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久咳不愈、辨证施治是关键,方法和用药全在这里!

咳嗽虽然有风寒风热之分,但不可拘泥于风寒风热,因寒热会转换。

咳嗽,一般西医通常会诊断是气管炎或肺炎,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有很多,问题并不单纯出在气管或肺。《内经》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要分开考虑,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小儿咳嗽问题,主要是小儿肺本稚嫩,加之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

中医说,外感以咳嗽为轻,内伤以咳嗽为重。酒色狂荡,劳累不节,耗费过伤导致的内伤咳嗽就是重症,但外感病症危重,一旦咳嗽,便是生机,因为外感一传于六经,病自然就轻。古人认为,小儿知识未开,不会有内伤,然而今天的人,动辄点滴、重药,小儿内伤,不在少数。因此今天小儿咳嗽,也要考虑内伤的可能。

特别提示:小儿咳嗽初起,不可以用寒药压制,应当以散风为重。小儿咳嗽会寒热转换,不能光看起因是寒还是热,而应根据情况变化用药,不能一药到底。

一、咳嗽辩证基础

咳嗽伤肺为主:

肺与口鼻相通,用于呼吸,气升降,必须经过的地方,因此肺主气,如果感受外邪,最容易咳嗽。

寒伤肺:形寒饮冷则伤肺;小儿衣太薄,及冷冻饮料之类,则令肺伤于寒,此处指寒深入体内,而不是从外感而伤;

热伤肺:小儿衣太多,爱养过温,热不能发散,则容易伤于热,此处指热郁积体内而伤肺,不是外感热邪;

外感伤肺:皮毛与肺互为表里。皮毛先受邪气(六邪皆可伤肺),邪气则易犯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嗽也。

咳嗽辩证纲要:

1、五脏六腑都可以使人咳。各脏腑所受邪病不同,但最终从肺表现出来,就成咳。

2、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

3、以时间辨别咳嗽,清晨咳者,属痰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睡后即咳,阴虚;半夜嗽者,食积滞;整夜间歇咳嗽,伤于寒热。但这个时间只能参考,必须因情况变化而辩证观察。

4、观察咳嗽的形态辩证:肺实者,顿嗽抱首,面赤反食;肺虚者,气逆虚鸣,面白飧泄;肺热者,痰腥而稠,身热喘满,鼻干面红,手捏眉目;肺寒者,嗽多痰清,面白而喘,恶风多涕。

5、治疗时候根据虚实寒热辩证,是基本原则,特别注意小儿咳嗽的寒热在病程中会变化,要根据咳嗽的不同阶段用药,不能一药到底。

二、咳嗽辨治:

前面是对咳嗽的总体认识,后面是具体辩证施治方法。小儿咳嗽治疗,最基本的是培土生金法,即养脾胃而治,这是之前也介绍的,关注脾胃,是小儿治疗的一贯原则。比如只用米汤调养,就是重要的方法。即便不是脾胃原因引起的咳嗽,也要注意保护脾胃,很多只重止咳,而不顾脾胃者,反而造成咳嗽迁延不愈。

1/寒咳:为风寒咳嗽,则气壅喘促,声浊而无汗,鼻塞声重,以微汗解表即可。比较容易的用药:咳嗽初期,可以使用 炙甘草、陈皮、姜、蜂蜜水;稍重,可以用桂枝防风汤,严重者用999风寒感冒颗粒,或其他含有麻黄、紫苏成分的发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寒咳是小儿比较多见的咳嗽之一。寒咳注意的关键是不可错用寒药,不可过度发汗。

2/咳而气逆,喘嗽,面白有痰。此肺本经病。清肺止咳,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喉中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此肺病兼见心证。应清心热,利小便。淡竹叶、茯苓、陈皮、菊花、薄荷、炙甘草、红枣、姜水。食疗可用红豆、莲子(带芯)汤。成药可用健儿清解液。

4/咳而面黄体倦,痰涎壅盛,或吐痰,或吐乳食。此肺病兼见脾证。大抵咳嗽属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这种情况要健脾、化痰、止咳。水用陈皮、炙甘草、红枣、姜水(如已经积热,不用红枣、姜,加菊花),配合药脾可欣。食疗用姜、山楂煮白萝卜,吃白萝卜。小儿还要吃益生菌。

5/咳而面青多怒,痰涎壅盛而发搐者,盖因咳嗽声不能转,所以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见肝证。此情况不多,可视为惊厥,但古方难用。可用青皮、菊花、姜水。服王氏保赤丸救急,后去看医生。这种情况小儿平日多血虚,病时不养肝而导致警觉,所以平日补血最重要。

