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接连上新,你缺少的只是这篇深度解读“种草指南”

黄金面具残片

鸟形金饰品

“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吗?”“三星堆上新啦”“三星堆连拆6个盲盒”“三星堆文物也有身份证了”……近日,随着三星堆考古工作不断深入,这个古老文明再次惊艳着世界。

距离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已过去三十几年,目前,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中已出土500余件文物,包括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鸟型金饰片、金箔、巨青铜面具、象牙等。随后,各大博物馆间也开启互动模式。

而5号坑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并开启了P图大赛,据推测,这件黄金面具的完整重量应该超过500克,有望超过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且造型相似,为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 本次发现的青铜器、象牙等文物

(图:三星堆博物馆公众号)

此外,三星堆还发现了丝绸制品残留物,这个重大发现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起源地之一。有专家表示:“这是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遗痕,至少可以说明3000多年前古蜀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在这些文物身上,凝聚了人们对于三星堆,对于古蜀文明的探究欲望与浓厚的好奇心,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文章来自《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一书,此书以微观写史的娓娓道来作为开篇,引入考古发掘的现场,继而通过出土文物,复原历史的细节和细节中的历史,也许可以为我们的部分疑问解谜。下面这篇关于三星堆的“种草指南”,将会告诉我们三星堆文明是如何“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萧易丨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丨萧易

01

眼睛是古蜀人给人的印象

1986年夏天的一个黄昏,四川广汉鸭子河上的打鱼人早早吆喝鱼鹰进了船舱,河畔鳞次栉比的砖厂冒出一团团黑烟,飘荡在天空中,久久难以消散,挖土机的轰鸣声令这里的夏天显得燥热无比。多年后,这个燥热的夏天仍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之中。就在这天,砖厂的挖掘机意外发现了惊人的宝藏。

这是两个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人头像等大量珍贵文物。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国通过这些美轮美奂的文物向后人讲述着它的族人、战争、艺术乃至灭亡的不幸。

纵目大面具,高65厘米,宽138厘米,出土时倒立在祭祀坑里的,远远看上去像把椅子,挖出来原来是个巨型面具。它长刀眉,鹰钩鼻,扁平的嘴巴似乎带着盈盈笑意,最特别是的眼睛,呈圆柱状往前伸出,甚至连眼肌都附在眼球上拉了出来,似在奋力张开眼睛。古蜀国的工匠们,将人与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这具既夸张又独具特色的作品。

纵目大面具登陆节目《国家宝藏3》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说的是成都平原上的狗很少看见太阳,一当太阳露出脸时,它们就感到奇怪,感到是个怪物要去叫,要去咬。成都平原自古多雾,天基本上是阴沉沉的,生活在这里的蜀人想要看清远一点的东西,很不容易。一种观点认为,纵目面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出来的,面具的眼睛是柱形的,这无疑意味着它有超乎寻常的望远能力,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两个尖尖的耳朵像鸟的两只翅膀一样,在古人眼中,天空中飞翔的鸟能够听到很远的声音,甚至是云霄之外神灵的指示。因此,纵目大面具又赢得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称呼。

另一种观点认为,纵目大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蚕丛形象。《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谓纵目人冢也。”所谓“纵目”,是否像神话中的二郎神一样,额头中间长出一只眼睛?祭祀坑发现后,学者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纵目”可能正如这些面具一样,眼睛是向外突出的。也许有人要问,蜀王蚕丛怎么会长得如同怪兽一般?殊不知,纵目大面具是对蜀王蚕丛的追忆,这样的形象,显然经过了古蜀人天马行空的幻想与艺术加工。

除了纵目大面具,三星堆还出土了许多与眼睛有关的文物。“眼形器”有菱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种样式。菱形是完整的图案,钝角三角形器由两件上下拼合成菱形,直角三角形器则须由四件才能拼合成菱形。菱形的中间,恰好组成一个突出的圆,它们代表的是古蜀人“纵目”。

铜眼形器

眼睛,是古蜀青铜器艺术表达的重要母题,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写法虽有20多种,每一种写法上面,都有一个大大的“目”字。(图2-3)历史上的古蜀人并未留下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商朝的甲骨文中会以眼睛来代表蜀人呢?从青铜器中的眼睛崇拜来看,当时的古蜀人创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于宗庙或神殿中。同时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听说了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这或许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来。

02

青铜人头像,他们是谁?

