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星神不仅护佑国家繁荣、人民长寿,还为我们“带来”了重阳节......

原创齐谐子 龙虎山道教 昨天

南极老人星君星辰神名。俗称“寿星”“老寿星”。古书称:“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道教以南极老人星君为祈福延寿的神灵之一。两晋南北朝后就有专庙祀奉。这位星君化显的形象为白须老人,持杖,头部长而额隆起,身边伴有仙鹤和梅花鹿。《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一称:“共工氏之子勾龙爽,得道千有余岁,上升居南极为寿星,去极一百四十三度,入井宿三度,在孤矢星之南。”

南极老人星相关故事

宋人题于寿星图上的一则故事:

今世祝寿者多画寿星图,予尝见宋人题识一,通不著姓名。其辞曰:章圣皇帝践阼之明年,有异人长才三尺许,身与首几相半,丰髯秀耳,乞食辇下。人叩其所自来,则言曰将益圣人寿。一日闻于上,有(上曰)召见内殿,被圣问,则复以前所言为对。讯其能,则曰性嗜酒,命之饮,一举一石。宸眷方渥,俄逸其人。翌日,太史奏寿星之躔,密联帝座。上益异之,后令访求不可得,敕图其像云云。

这一段说的是宋真宗在位时期,坊间出现了一位嗜酒成性的奇异之人,宋真宗召其入殿、赐其美酒,后发现这位奇异之人原来是老人星的化身,追寻不得只能作画记之。

(图片来自网络)

《天中记》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

“嘉佑八年冬十一月,京师有道人游卜于市,莫知所从来。貌体古怪,不与常类。饮酒无算,未尝觉醉。都人士异之,相与宣传,好事者潜图其状。后近侍达帝,引见赐酒一石,饮及七斗。次日司天台奏寿星临帝座,忽失道人所在,仁宗嘉叹久之。”

这则故事说的是宋仁宗在位期间,京师出现了一位与众不同、饮酒不醉的道士,有好事者偷偷将其样貌情状画下。宋仁宗听闻引见赐酒,次日掌管天象的官员来报寿星飞临帝座。仁宗顿然领悟原来此异人乃老人星下凡,而此时道士已经不见了踪影。

南极老人星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老人星单独构成一个星官。老人星又名寿星,老人星本身所蕴含的“寿”、“老人”的意义究竟从何而来?早期文献中有关祈寿和养老习俗的史料证明,早在周代,华夏社会就存在一种于仲秋之时举行养老仪式与活动的习俗。

在《史记·天官书》中,“老人星”一名第一次见载于古代天文文献:“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史记·封禅书》也记载:“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在隋代丹元子的《步天歌》中,南宫朱雀井宿之下写有:“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入寿无穷”的记载。

老人星祭祀原本是古代仲秋养老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老人星(寿星)在夏历仲秋八月旦时位于正南天边,此时正值古代仲秋养老仪式与活动的举行。人们在老人星仲秋旦时出现于正南天边时,为其举行祭祀仪式,并继而展开一系列的养老活动。这颗文化象征意义指向“老人”与“寿”的星辰,虽然之后古代仲秋养老习俗不断演化并融入后世产生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但老人星祭祀仍然为后世朝代作为前朝祭典而保留下来,后用以祈求君王与国家的昌寿。

老人星的运行规律

老人星出现与运行的规律为:一年中只在仲春与仲秋两个时段出现。仲春之际,老人星随着弧矢、天狼星、参宿、井宿升至最高处,在昏时见于正南天边;与之相对应,仲秋之际,老人星则在旦时升至最高处见于正南天边。《晋书·天文志》谓老人星“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春分之夕而没于丁”。

老人星与重阳节

重阳节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敬老养老、追求长寿,因而又被称为老人节。形成于东汉时期的重阳节在举行时间、主要活动、民俗含义等方面都与早期的仲秋养老习俗相近。九月九日重阳节中的求寿风气、养老观念与活动也继承了早期的仲秋养老习俗。

秋季作为养老的时节,其主要原因:一是与秋收后的一系列庆典相关,人们在秋季举行丰收庆典、祭祀天帝祖先,并将收获之物最先献给年长之人享用;相较一年四季,经过辛勤劳动取得成果又有闲暇时间开展节庆的秋季,无疑是举行养老活动的最佳时节。二是与秋季的时令特点相关,秋冬之交,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容易导致病痛的发生,老人相对来说身体较弱,需要加大防御及强身的力度;另外,秋季过后就是漫长的冬季,严冬对老人而言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此秋季养老显得至关重要。

古代仲秋养老习俗、古代秋季丰收庆典,以及古代秋季躲避水患、防病强身的习俗,汇集在一起共同融入了后来的重阳节,塑造了重阳节丰富多样的习俗。就仲秋养老习俗而言,其敬老养老、追求长寿的活动与观念,是重阳节的核心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中国又拟以法律形式规定九月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以此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进而弘扬敬老养老的古老传统。

老人星与国家祭祀

《通典》中总结了以往各代老人星祭祀的情况,其中提到:“周立寿星祠於下杜、亳,时奉焉”。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深感前代礼仪制度损毁严重,就开始着手整理和恢复先前周天子与诸侯之礼,秦代继续建立周代就存有的寿星祠,以供奉祭祀老人星。

晋代的时候,每逢仲秋之月,会在国都远郊的老人星庙祭祀。《通典》记载:“晋以仲秋月,祀於国都远郊老人星庙。”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南极老人星出现,则天下安定治理有序,所以自古有为之建立祠庙以祈求福与寿的传统。

结语

寿星崇拜反映出国人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作为华夏先民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关于“长生不死”的观念反映,寿星崇拜信仰里蕴含着国人由“乐生”到“祈寿”的生命意识。在这里,“寿”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在寿神崇拜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祈寿祝寿礼俗相结合,在乐生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想尽办法扩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一些诸如“仁者寿”、“智者寿”、“大德者必寿”等文字,更是将生命的价值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和层面。

此外,寿星信仰也包含着社会群体的生命意识以及家庭人伦亲情等文化现象,包括:(一)对于生命长久的祈愿与寄托,例如,《尚书》把“寿”作为五福之首,“五福”具体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悠好德,五曰考终命。久寿康安、尽享天年、无疾而终,构成了国人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幸福观。(二)尊老、敬老的孝亲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敬老孝亲文化源远流长,尊老、敬老是我国尊奉的传统美德与普遍的社会心理,祝寿仪式本就是一种对于父母生育之恩、养育之劳的感恩与表达。
南极老人星崇拜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与悠久的历史传承,在长期发展与流变的过程中,从早期国运兴衰的预测,到大众文化的寿星形象的化显,在传递国人美好愿望的同时,也体现着神明对我们的赐福。

参考文献

[1]程波涛,孙丽媛.南极老人星崇拜下的寿星图像传播及其民俗意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12-18.

[2]张赛. 中国寿神崇拜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3]郭佳. 寿星崇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