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丽多姿,楚楚动人——微距下的《中山王厝方壶》铭文美得令人窒息
四十多年前
器物上有数以千计的铭文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厝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青铜大鼎、方壶和圆壶这三件器物上就有数以千计的铭文。
这些铭文字体深受三晋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吸收了吴楚地区鸟虫书的装饰性笔画,极具特色。

先一起观赏壶身上这一面的篆字

隹(唯)

十

四

年

中

山

王



命

相

邦

赒

择

燕

吉

金

铸

为

彝

壶

于

禋

櫅

可

法

可

尚

以

飨

上

帝

以

祀

先

王

穆穆

济济

严

敬

不

敢

怠

荒

因

载

所

美

昭

跋

皇

工(功)

诋

燕

之

讹

以

儆

嗣

王

唯

朕

皇

祖

文

武

恒

祖

成

考

寔

有

纯

德

遗

训

以

施

及

子

孙

用

唯

朕

所

放

慈

孝

寰

惠

举

贤

使

能

天

不

斁

专

释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

命相邦赒,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櫅,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因载所美,昭跋皇功,诋燕之讹,以儆嗣王。唯朕皇祖文武,恒祖成考,寔有纯德遗训,以施及子孙,用唯朕所放。慈孝寰惠,举贤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贤才良佐周,以辅相厥身。余知其忠信也,而专……
这篇铜方壶上的铭文记载:中山王十四年,中山伐燕获得胜利后,利用从燕国劫掠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铜壶铭文颂扬了中山相邦伐燕的功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和立国安邦的道理。
中山伐燕之前,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燕王哙被相国子之所惑,把王位让给了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等的不满,爆发内乱,“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于是,中山国趁机攻打燕国。
方壶铭文告诫后人一定要吸取燕国内乱的教训,防范中山国也出现类似的悲剧。
“中山三器”行文流畅,文字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铭文为刻款,体现了华美的书写风格。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
从书法上欣赏:铭文绮丽多姿,典雅飘逸。笔划一丝不苟,线条下垂,纤细劲秀,布局均匀。字型修长优美,重心偏上,体势秀逸,摇曳多姿,极富装饰趣味。文字排列参差错落,穿插自如。圆转流畅,灵动自然。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从刀法上欣赏:镌刻技巧精熟,运刀如笔。线条刻划生动,多姿多彩。用刀的轻重起伏,得心应手。行刀节奏的快慢徐疾,灵活多变。单刀、双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刀法曲直变化,方圆皆备。转折处衔接准确,变化丰富。契刻用单刀利刃,尖入尖出,更显爽利劲健。线条组合上追求粗细、轻重、虚实变化。横、竖等主笔粗、重、实,其它副笔细、轻、虚,这就使通篇文字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
中山王铭文的迷人魅力倾倒了无数爱好者,众多书法家和篆刻家纷纷效仿,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徐无闻先生,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专家和书法家。徐氏书写的中山王体书法作品,结构严谨,字形优美。线条挺劲,变化随意,小大由之,得心应手,潇洒自如。
▍素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