6/咳而面色暗黑,久咳而吐痰水。此肺病而兼见肾证。

7/咳而声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须顺气宁嗽为主。

8/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

9/咳而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之极,阳火熏蒸而致也。

三、风寒咳嗽病程:

风寒咳嗽要特别注意辩证,记住寒热会互相转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小儿咳嗽变化快,不能一药到底,要根据病程各个不同阶段用药,这个过程中,不断辩证调整药食起居最重要。整个过程中三点重要的:解表、润燥、清肺;要注意的:不可用寒药、不可过度发汗。

1、咳嗽初起:咳嗽初起,多因伤风、伤寒,风寒可以伤身

体任何系统,风寒化燥,加之肺在表,最易被伤所以咳嗽。小儿咳嗽,必有前兆,打喷嚏为风所伤,流鼻涕为寒所伤,此时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如搓热后背、喝热水等方法控制风寒不会发展,如果耽误,外邪停留而伤卫气,病就开始了。风寒引起的问题可以是发烧、咳嗽、流鼻涕、呕吐、腹泻等。这时的咳嗽病在卫表,又因风寒化燥,燥咳为主。表现为干咳、声浅、无痰,随时可以咳嗽,运动后更易咳嗽,唇白、舌苔白,可能伴随清鼻涕,小儿无不适。

按风寒感冒治疗,解表去风寒,同时注意滋阴润燥。轻者用热米、姜汤,或秋梨膏(梨、甘草、姜、蜂蜜)重者用杏苏散(如不方便可用紫苏杏仁露);咳嗽轻,寒重者用桂枝汤。居室加湿、熏醋可以帮助杀菌润肺止咳。

2、咳嗽发展:如未及时控制,表不能解,咳嗽渐深,内热渐生不能散,此时咳嗽深、有痰在喉咙,随时可能咳嗽,子夜和早上咳嗽深沉,平时咳嗽深,小儿可能流鼻涕、发热、口干、咽喉红、舌暗红苔薄(脾虚积食者黄厚)、唇红。如果伴随发热解表为重,特别注意不可衣被过厚,以辅助解表,很多家长认为怕小儿着凉,厚衣重被,反而令咳嗽更甚。

治疗以解表、清热、祛痰方法,可以参考杏苏散 用法,以紫苏解表,配合杏仁(热杏仁露虽然不是药用杏仁但也可以用)、甘草等理气,很重要的是祛痰,一般情况可以用鲜竹沥(或复方鲜竹沥)祛痰,如果痰粘稠无法吐出,可用西药沐舒坦。同时配合泡脚按摩等方法。另外梨汁、薄荷、蜂蜜也可以用于祛痰润肺。

3、咳嗽严重:表未解,而热更深,加之用药久,五脏俱伤。此时咳嗽痰重咳嗽深,食欲不佳,气管或肺部有湿罗音,诊断多为肺炎。如痰多不出,或咽喉受伤,导致充血水肿可以发展为暂时哮喘、喉炎。

治疗应辩证病因在脾还是肾,一般情况以脾为主治疗,以下三种方式同时进行。

1/解表止咳:麻杏石甘汤或杏苏散(成药可以用999风寒感冒颗粒);

2/保脾补气:健脾药(参苓白术散、启脾丸、脾可欣、王氏保赤丸等),特别注意此时不能过多用消积药;

3/祛痰:根据痰的情况用复方鲜竹沥或沐舒坦。

在整个治疗中,可以采用王氏保赤丸辅助治疗,对难用药的小儿王氏保赤丸更适用。如果哮喘发作,可以用雾化暂时控制,然后准确用药调整(参考哮喘文章)。这个过程中,必须找专业医生治疗,并确认是否有其它并发症,并适时采用西药。中医方法仅做辅助治疗。

4、迁延不断:虽然没有其他症状,但咳嗽长期不停,多因肺气阴两伤,脾胃虚弱而生热,此类咳嗽多在傍晚、后半夜和早晨,为脾肺热,治疗以健脾、滋阴、补气,如果有痰,晚上睡前喝健儿清解液或复方鲜竹沥,早上吃启脾丸,食疗用山药红枣黄芪排骨汤。另外梨、白萝卜、蜂蜜(1岁内用白糖)水也可以祛痰通气止咳。素来脾胃不足者,另外吃健脾药。

