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平仄

第三讲: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春 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①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即首句押韵,其余不变。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首句押韵,其余不变。
㈡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书 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③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㈢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偶数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偶数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偶数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偶数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对举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意诗中的红字即每句的2,4,6字,在本句中,2,4,6字的平仄是跳跃变化的,如同对联的马蹄韵,“岁”仄“知”平“事”仄,对句中2,4,6字“原”平“望”仄“如”平,与出句恰好相反,这就是“对”,三句中“船”平“雪”仄“州”平,与二句的2,4,6字平仄恰好一致,这就是“粘”,在律诗中1,2句,3,4句,5,6句,7,8句是“对”的关系,2,3句,4,5句6,7句是“粘”的关系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⑥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㈣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所谓孤平就是在格律诗中,五言标准律句“平平仄仄平”和七言标准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中,如果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前后都是仄声字,出现两仄夹一平的现象,称之为句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⑦。
也就是说孤平其实是一种固定格式,即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为孤平格式(七言首字因不论平仄,故通常认为首字平声,即平仄仄平仄仄平也是孤平),其他任何格式都不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极少有孤平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1、五言律诗的仄起,平起两种格式,首句入韵,不入韵共四种类型的格律。
2、七言律诗的仄起,平起两种格式,首句入韵,不入韵共四种类型的格律。
3、掌握五言七言律诗正格的粘对规律。
4、了解平收句式的孤平形式,掌握孤平的避忌。
本章内容至关重要,必须熟练掌握,为今后的律诗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律诗的韵与对仗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①。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③: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唐]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庚)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①《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②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的罕见的,这里不谈。 
③我们有意识地举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参看下文举的例子。窄韵不举例。 
④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用韵也叫押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学习律诗的用韵,首先要明白什么叫脚以及怎样才算是脚分明。所谓脚,即格律诗中每句最后一个字。押韵句的脚,即韵,称为韵脚,不押韵句的脚,称为白脚。脚分明的脚是在声律的范畴内而言的,其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韵脚的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就是平仄通押,这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二是白脚与韵脚的平仄必须相反,否则便是踩脚,这在格律
这在格律诗中也是不允许的。如:
 
春望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白)
/  /  —— /
 
危樯独夜舟。(韵)
—— /   /—
 
星垂平野阔,(白)
——— /  /
 
月涌大江流。(韵)
/   /  /  ——

名岂文章著,(白)
— / — — /

官应老病休
——/  /  —

飘飘何所似,(白)
——— /  /

天地一沙鸥。(韵)
—  /  / ——

在这首诗中,押韵句的韵韵“舟、流、休、鸥”都是平声字,而不押韵的白脚“岸、阔、著、似”都是仄声字。这就是脚分明。而韵脚除了声律方面的讲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有的规律,那便是韵律,也即律诗用韵的规律。
  其实,律诗用韵,只一句话便可概括,即:偶数句末必须押韵,限用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不可转韵,忌撞韵、挤韵。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押韵的位置。律诗的押韵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2、  首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古来人们都认为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但据余浩然先生研究,首句是否入韵跟首联是否对仗的相关性更大于其诗句字数,首联对仗的首句一般不入韵,不对仗的一般入韵。十三赞同这种说法和主张。
3、限押平声韵。这大概是因为古人读诗不为读,而是吟唱的缘故吧。今人读诗是真读,在“推平及仄”(即格律诗押仄韵)以后,也可以另辟仄韵半边天的。
4、一韵到底。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得转韵。古时格律诗的押韵是非常严格的,不仅要一韵到底不得转韵,而且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但唐、宋诗人也有一点小变通,在首句入韵的诗中,首句可以“押邻韵”。即首句且只限于首句可以押前后相邻、读音相似的两个韵部的字。如:
      忆故州
  唐.张藉
  叠石为山伴野夫,
  自收灵药读仙书。
  如今身是他乡客,
  每见青山忆旧居。

这首诗中“夫”属七虞,“书、居”属六鱼,这两韵部是靠近的邻韵。后来大概是受词韵的影响,渐发展到首句的韵可以押相隔很远的读音相似韵部的字了,这便是明人所说的借韵。如:

泛吴淞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这首诗中“阳”属下平声的“七阳”,而“江、窗”却属上平声的三江,这就不是所谓的邻韵,而是借韵了。王力把“邻韵”和“借韵”都叫作“衬韵”。(见《汉语诗律学》)
  这也便是人们常说的“孤雁入群”。
  也有末一句押邻韵的,即“孤雁出群”,例如:

