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予|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

王宣予

  百年孤独——悲伤到极点的名字。我先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是这种感受。

  那时我对孤独的认知是狭隘的。认为人在独自难过或无人问津时,孤独之感才会涌出。我会经常因孤独而发怒、烦躁、甚至哭泣的。和孤独面对面的坐着,我会有一种被全世界遗忘的自卑感,觉得父母也不想接纳自己。

  读罢本书我对孤独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又重新认识了孤独。孤独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是人类的常态,群体的意识。越思考就越觉得孤独的涵义太广阔了。它就好似大海,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我不可想象的,是如此年纪和阅历的我不能定义的。我试着寻找答案……

  我试着探寻各类人的孤独感。牧羊人的孤独,诗人的孤独,家庭美满的人的孤独。牧羊人的孤独是苍茫的草原上羊群的沉默。诗人的孤独是斜阳孤雁的哀鸣。我也提出过疑问:美满的人会有孤独感吗?是的,家庭美满的人也会因日复一日的劳作而感到内心孤独吧。最后我得出结论:人都会有孤独感,孤独与思想同在。当我们认为身处繁华热闹之中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孤独。只是,孤独潜伏到了我们的意识的水底之下了,不被我们所察觉罢了。

  《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灭亡并不让我感到惊讶、难过,也并不让我感到情节的不合情理。从刚开始阅读时的烦躁、疑惑到逐渐认可、接纳。直到最后我能平静的看待这场悲剧。因为我越发相信孤独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

  这一结局这也映照着书中所有人物的内心,他们的命运。甚至影响着读者的思想。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座座海中的孤岛,这难道不是一种孤独的形态吗?我们又像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独自旅行的徒步者,即使我们为了挣脱孤独而向群而生,可到头来你就会发现一个无可改变的真相——那就是不管如何改变,也不过是从一场孤独转移到下一场孤独罢了。

  我们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们生来便拥有一颗会忏悔,会伤感,会孤独的心。我越发敬畏,生命真是太奇特了。当我对孤独有了以上这些认知以后,我不得不感恩孤独,是孤独让我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思想;是孤独让我与众不同;是孤独让我感恩这世界;是孤独让我不仅仅是向死而生。

  心中便涌出了一句话:孤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孤独的。

  此后,我会更加敬畏生命。

平台征稿启事
1、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 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 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燕山诗文

有料、有温度的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