例子,然而,这就像跑道,别人已经占满了,别人已经提前先跑了十年二十年,今天的茶企还能不能追呢?

茶产业从产量的时代到渠道的时代,到今天,已经是内容的时代。

不是说产量大、渠道多的企业就一定衰落,成功的茶企业比比皆是,但是,我们看得到的是,很多企业有了衰老症,今天享受的,无非是之前几十年的红利。

今天的渠道商变成了接盘侠,只不过,门店越多,加盟的越多,厂家是赚钱的,接盘侠们是赔钱的。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商业逻辑。

当然,也不是说做了内容的茶企就一定会成功,内容也得看怎么做,如果都是线下思路的复制,一会山头,一会杀青,大家都一样,不就是同质化?大家都做高端,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你真有那种实力?

很多的方法,恐怕得推到重来。就像隔壁店的诋毁邻居,这是因为销售的半径都一样,而看不到市场真的很宽广,市场的概念永远可以有新的,为什么一定要陷入无休止的红海当中?

如果这时代讨论的还是卖茶,我以为思路上就缺失了一大半,卖100的就该值100,卖一万的是同样的理,这就是本原,就是应该,而卖高价的理由,一定不在茶身上,否则,你怎么理解丰田的4.0和宾利的4.0的差价?

再一个,渠道这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拿到100件茅台酒,你需要渠道吗?现在的朋友圈是渠道,批发、专卖、京东、天猫、拼多多、小红书哪一个又不是渠道?

别人加盟你的理由在哪里,为什么不加入名气更大的茶企?

你的茶品有哪一款是市场记住的?如同红印、黄印、88青、大白菜、孔雀?

如果都没有,你就得思考,你的朋友也不买你的茶,是你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别人。如果都没有,这说明你自己茶品就没有做好。

商业的逻辑,看上去复杂,你要简单化,你要说核心,无非就这123,有多复杂?

写于此,睡觉,改天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