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沿革赏《赠秀才从军·其九》诗

古诗沿革赏《赠秀才从军·其九》诗

一君木子

赠秀才从军·其九

三国  嵇康

良马既闲,丽服有辉 。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

凌厉中原,顾眄生姿 。

评析

《赠秀才从军》是嵇康赠与其兄之作。其中第九首尤为有名,着重赏析。

魏晋人士的刚健人格,都萃集于嵇康一人。读着这些无法复制的四言古诗,感到的是那铿锵节奏中的慷慨豪情,还有作者的飞扬神采意气。"风驰电逝,蹑景追飞",何其简单,何其自然,却让人如同真的乘上了紫电疾风,御气而行,何其畅快!"顾盼生姿"一句收尾,韵脚响亮,戛然而止,使其兄勒马远望的雄姿跃然纸上。这就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的一股血性,更可以视为后世无数边塞、战事诗歌的文化根源。

注释

闲:通“娴”,即熟习。

繁弱:古代良弓名。

忘归:矢名,即良箭名。以一去不复返,故名也。

凌厉:即奋行直前貌。

躡:追踪之意。

景:同“影”。

韵译

一位戎装武士骑着训练有素的宝马,

戎装骑射的武士身披华丽坚硬铠甲。

威武武士左手揽着名为繁弱的强弓,

神情自若用右手把矢名为忘归箭搭。

他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

飞驰快速能把一掠即逝的影子超跨。

他气概非凡奋行直前地欲凌厉山河,

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驰骋在山堐

赏析

“秀才”是汉魏时荐举科目之一,地位比较高,人数也不多,与明清时把州县学府中的生员称为秀才情况不同。嵇康之兄嵇喜曾举秀才。他去从军,嵇康写了一组(十八首)诗赠他,便以“秀才”为代称。此处所选为第九首,是其中最著名的。

嵇喜的为人,据史书所载,颇有些俗气。所以他去看阮籍,遭到一顿白眼。后来嵇康挟琴携酒而往,阮籍才高兴,以“青眼”相待。但在嵇康的赠诗中,却写得嵇喜十分脱俗潇洒,有人因此对嵇康加以讥刺。这是呆板的读诗方法。诗是写给嵇喜的,当然有称颂他的意思,但诗终究又是一种艺术创造,这二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其实是理想化了的,更多地带有作者自身的痕迹,表现着作者对某种人生境界的向往。就是说,这诗有双重意义,而后一种意义更为重要。

要理解这首诗,需要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尤其是所谓“魏晋风度”有所了解。魏晋的士族文人,普遍信奉老庄哲学,他们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短暂的、变幻不定的,人若陷落在这些现象(如功名荣利、道德礼义等等)中,便失去真性,变得卑琐可笑。只有追求宇宙的大道,才能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他们重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他们评价人物,注重于内在的智慧、高尚的气质,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脱俗的言谈举止,乃至漂亮的外貌。总之,魏晋风度,是自由精神、人格美、漂亮的仪态的结合。嵇康本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是当代人推崇和效仿的对象。他的诗歌中的理想化人物,当然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所以,这首诗,实际是魏晋风度的写照,仅作为普通应酬之作来看,是太可惜了。

这第九首诗,从表层上说,是想像嵇喜从军以后戎马骑射的生活。但借此,写出了一种纵横驰骋、自由无羁的人生境界。诗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具有象征意味。

通常嵇康的诗不太讲究技巧,这首同样,结构平稳,无甚特异处。前四句,是静态的描写,从几个侧面勾出主人公的特征:他骑一匹训练有素的骏马,穿一身鲜丽生晖的衣服,左手持弓(“繁弱”,古之良弓),右手搭箭(“忘归”,古之良箭)。四句构成一个画面。虽不是直接写人,乘骑、服饰、器物,已经衬托出人物身份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

