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之韵 作者:施菲菲

温州朔门头有一条小巷,叫永宁巷,因巷内的永宁殿而得名。

对永宁殿的历史,民间说法有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有两种说法。

一说曰:清朝时地处沿海的百姓常受海盗侵扰,民不聊生。朝廷无动于衷,惟有一位将领为百姓分忧,他多次奏本不得重视,终以罢官辞职感动皇上,皇上命他率部赴东瓯抗敌。该将领就驻扎在瓯江边,奋勇抗敌,百姓终得安生。为纪念他,人们在他的驻扎地建“永宁殿”;

另一说由民间传说《洗马桥祭羹饭》延伸而来:古时温州大同巷穷书生刘文龙,文武双全,几经坎坷,终中状元。他不忘忠心耿耿的仆人永宁,功成名就时,在永宁出身地建殿以表纪念,殿名“永宁”。

现在永宁巷口那座门额上书有“海晏河清”四字的,就是“永宁殿”遗址,原先大殿占地五六百平米,内有大佛、水井、水池等。

小巷历史久,故事多,人文浓。

古宅悠然

早年,小巷南边是一条河,人称永宁河,舟楫通达,直至瓯江。北边是民居,从西往东分散着施宅、黄宅、董宅、吴宅、金宅、周宅、谷宅等等,这些深宅大院都是当时名士富商的居所。

细看这些老宅,古色古香,极其精致,如“金树德堂”系三进五间砖木结构的中式庭院,其梁柱门窗、条石地砖仍留有明清建筑的特色。庭院中的石鼓、石础、石桌,古意悠然,尤其是院中默立的青缸,缸身描龙绘凤,栩栩如生。坐在门庭内一位金老伯说,那是他爷爷手中留下的,起码一百多年了。金家祖上是清代进士,原来古宅门台上书有“进士第”三个大字。门庭内的“金树德堂”匾额,据说是清乾隆皇帝所赐。

吴宅居民吴国基先生是永嘉农业局离休干部,说起永宁轶事,吴老伯滔滔不绝。他父亲是乐清磐石人,小时到温州学生意,勤俭立业,后来在温州朔门开鱼鹹店而慢慢发迹。吴家店肆的字号曰:“吴久大”,在当时的温州颇有名气。清末时期,是吴家鼎盛时期,他家鱼鹹店发展成三间,字号为:恒盛、达生、吴久大,生意很是红火。民国元年,他父亲的三个兄弟分别在永宁巷建屋,都有各自庭院。吴老伯现在还记得当年厅堂的摆设:厅正中悬挂“吴观乐堂”的匾额,匾下是长条桌,桌上有瓷瓶、铜钟。厅的两边摆放太师椅与茶几,材料都是红木的,壁上挂书画条幅。正间与二间之间隔栅是雕花圆洞门。“后来,这些古董有的卖掉、有的被抄掉,现在一无所剩了!”吴老伯叹息着。

古井千年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妈自告奋勇要带笔者去看那些被废弃的古井。

站在杨府殿旁的六角井旁,大妈说:“过去没有自来水,永宁巷的人都吃这里的水,我家大木桶就放在这里,井边墙壁上这些石刻都是早年留下的,火神殿就在那里。”此时的大妈无疑是个导游,她“指手划脚”,介绍得有条不紊。

翻开《温州二十八宿井》,其中就有永宁巷的六角井,文中还注明井东首山体摩崖上有小佛像的石刻。看来,这六角井可是郭璞建造白鹿城时开凿,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郭璞建二十八口井的意图是为了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并按照天上星座的位置而选定井的位置,依山构凿,以讨天长地久、水源不断的兆头。

徐大妈父亲是朔门一带有名的担水客,叫阿存。过去,永宁巷、望江路居民的众多水缸都是由他那副坚实的肩膀挑满的。阿存曾经有一只“水傤(载水的船)”,原先是把船划到瑞安梅头,放来山水,再划回朔门靠岸,一担一担挑到人家水缸中。后来因家里十几口人吃饭,生活维持不下,只得把水傤卖了,就在永宁巷底的火神殿边六角井中吊水卖。六角井的水甘甜清凉,冬暖夏凉,旱天时,康乐坊、信河街的人家也有到这里吊水吃用。雨水多时,井水满满的,阿存用大“挈梁”(一种打水的木桶)吊水,只几桶,一担水就满了。一天的生意,阿存独自一人能够应付;雨水少时,吊水的人多,井深水浅,只得用小的铁盒当“挈梁”,他家里的子女就得出来帮忙。