纵目的形象,成了三星堆青铜器的特征。青铜人头像也是纵目的,但与纵目大面具还是有很大区别——眼睛鼓出眼眶之外,中间有一道横向棱线,虽然神秘,却不像纵目面具那般夸张,可能代表酋长或祭司阶层。

青铜人头像戴着面具,作为古蜀国的头目,为了保持神秘,是不会轻易以真面目示人的,戴上面具,不但掩盖了自己的面容,也隔绝了与世俗的联系。我曾经在雅安芦山县看过当地的庆坛表演,这是芦山当地的古老傩戏,当那些年过六七旬的坛师戴上面具的一刹那,身体似乎被注入了活力,顿时手舞足蹈起来。

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头像过去是有身躯的,只不过青铜珍贵,它们的身躯以木头或者泥巴代替,并在埋入祭祀坑前被毁坏。在三星堆,能享受全铜铸造殊荣的,只有那尊高260厘米的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在祭祀坑中平躺着,身边环绕着纵目面具、人头像、玉器以及六七十根1米有余的象牙。

青铜大立人

大立人的模样,与青铜人头像并无太大区别,粗眉、纵目、高鼻、阔口、大耳,只是他的身体也用青铜铸造而成,竭尽奢华之能事:头戴双层高冠,身穿三层华衣,外衣装饰四条飞龙,很像后世帝王的龙袍,双手硕大,夸张地握在胸前,过去可能握着玉璋或象牙等礼器,似乎正醉心于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之中。大立人在所有人像中居于最崇高的地位,是古蜀国群巫之长。

有意思的是,在可以辨认的64件青铜人像中,发型只有两种:一种长长的辫子拖在脑门后面,称为“辫发”;另一种头发卷起来用笄(古时的发簪)系在脑后,叫作“笄发”在古代,不同部族的发型一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出现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辫发”和“笄发”是两个风俗装扮差异很大的部族。

梳着“笄发”的青铜人像常故作神秘之态,他们的工作几乎全部跟宗教有关。身着华丽服饰、高高站立在祭祀台之上的青铜大立人,双手无限夸大举在胸前,正陶醉于恢宏的仪式之中;头戴鸟头冠、下穿鸟足裤的青铜立人,似乎正在云蒸霞蔚中飞翔……无一例外,他们都是“笄发”。

那些梳着“辫发”的青铜人像则似乎终日无所事事,若干年前的一场变故毁坏了他们脆弱的木制、土制身躯,面对着孤零零的人头,我们很难复原出他们曾经的生活。跟那些醉心祭祀的“笄发”们不同,“辫发”们可能是世俗的权力集团,也就是通常说的王权。

在古代,国家权力往往分为宗教与王权两个部分。青铜人像的两种发型透露出古蜀国内部的政权模式:“笄发”们代表的是神权阶层,控制着三星堆人的精神,充当着三星堆人与神灵之间沟通的媒介;“辫发”们则奴役着三星堆人的身体,把王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如此说来,三星堆古国的政权一分为二,一族占有神权,另一族则把王权收入囊中。

金面铜人头像

两个部族的真正身份,引起了学者的浓厚兴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华认为,他们一支是成都平原上的土著部落,另一支则可能是来自二里头的夏代王族。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想象远古的一幕变迁:3000多年前或更早,一支来自二里头的夏朝王族来到成都平原,当地土著部落对他们礼遇有加。王族神秘、虔诚的祭祀仪式引得土著心驰神往,他们留下来担当古蜀国的巫师。王族最终取代土著巫师,并进一步攫取了三星堆的神权。成都平原上出现了神权与王权并驾齐驱的情况。

祭祀坑中,“辫发”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笄发”。不过,数量跟分享权力可能没有太大联系。青铜人像中有四个戴着黄金面罩,黄金暴露了两个部族之间的秘密协议。在古代,青铜珍贵,黄金更为稀有。四个青铜人像应该代表了古蜀国的最高权力。他们两个“辫发”,两个“笄发”,数量恰好相等,似乎刻意维持某种平衡。

口说无凭,他们似乎还签下了协议。在一件金杖上,刻有这样一幅图画:四根羽箭平行射入两个人头之中,箭头分别穿入两条鱼的头部,箭尾则是两只展翅的飞鸟。一个最新的说法是,两个人头代表着“笄发”和“辫发”两个部族,鱼和鸟是它们的图腾,羽箭则相当于誓言。这是“笄发”和“辫发”们刻下的契约,写下的是庄严和肃穆。

金杖

03

特立独行的青铜时代

除了青铜雕像,三星堆人还用青铜铸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世界。鸟形器是最常见的,青铜神树枝头上有鸟,青铜尊上有鸟,许多鸟出土时便是形单影只的,谁也不知道它们原先栖息在哪里。最具震撼力的是青铜大鸟头,通高40.3厘米,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勾喙,可能寓意着继蚕丛之后的蜀王鱼凫,鱼凫的“凫”字,指的就是捕鱼的水鸟。