马在这首诗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凭借。作者写这马“良”而“闲”(本义是熟练),表明这匹骏马并不是难以羁勒、可能失去控制的烈马,这样写是有意暗示主人的一切意志都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后四句转入动态的描写:主人公纵马奔驰,如迅风,如闪电,紧随掠过的影子追逐天上的飞鸟(“景”同“影”,“飞”指飞鸟),奋行在广大的平原上。这里使用一连串表示动作迅急的词汇、一连串的比喻、形容,强烈地特出主人公纵马如飞的形象,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诗是作用于读者的感性活动的。人们读着这样的诗,脑海里浮现出诗所描绘的场面,不自觉地似乎同诗中人物一齐凌厉奔驰,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快感——超越限制、获得充分自由的快感。其实,现代人驾驶摩托、赛车,常常也是追求这样的快感。所以在西方影片中,经常出现汽车狂驰的场面。但是,如风如电的奔驰,因为唯恐失控,很容易带来紧张感,这样人就是被动的,仍旧是不自由的了。所以作者又加上稳定感。首句“良马既闲”的“闲”字,已经埋下伏笔,末句“顾盼生姿”,加以展开:主人公一路急驰,却是轻松闲逸,左顾右盼,风姿佳美。人生至此,真是如意舒展、毫无压迫,毫无滞塞,这是很美的境界。

迅急所产生的快感和闲逸所产生的稳定感,本来是对立的东西,嵇康却借着马把两者统一起来了。只有高明的骑士坐在骏马上,才可能是既迅急而又闲逸的。这一形象最能表现人的充分自由和充分主动。延伸开来说,魏晋名士都喜欢临大事而从容不惊的态度。谢安身为宰相,当国家命运系于一举的淝水大战正在激烈进行之际,却在家里跟客人下围棋。不是他不关心国事(谢安是这场战事的决策人),而是一旦紧张失态,就不够潇洒,不够风度了。这跟嵇康所写的骑射场面,从人生境界上说,是相通的。所以这诗不仅是写嵇喜。何况,嵇喜是个文士,能不能骑快马还是个问题。

嵇康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写诗则非其所长,往往议论太多,陷于枯涩。但这首诗却没有上述的毛病(至少不严重),诗中的形象称得上鲜明生动。人物凌厉奔飞而闲逸自由,具有诗歌特有的感染力。所谓“魏晋风度”,颇有些微妙,不易讲清楚,在这首诗里,至少是写出了一些特征,值得仔细一读。

作者

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自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0)

相关推荐

  • 竹林七贤第一人,写一首伤感的古诗,诉说魏晋风度背后的痛苦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 ◆ 内容来源 | 阮籍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魏晋时期,天下经历了长时期的分裂局面,许多士人面对现实的迫害无处逃避,不得已过 ...

  • 古诗沿革赏《度大庾岭》诗

    古诗沿革赏<度大庾岭>诗 一君木子 度大庾岭 唐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评析 <度大庾岭&g ...

  • 今天我写了一首宋之问的《度大庾岭》,这首...

    今天我写了一首宋之问的<度大庾岭>,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佳作之一.全诗感情真挚,章法严谨,呈现出自然而流动的韵律之美,描绘出一个逆境中人从黯然神伤到满怀希望重返长安的细腻情感变 ...

  • 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今韵

    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今韵 一君木子 度大庾岭 唐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评析 <度大庾岭& ...

  • 古诗沿革赏《上邪》诗

    一君木子 上邪 汉 佚名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评析 <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西汉时诗歌不发 ...

  • 古诗沿革赏《渡河北》诗2

    古诗沿革赏<渡河北>诗2 一君木子 渡河北 南北朝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评析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 ...

  • 古诗沿革赏《渡河北》诗

    古诗沿革赏<渡河北>诗 一君木子 渡河北 南北朝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评析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 ...

  • 古诗沿革赏《短歌行·对酒当歌》诗

    古诗沿革赏<短歌行·对酒当歌>诗 一君木子 短歌行·对酒当歌 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 ...

  • 宋之问[唐代诗人,作品《度大庾岭》]

    宋之问 唐代诗人,作品<度大庾岭>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唐高宗上元 ...

  • 看图识唐诗(995)宋之问·度大庾岭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我离开了京城正在度过大庾岭, 停轺一望家.停下车子回首遥望自己的故家. 魂随南翥鸟,魂魄追随着往南飞翔的鸟儿, 泪尽北枝花.眼泪流尽于岭北枝上的梅花 山雨初含霁,山间连绵 ...

  • 《唐诗选读》之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

    题大庾岭北驿427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 大庾岭:今江西大庾岭.岭上多梅花,又称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