徐大妈说自己从十多岁一直到二十二岁出嫁,每到雨水少时,一天几乎都在水井边度过。他们家在井边放几个大木桶,子女们就用小铁盒不间断地从井里吊上水,倒在木桶里,以保证父亲能源源不断地将水一担担送到用户水缸中。冬天手冻得像馒头;夏天大旱时,吊水的人多,有时要吊到半夜三更,没有睡不用说,双手全是水泡。

古井边,徐大妈津津乐道着发生在当年的取水故事。

据“永宁精品社区十大景观”中所罗列,永宁巷21号内有口半圆井,40号内有一口池井,60号内有圆井,永宁殿内过去也有井。这些井都是上百年的古井,一居民说:报纸上天天说保护水资源,这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可要保护好呀。

大生堂药房

说起永宁巷口98号的“大生堂”药房,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不知晓的,它是宁波人施咏笙的祖业。现在永宁100 号,那座白墙灰雕,门额上有“紫气东来”四字的大屋,便是施家的故居。

当年“大生堂”药店,占地2000多平方,有店铺、住宅、仓库、养鹿场几部分组成。施咏笙经营药店讲诚信,从不卖假药,在温州人心中有一定信誉,所以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兴旺。吴国基老伯回忆:少年时,记得大生堂店堂门上有个小窗口,一天24小时对市民服务,半夜三更敲门,店堂里有人守夜,会马上起来给你配药。店的后边有个养鹿场,养有好几只鹿,每年的割鹿茸,仪式非掌隆重,都在店堂门口摆上香案祭品,经理店员先行祭拜之礼,他们用茅竹搭成架,像影视中的绞刑架。先在鹿的后屁股系上百子炮,然后点火放炮,让鹿满场跑,据说是为了让鹿血散到鹿全身,最后用绳索将鹿活活绞死,才割取鹿茸。

施咏笙两个儿子,一个叫方舟,一个叫连舟,与吴国基老伯既是邻居又是少年同学。方舟于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工作,后在新疆成了家。

浩气长存

走进古风扑面的50号大院,想了解王屏周烈士在这里生活的踪迹。很遗憾,居民对王屏周烈士一无所知,都说:我们只知道50号原先是谷宅,后来是从报纸上和居委会宣传中才了解这里是烈士故居。

据党史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原中共永嘉地下党秘密活动点。房主王屏周,又名王藩,父亲系木匠,于1906年迁居永宁巷,以做木工谋生。

王屏周在温州艺文中学读书时,1919年北京发生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艺文中学最先响应。王屏周是当时温州反日救国艺文学生联合会副会长。街头演讲,烧毁日货,他一马当先。一次,他们查获“东洋堂”孙老板运日货,王屏周就带领同学给孙老板穿上红衣,押到大街游街示众。

1922年,王屏周在白累德医院学医,1925年进黄埔军校读书,在那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被地下党浙江省委指派到温州工作。他曾经与地下党领导共同策划组织永嘉、瑞安、平阳三地革命大暴动,因走漏风声,暴动未成。1928年8月王屏周被党组织委任为地下党永嘉县县委书记。

1928年12月15日,王屏周行踪被敌人获悉,他不幸被捕,后被敌人押到杭州陆军监狱。在监狱中他不仅给难友看病行医,还领导狱中战友与敌人斗争。他们抗议,绝食,监狱当局不得不做出许多让步。1930年6月27日,王屏周被敌人杀害,他的生前好友买通典狱长的儿子,将烈士遗骸运回温州,解放后,王屏周烈士被安葬在翠微山烈士墓。

王屏周烈士故居是永宁巷额上一颗明珠,其浩然之气定长留后人心中。

船模名人

“王阿龙师傅,可是永宁巷名扬四海的居民”社区主任如是介绍。

敲开小巷25号铁门,先出来迎接客人的是狂吠不已的小狗。王师傅的工作室并不宽敞,摆着制作船模的各类工具及工作台。两边墙壁上是不同年代与国家或省市领导人的留影及琳琅满目的获奖证书。工作台后,有一个两米见方大柜子直接屋顶,里面全是船模,王师傅说这里有他几十年来精心制作的200多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模。“有五代独木舟、东晋官船、汉代斗船、南宋游船、明清河船、现代的集装箱货轮、南极考察船、美国军舰、还有航空母舰”。