如果平时还偶尔干咳,多是肺阴伤而燥咳,每天用秋梨膏当水喝,另外多喝米汤等健脾。

感冒后经常有夜里和早晨醒后咳嗽,多数是脾虚积食导致,可见舌苔厚腻,尤其舌根部分,此时应当消积止咳,而后健脾补气。

如咳嗽以西医抗生素和止咳药治疗,虽然暂时不咳,但停药后很快又会发作,以致很多小儿反复数月咳嗽不断,因此类西药不能治本。应在西药控制咳嗽后,立刻采取中药、食疗调整,防止复发。

5、咳嗽愈后:咳嗽刚好,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很容易再伤外邪。因此愈后非常重要,方法和防止咳嗽一样,注意健脾补气,培土生金,增强卫气。咳嗽刚好,多吃健脾食物,以性平和的粥为主。咳嗽后期,比较稳定,但体虚寒时,可以用一次桂枝汤巩固。如果平素体虚,咳嗽久后,痰多食欲差,可以用健脾药,如脾可欣或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这时白天使用玉屏风散能很好巩固。

四、感冒后咳嗽不断

从西医角度分析,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无论病毒或细菌都会刺激呼吸道而产生干咳,甚至咳嗽加剧,咳粘痰或黄稠痰,不易咯出。此时,痰液产生与咳嗽是人体排出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除非严重的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咳嗽剧烈影响工作和睡眠,才可酌情应用镇咳药,以免破坏这种有益的生理反应。如果盲目使用镇咳药,初服咳嗽减轻,但痰液排出受阻,咳嗽反会迁延不止。

从中医角度分析,外邪侵犯肺卫,肺气不宣不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咳嗽、咯痰,甚至喘息。此时中医治疗方案是采用清散或温散方法,驱逐外邪。在咳嗽早期宜用宣肺药,使外邪或痰液不致收闭于内,便于排出,咳嗽自止。此时只能应用开泄外散的浙贝母,止咳化痰而驱散外邪。川贝母虽也有止咳化痰作用,但性凉而补,只适用于虚劳、虚热咳嗽,忌用于外邪未清的感冒病人。

在中医门诊常能见到感冒后咳嗽不愈达1~2个月之久的病人,询问病史,多数用过川贝母或者可待因、咳必清、敌咳等镇咳药。来诊时仍感到胸闷、咳痰不爽或不出,这是由于急性期咳嗽用药错误而致正常咯痰功能受到抑制。此时,必须使用麻黄、前胡、桔梗等药开宣肺气,使内闭之外邪或痰湿得以排出。若日久化热,还需加清热解毒药品治之。可见感冒咳嗽虽是常见的小病,选择用药仍应慎重,切忌自以为是、擅自滥用。

小儿感冒发热后咳嗽是常见问题,多因治疗中不当用药导致,症状去,而邪未清。情况如下:

1、风寒感冒用寒药(中药寒药、点滴)而未做愈后调整,用温脾法,小儿香橘丸,紫苏陈皮甘草蜂蜜姜水,或桂枝加术汤,桂枝二陈汤;

2、发热仅用退烧药,未治本,用桂枝汤补救;

3、发热用中药、西药退烧方法不当,导致多汗伤津,淡竹叶、麦冬、红枣汤。止咳橘红丸,六味地黄丸,多喝米汤。

4、使用抗生素伤脾胃,积食痰多,消积止咳,益生菌。

5、久病伤气,玉屏风散。

注意事项:

1、要注意解表清热,虽然是寒咳,咳嗽初起用解表、温内、散寒的药(可以参考伤寒、伤风、感冒治疗文章)可很快治愈,但病程发展,或用药乱而长,表未解而内热生,此时就不可死抱风寒不放,而应注意解表清热;

2、要注意保脾生津;

3、注意通风透气、空气清新、衣着不可过厚;

4、秋冬季节咳嗽,容易生燥,所以特别注意润肺,通过加湿、熏醋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咳嗽,饮食上也要注意滋阴润肺而不要太湿。

五、咳嗽治疗

咳嗽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吃药:根据咳嗽情况辩证用药,用药可能会不断调整,所以此时不要风寒或风热就一药到底。根据病程的道理选择合适用药。治疗咳嗽需要考虑解表药、祛痰药、润肺药、清肺药、润喉药、滋阴药、健脾药、止咳药、退热药。

