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张师五泻心汤辨识
仲景张师五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以上五方世称五泻心汤,均出自《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均用于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
“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痞满不舒而言,
“心下”主要指胃脘部、横结肠。
“痞”,形容满闷不舒。
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张师特拟上述五方以应之。
一、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解读: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二、生姜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组成:半夏泻心汤 + 生姜
解读: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三、甘草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半夏泻心汤 + 炙甘草
解读: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而成,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
【备注:《伤寒论》158条载甘草泻心汤无人参,后人考证《金匮要略》用本方有人参,又因治下后胃更虚,痞利俱甚之证,则更应加人参。】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54条、16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解读: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芩、黄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消痞之功。
五、附子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病治》160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解读:本方治疗心下痞兼表阳虚弱,上热下寒,表虚不固。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消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小结:
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又因“痞”的程度不同、兼证不一而用药有别。
1、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降逆止呕,开结消痞,以半夏为君。
2、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以生姜为君。
3、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胃气重虚,客气上逆,甘缓补中消痞,以炙甘草为君。
4、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内热壅盛之痞;热邪壅聚于胃,清热消痞,以大黄为君。
5、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扶阳消痞,以附子为君。
小识:
1、五泻心汤以阴阳分类,阴痞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对应,主证为痰、水、湿,湿热痰阻以半夏应之、水湿重者以生姜应之、脾胃重虚以甘草应之;阳痞以大黄、附子对应,主证热显者以大黄应之、表阳肾阳虚损以附子应之。
2、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胃纳脾磨,胃降脾升。在病理上脾胃变而百病生。五泻心汤总以夏芩连、姜大黄为核心药物,现代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杀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五泻心汤以中医辨证可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结肠炎、消化不良等现代多种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