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财政收入出炉,黄陂快追上江夏,新洲也快赶上黄陂了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

01

前几天,武汉公布了2020年1-8月各区域财政收入统计表,小编整理后,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有些估计会超出很多人的惯常认知范围,小编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仅供各位参考,请勿用作正规用途。
阅读本文之前,需要说明一些事项,如下:
  • 数据来源于武汉官网,小编重新整理成不同表格;
  • 所谓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即上交之前地区所有的财政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则是上交上级后本地区可以使用的收入,后者更为重要;
  • 本文将按照收入的高低和增长率分别来分析各地区情况;

02

按数字统计的武汉各区域财政1-8月收入情况

整理后的表单如下:
说明:
  1. 公共预算收入方面,武汉经开全市第一,3个国家开发区名列前三;
  2.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方面,则是光谷排名全市第一,经开和武昌分列2、3位,黄陂列第11位,超过了硚口,新洲列第13位;
  3.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方面,黄陂比江夏少8.8亿,新洲比黄陂少5.4亿,相比以往,已大幅拉近了差距;
  4. 公共预算方面,武汉经开收入最高,但地方可支配收入方面,武汉经开却不如光谷,显见武汉经开需要上交的财政收入比光谷多,东西湖也一样,虽然公共预算收入超过了武昌区,但地方可使用资金仍然低于武昌区;
  5. 财政收入方面,还是开发区和搞商业的主城区更高,搞工业的新城区及老工业主城区(青山区和硚口区)排名通通靠后。

03

按增幅统计的武汉各区域1-8月财政收入

统计表如下:
解读如下:
  1. 黄陂和江夏之所以快被新洲和蔡甸赶上,看看增幅就知道了,黄陂是-32.1%,江夏更是降到了-41.5%,低于武汉平均-26.2%的水平;
  2. 蔡甸和新洲的增幅不错,虽然也还是负数,在武汉15个统计区域中分列第7和第4位;
  3. 3个开发区中,光谷增幅全市最高,东西湖列第3,武汉经开列第8;
  4. 青山区是15个统计区域里,唯一一个财政收入正增长的地区;
黄陂和江夏,为何财政收入增幅这么低呢?对黄陂来说,旅游和商贸肯定拖了后腿,江夏难道是大学生没开学的原因吗?
有知道的朋友,烦请在文章后留言探讨。

04

谁上交的数额最多呢?

地方财政收入中,有一部分是要上交的,特别是央企,国企多的地方,上交的金额更多,小编统计了各区域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差值,从中可以看出各地上交数额的多少和比率,。
统计表如下:
解读如下:
  1. 财税上交国家方面,武汉经开是全市第一,突破百亿,说明武汉经开的央企和国企太多,三个开发区里面,东西湖居第3,也是因为央企国企多而导致,光谷则排在第6位,国企和央企相对更少,地方性企业相对其他两个开发区更多的缘故;
  2. 主城区里面,青山区上交金额最高,可以理解,都是大型央企和国企;
  3. 新城区中,江夏排上交金额的第10位,新洲区排第11位,江夏的通用汽车和阳逻的那一大堆国企自然上交国家的税金不会少,黄陂和蔡甸由于辖区内没有啥央企和大型国企,自然上交的税金就相对较少;

05

武汉哪个区域上交金额的比例最高吗?

各区财政收入上交比例是个好指标(上交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可以直观地看出各行政区对国家的贡献大小,比例大的,是因为你区域内国家投资的企业很多,比例小的,地方投资的企业则相对更多。
统计表如下:
解读如下:
  1. 青山区在武汉各区域中上交比例最高,30岁以上的武汉人都能理解,青山区当年基本是国家投资建设起来的;
  2. 新城区中,新洲区上交比例最高,这和阳逻大批国有企业是相适应的;
  3. 开发区中,武汉经开和东西湖上交比例列第2和第4,原因同样,国营企业太多,而光谷上交比例居然列倒数第2,这估计超出很多人的认识了,光谷看来央企确实不多;
  4. 上交比例排名越靠前的地方,说明国企占主导地位,排名越靠后的地方,民营企业也就越多;
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