2004年4月王阿龙师傅制作的“郑和下西洋”船模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为参加东南亚巡回展览作品。郑和下西洋的船模是该次展览征集的重要模型之一。组委会在网上获悉我市知名船模师傅有该作品,与全国各地其他作品比较后,立即决定赴温州考察。巡回展总监渠岩先生直奔温州,经过参观王阿龙工作室,当即拍板定做船模并签下协议。

王师傅出生于造船世家,是名震浙南造船界“王家班”的第四代传人,他家的祖公业“王顺发造船厂”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对造船,王师傅视它为自己毕生追求,他从8岁就日夜跟在父亲身边学造船手艺,不断琢磨造船技术,退休后,更是潜心于船模的制作艺术。王师傅拿出浙江民间艺术家协会、温州艺术家协会2005年1月颁发的“王阿龙同志从事民间艺术工作50周年纪念”奖牌说:“其实还不只五十年,有六七十年了。”

国外侨胞、全国各地客户经常打来电话要定做船模。建党八十周年之际,王阿龙专门制作了一艘嘉兴南湖的“红船”送到嘉兴展出。

后来,王师傅的儿子王建秋也加入了船模制作工作室,想来王师傅的绝活将传承有人。

王氏父子最大的心愿是能在温州博物馆有船模展示室。他们说:温州是历史上造船业十分发达的城市,三国时温州就是江南三大造船基地,到宋代时,温州与杭州等地同为全国造船中心。现在连嘉兴都有船模展览馆,我们温州造船业历史如此悠久,却没有船模展示的一席之地,不应该呀!

很多人来求购他保存的船模,都被他婉言谢绝,王师傅要力求让他的船模展品完备丰富。他视其为无价的宝贝,他要让这笔文化财产留给后人。

永宁巷1号

永宁巷1号原来是百年老校温二中的大门(现在的校门在水门头),院士谷超豪、戴金星、孙大业、沈志勋;作家叶永烈,画家孟庆江等温籍名人的基础教育,都在这所名校完成。

永宁巷民居大部分是有好几进的庭院,“邻里互助卡”是指相邻居民互相联系,互相帮助。大家互交电话号码,有什么急事,互相照应。互助互帮的故事,在永宁巷居民中屡见不鲜。

一个银发老人说:子女房子大,叫我搬过去,我不喜欢,他们上班,我被关在铁门内,连个接话的人都没有。在这里隔壁邻舍亲亲热热,问寒问暖多好。像我这样的老人,居委会还给我发了“爱心服务卡”只要我拨个电话,社区里的小杨、小玲等就会立即上门为我服务。

春光明媚的庭院中,几个老者坐在藤椅上,他们正说着瞿溪二月初一会市的盛事,笑声琅琅,其乐融融。

编辑/策划:丁乙

来稿加微信号:wzdingy

(0)

相关推荐

  • 永宁街查处施工单位抽排废水至雅瑶河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区分局会同永宁街在开展"万人巡河"服务活动中发现,雅瑶河边一处电缆工作井有工人正进行铺设电缆作业,由于电缆工作井内积水影响施工,工作人员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前 ...

  • “三十六坊月,今朝月更圆”,北宋杨蟠设三十六坊,知道哪几个坊最美吗?

    邻水邻山,宜花宜月,捻须一笑春浓. 忽棋惊话鸟,酒引香蜂. 是筠堂里槐厅里,密密垂.处处帘栊. 潭潭广宅,怡怡晚岁,缓缓归骢. 恰傍五鬣乔松. 直炎能傲夏,冷惯凌冬. 看霜天拳鹤,雪海髯龙. 是蓬莱岛 ...

  • 【山水尤游宁海】心中的港湾 祖先的船

    匠心作舟 作者:濯清涟 摄影:山水尤 溯源 船是海边人生存和生计的保障,一艘船的坚固耐用程度往往决定着一船船员风浪作业中的安危.因此在造真船前往往要先制作船模来确量实体船只的尺寸,船模不仅是对真船的复 ...