     行 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在这首诗里,宫、红属上平声一东韵,而宗属二冬韵。
  除此之外在押韵方面,还有一些变体,如“进退体”,即相邻两韵,隔句交替用韵。又如“辘轱体”,即八句中前两韵脚(第二、第四句)用一个韵,后两个韵脚(第六、第八句)用与之相邻的韵。再如“半格体”,即前四句用平声韵,后四句用仄声韵,或相反前仄后平。5、脚分明。如上所述。
6、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来押韵。也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做白脚。
7、不可大量使用同音字押韵。但少量或间隔使用,也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如: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家乡。
首诗中,韵脚“香,乡”同音。但这也是一种缺陷,不宜提倡。
8、忌撞韵。不该押韵的白脚押了韵,称为撞韵或赘韵,这在格律诗中是不许的。如: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白脚“岸”与韵脚“间、山、还”都是安(an)韵,属于撞韵了。不过,撞韵也不是绝对不允许的。本人一向以为撞韵是伪学问,自己作诗是从来不忌的。
9、忌挤韵。诗文中除脚之外,其他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称为挤韵。因为无论其平仄如何,都会干扰韵律之美。比如上例《泊船瓜洲》中的钟山的“山”字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南”字,都属于挤韵。挤韵当忌,但也不绝对的,所以,同学们在别人,特别是古人名篇中看到有特别是古人名篇中看到有此现象,也不必大惊小怪的。宋朝的苏东坡曾经做过一首“口吃”诗对这种做法加以嘲弄,大家可以看看:
  口吃诗
  宋.苏轼
江干高居坚关扃,
  犍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菰茭隔,
  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踞,
  击剑赓歌几举觥。
  荆笄供脍愧搅聒,
  干锅更戛甘瓜羹。
在这首诗中,不但挤韵、挤白脚,而且挤声母,甚至其它字的韵母也句内拥挤,读起来非常拗口,不知所云。所以,在诗中句内拥挤也应该尽量避免。所谓的句内拥挤,也即句内大量同声母或韵母的字连续排列。上便是格律诗的用韵规矩或规律。而在诗词创作时,在用韵的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技巧的,现也简述如下:
1、宽韵字数多,选择余地大,容易找到自己中意的韵字,好用。反之,窄韵选择余地小,作者受限制大,不好用。一般情况下,自创作时,最好选用宽韵。
2、根据自己的创作灵感确定中心句子,并以此确定整首诗该押何韵。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得了更中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后来中心句子,确定该押何韵。
3、确定整首诗该押何韵以后,可随诗意的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需要的韵字作诗。如果一时想不出的,用新声新韵作诗的,可以根据已确定的韵字所属韵的韵母,换上不同的声母,从“b、p、m……”起,逐个搜寻,找到需要的韵字。
也可以翻书和或网上查看相同韵部斟句酌有哪些字,并从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韵字。而用古韵作诗的,也可以用以上方法,先把诗做出来,然后,再翻书和在网上查询一下,看看有没有出韵的,如果有,能改则改,不能改的,也可以保留,再看看整首诗的用韵符合哪部韵书的要求,注明出来就行了,如果它哪部韵书要求也不符合,那就只有改诗了。
比如,某日在对联雅座上看到有人出联“XX 朱颜辞镜老——”,(前面两字是什么,我忘了。)因为喜欢后面五字,就对了一句“白发履霜新。”并由此作《五律.白头吟》一首。诗曰:
五律.白头吟
  朱颜辞镜老,
  白发履霜新。
  惟忆当垆事,
  独吟落寞身。
  丝弦犹在耳,
  箫管已蒙尘。
  君意随流水,
  桃花泣旧人。
原作是“惟忆当垆事,独吟此夜心。”,写好以后,回头一看,其中押韵字“新、尘、人”属上平声十一真,而“心”属下平声十二侵,便改一个韵字,把“独吟此夜心”改为“独吟落价身”,或改为“独伤已暮春”等以就韵,但终觉没有原句来得自然,欲注明新韵,但诗中“发”字分明。
但诗中“发”字分明是用古音写就的。欲注明用的是〈词林正韵〉,十二侵与上平十一真也不通用,最后只能是把它改为“独吟落寞身”了。但此事心里依然腹诽的多,始终觉得这是件削足适履的傻事。不赘。而至于〈平水韵〉、〈词林正韵〉以及〈中华新韵〉的相关知识,会在课外读物〈关于格律诗的屁话并答“站在地平线上”同学问〉里谈到,这里也不赘述。
4、至于唱和诗,在押韵上有次韵(步韵)、用韵和依韵三种。次韵是按其原韵先后顺序写诗,没有选择的余地,用韵,是用原诗的韵字但不依原韵先后次序写诗,而依韵只是用原诗抽用的韵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原不必用原诗韵字作诗。而联句是用规定韵部的韵作诗。以上,这些选择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用韵技巧上只能是以熟生巧,殊无他法,不赘。
因为律诗用韵的要求与绝句是一样的,所以,上面用了两首绝句作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