2、食疗: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西红柿可以帮助增强肺的修复能力。适当吃熟大蒜,可以帮助杀灭细菌。如果秋冬及其他时间的阴虚咳嗽,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黑木耳等。健脾的食物都可以用。多吃长纤维食物。喝水可以考虑热露露、姜、甘草、陈皮等润喉。久咳注意健脾补气。

忌:甘肥、辛辣食物,不能吃高蛋白食物,海鲜等。

3、外敷:用鲜姜烫热贴在脖子前面。还可以用纱布包热盐熨后背肺俞穴周围。

4、泡脚:桂枝或紫苏水泡脚对因寒而起的咳嗽有效

5、熏鼻:用板蓝根或薄荷水气熏鼻子

6、按摩:搓热后背后腰。

7、环境:建立湿润清爽的环境,对咳嗽非常有益。加湿、熏醋、通风,即使在冬天,呼吸新鲜空气甚至是冷空气都对咳嗽有好处。

8、衣着:不要捂,一般情况下,衣着不要过厚,以免影响皮肤散热,导致严重内热。注意后背、脖子保暖,胸前衣服要少。

六、咳嗽预防

1、春捂秋冻,让身体逐步适应天气。

2、天人合一,身体与外界环境要平衡。

3、培土生金,提高抵抗力

4、滋阴润肺,化解寒燥

5、加强锻炼,不怕呼吸冷空气

6、冷水洗脸,提高抵抗力

大连美标雅文翻译有限公司

(0)

相关推荐

  • 小儿感冒论治

    感冒 病位:肺卫,可扰及脾心肝 病机:肺卫失宣 小儿感冒发病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特点:婴幼儿更为常见,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证. 夹痰:肺常不足,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生痰,痰阻气道--咳嗽加剧 ...

  • 小孩久咳不愈,这首治咳神方,屡用不爽

    ​进入秋冬之季,天气变化迅速,好多父母稍不注意,孩子就感冒发烧咳嗽. 对于发烧,孩子去医院的都会输液可以退烧,但咳嗽一时半会好不了,让家长发愁啊. 今日分享一个治疗咳嗽特别好的方子,屡用不爽. 此方名 ...

  • 比闹钟还“准时”的五更泻 辨证施治是关键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 心内科主任医师 赵海滨 有一种腹泻十分奇怪,一到天快亮时,就突然感觉要上厕所,每天来得很"准时".对于爱睡懒觉的人来说,可谓十分痛苦,尤其是 ...

  • 3种用于肺阴亏耗、久咳不愈、干咳少痰的中成药!辨证使用

    3种用于肺阴亏耗.久咳不愈.干咳少痰的中成药!辨证使用 1.百合固金丸 [主要成分]白芍.百合.川贝母.当归.地黄.甘草.桔梗.麦冬.熟地黄.玄参. [功效主治] 具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肺 ...

  • 感冒后久咳不愈,别乱用抗生素!3种辨证 4个用药方案详解!

    每逢换季,感冒多发,药店人往往会收到顾客的灵魂提问:感冒早就好了,我怎么还一直咳嗽停不了? 有些顾客是急性子,被咳嗽折腾得厉害,进店就要买抗生素.面对顾客的急切需求,药店人该怎么处理? 感冒好了,为什 ...

  • 辨证施治概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胡希恕)按语:这篇文章曾作为学术报告稿在东直门医院院内学术交流,集中反映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成就,曾部分刊载于1980年底4期<北京中 ...

  • 喘憋胸闷、气短乏力,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

    有一天,患者突然气喘吁吁地来到我门诊,我一看患者那面色真如死灰,两目呆滞,用中医的话说是脱神之象.患者主诉是喘憋胸闷,气短乏力,腿肿,纳呆,口干欲冷饮,尿少,大便不畅.我仔细看患者目珠泛黄,查舌紫绛, ...

  • 久咳不愈的干咳,告诉你一个特别灵验的方法,屡试屡爽

    前几天一个同事给我讲,她家孩子感冒咳嗽很长时间了,问我服用什么药治疗效果最好?我说很多治疗咳嗽的药你都给孩子吃过了,效果都不好,就不要再吃药了,我告诉你一个食疗方,你试一试.结果三天后同事高兴的给我说 ...

  • 泓一堂中医门诊部,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解决患者困扰

    泓一堂中医门诊部,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解决患者困扰

  • 产后三冲、三急及新产三病的辨证施治

    产后三冲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肺.败血冲胃:产后三急即产后呕吐.产后盗汗.产后泄泻:新产三病即产后痉症.郁冒.大便难.这三种疾病皆属产后急症.重症.危症,应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时应予以及时抢救,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