青铜大鸟头

在三星堆遗址,龙也时有出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龙一直备受中国人信仰,有着不同图腾崇拜的古人,纷纷将自己部落的图腾嫁接到龙身上。崇拜猪的部落,说龙很粗壮;崇拜蛇的部落,说龙头上没有角;崇拜羊的部落,说龙是有胡子的。我们今天见到的龙,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最后定型的。三星堆青铜龙柱形器,一条小龙趴在青铜器上,瞪着眼睛,张开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正伸着脑袋四处张望,后爪紧紧抱着青铜柱。它有一对大耳朵,耳内侧长着一对犄角,却留着山羊胡子。

青铜蛇多呈S形,仿佛正在游弋或昂首攻击,眼球呈圆形凸出来,腹部有一排鳞甲,头部和背上长有翅膀。《山海经》记载,鲜山有鸣蛇,样子长得像蛇,却有四只翅膀,声音像磐石。据说鸣蛇是不祥之物,见了就要大旱。三星堆人还用青铜铸造出虎、雄鸡、鹤等动物的造型,它们和三星堆人一起,奏响了生命的欢歌。

商朝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也影响着古蜀人。三星堆出土文物虽然颇为神秘,不少文物却能看到商人的背影,诸如青铜尊、罍等,应该是蜀地工匠模仿中原青铜器制作的。早在3000多年前,极富探索意识的古蜀人已经走出成都平原,积极与外界交流,从浩瀚的商文明中吸取了诸多精华,却又自成一体。这就使得三星堆在保留了它天马行空幻想的同时,又加入了殷商文明的大气与磅礴。

铜太阳神器

一棵棵神树,一个个铜人,一只只飞翔的鸟儿,一双双神秘莫测的眼睛。三星堆900余件青铜器成功地搭建起了古蜀青铜文明的高度,绘声绘色地把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帝国重新拉到我们身边。也许,当风拂过古国的时候,整个王国的人们都可以聆听到那些由金属的摇曳和碰撞演奏出的音乐,那一声声清脆的声响证明了一个伟大的青铜时代在成都平原达到顶峰,它自成体系的题材,吟唱着古老却特立独行的史诗。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国家宝藏》第三季截图,三星堆博物馆官网图

2021·文学报40周年·订阅有礼

📖订阅2021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0)

相关推荐

  • “惊世”三星堆,其实“很中国”!

    ▲ 三星堆博物馆内,想象复原了三星堆古国祭祀的场景,神坛周围环绕着几圈跪坐人像,正在顶礼膜拜. 摄影/朱子浩 -风物君语- 古有三星堆人太阳崇拜 今有成都人过"太阳节" 三星堆又双 ...

  • 探秘三星堆:有哪三堆?我们从何而来?

    伴随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揭晓,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于这片神奇的土地.自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相继被发现,人们对它的讨论便从未停止."祭祀坑"出 ...

  • 黄金面具出圈!三星堆还藏着多少秘密?

    这几天,一副半张黄金面具火了,人们不仅为它制作了rap版动画MV,还为它P了整张面具图片. 有如此之大号召力的是谁呢? 你猜的没错,就是"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 ...

  •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来到蜀地,应当去看看离成都不远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古蜀国的神秘历史,说神秘,是因为它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没有发现工具,不知道为何突然消亡,非常怪异的面具等等.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三星堆出土青铜鸟脚人像,因为残缺,上面究竟是啥专家有三个推测

    三星堆遗址神秘莫测,虽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但三星堆的文物之谜却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青铜鸟脚人像上半身之谜.青铜鸟脚人像是一件残缺青铜器,还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考 ...

  • 唐际根:三星堆遗址是“祭祀坑”还是“灭国坑”?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两个埋藏了大量青铜器.玉器和象牙的长方形土坑.近年来,考古工作人员在一.二号坑附近又发现六个新坑,坑内埋藏着同样丰富的文物. 1986年发现的三星堆遗址一号坑   图 ...

  • 解谜三星堆|时隔35年再同框,详解纵目面具四谜题

    昨天科教频道推出的<解谜三星堆>直播节目中,邀请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陈显丹研究员和陈德安研究员两位,他们都是当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者.这也是1986年后他们的再次同框,并为我们 ...

  • 三星堆遗址,遗失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城西,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的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对于三星堆这类文化遗产,我一向是深怀憧憬的,此次成都之行故前往之,亲眼目睹了三星堆国宝级的文物, ...

  • 三星堆种草指南

    三星堆再次启动挖掘 考古学家在6个祭祀坑中发掘文物500多件 绝美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 无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左) 摄影/红星新闻 王 ...

  • 三星堆遗址曾因神秘不敢挖?出土的上百根象牙,青铜器、黄金面具太震撼了!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6座三星堆祭祀坑在四川省 广汉市三星堆镇,重见天日, 500多件文物破土重生. 掀起了全网的三星堆文化热, 出土的文物,纷纷霸屏! 这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 ...

  • 近距离观赏三星堆遗址的珍稀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好消息传来,三星堆遗址又新发现6座"祭祀坑&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