  • 温州记忆——二十八宿井

    温州人  温州史  温州情 视频制作温广电 编辑/策划:丁乙 来稿加微信号:wzdingy

  • 船痴徐海林

    <苏州日报>2020年11月01日 A08版 □小雷 文/摄 船是江南水乡的魂,船是江南水乡的韵. 如果说江南水乡是一幅水墨山水画,那这画中唯独不能缺少的就是船. 出生在船上的徐海林,对江 ...

  • 我只是船匠——记福安造船名匠郑文森

    我只是船匠--记福安造船名匠郑文森 作者:黄世智 当他的两艘船模被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收藏,我们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搓着双手.略显羞涩地说:我只是一个船匠. 他叫郑文森,1964年出生在福安市下白石镇六屿 ...

  • 《墨池坊:城市的备忘录》 作者:施菲菲

    这里古迹一处又一处,历史一段又一段. 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寻远逝的时光: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变迁的痕迹,她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备忘录-- 墨池坊,千年古坊.宋时<祥符图经>有记:温州有坊五十七,绍圣年 ...

  • 文学原创•《辛丑第二辑:春》(七言三十五首)作者 施昌夫(湖北潜江)

    辛丑第二辑:春 (七言三十五首) 作者/施昌夫 1.武大樱花之约 武大樱花恣意开,珞珈践约盼君来. 去年风雨曾劳尔,今日龟蛇当敬哉. 十里校园香作阵,千株苑树粉成堆. 重逢但见瘟神檄,庆贺楼中共举杯. ...

  • 唐宋风韵诗笺第709期 || 【漏厂湿稿】五律三十韵 作者:王绍龙

    "蓝色字" 作者简介 王绍龙,字九溟,号漏厂.通天斋主人.幼承家学,喜好诗文书印.舞勺失恃,辍学刨食.而立温饱,重习旧艺.师从著名诗人,书画家,篆刻家李雪如公.任厚庵公.王启鲋公研 ...

  • 【图文原创】 雨 雾 松 韵 作者 王怀忠

    雨雾松韵  王怀忠摄影   ( 胶片翻拍) 两次游黄山,均有所得,第二次却让我津津乐道.可能老天别有用心,以雨雾特殊的方式迎候我再游黄山. 黄山松生长在幽谷奇巅,形体千姿百态.在晴天的日子里,有的悬崖 ...

  • 【春风文苑】水墨徽韵 作者 陈震

    水墨徽韵 文/辰雨润物 水墨艺术是中国人的发明,能把它演绎的淋漓尽致,除中国画外,还有徽派建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你真的不知是景走进了画还是画走进了景,皆有黑白间的水墨之韵. 我第一次见到它,就 ...

  • 【安徽诗歌●音画诗文】雨韵 ▎作者:格子立早 朗诵:小荷

    雨韵 作者│格子立早   朗诵│小 荷 一股清流 如甘露般涌入久旱的初冬 倚窗听 滴答滴答声绵柔顺滑 俯看呐 如长发飘摇瀑布般跌入自然的怀抱 草儿 叶子 花朵及树上的果实们 张开臂膀拥你入怀 微风拂动 ...

  • 茶韵|作者廿一画|主播天马

    茶 韵 作者/廿一画 朗诵/天马 编辑/琳雅(岳红华) 出品/丘山红华与生活艺术 山绿了,水绿了.坡上长满了茶树:茶树长出了新叶. 沉醉于信阳毛尖  雨前茶的韵味,遐思于茶仙子的传说:追逐大诗人苏东坡 ...

  • 【远方】辽宁《元宵夜》作者·施占军 主播·袁嘉敏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      者 主   播 元宵夜 正月十五元宵夜 满院飘香 一轮窗前月 听爆竹声声响 看烟花璀璨满天空 一杯清酒 情深谊长 点一盏心灯送给远方 照亮心的路程 在月下 ...

  • 文学原创•《近作一组》作者 施昌夫(湖北潜江)

    近作一组 作者/施昌夫(湖北潜江) 1 . 春日试笔 飞飞细雨湿潜江,腊底阴晴太失常. 白发腰疼恨天变,青鱼腌晒要阳光. 满街又挂对联卖,十里似闻椒酒香. 欲问春风何日度,春风一笑向萧郎. 2 .除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