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父取儿耳珰喻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三世因果歌音乐:觉慧法音合唱团

《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伤,以是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豫哭。婆罗门言:日月可闇,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西安大雁塔佛陀足迹碑 图片源自网络)白话译文:婆罗门杀子在古印度有一种外道叫婆罗门¹,他们的一个领袖,自称能知过去未来,对于各种学问,说是没有不懂。他要显出他的本领,就走到别的地方去,在很多人面前,抱着儿子痛哭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道:「我的儿子七天之内就要死了,所以我很悲痛。」大家劝他说:「你的儿子现在好好的,七天之内怎么会死呢?或许你计算错了,那不是空悲伤一场吗?」这个婆罗门严正厉色回答道:「我绝不会算错,一定很正确。我对日月星辰,宇宙万物,从来没有算错过。」到了第七天,他的儿子没有死,但这个婆罗门为了维护他的名誉,竟杀了自己的儿子,以证明他的计算不会错,使别人可以对他信服,博取名闻利养。这个故事比喻:外道自称得道,内无实德,为了求得人家的信服,不惜使用种种虚伪诈骗的恶毒手段来欺世盗名,尤如上面所说的婆罗门杀子惑世一样。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也需观照内外,慎之警之。¹婆罗门:古印度四种姓之一,译为外意,净行、净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彼婆罗门教法,以大梵天神为主,以四吠陀论为经。

佛经故事二则百 喻 经·

为了一些不确定的事情,而做出一些愚蠢的决定,这样的事儿,你办过吗?请看下面故事里的人是怎么做的吧。



故事一:妇女患眼痛喻



【译文】从前有一个女人,眼睛突然疼痛难忍。一个自认为有知识的女人见了,就问她:“你眼睛很痛吗?”她答道:“痛啊!”那个自认为有知识的女人又说:“只要有眼睛就一定会痛。我的眼睛现在虽然不痛,但我却想把眼睛都挑了,防止它以后痛。”旁边的人听见了这番言论,说道:“眼睛在的时候可能痛也可能不痛,可是如果眼睛没有了,那就会是终身的长痛了。”凡夫愚人也是这样,听说富贵是衰患的根本,就畏惧了,不敢布施。害怕若是布施的话,以后得到富贵的果报,财物越发殷实丰裕起来,在受到衰患的苦恼。有人说道:“你若是布施的话,可能苦也可能不苦;若是不布施的话,则必定受贫穷的大苦。”就像那个女人因为一点痛都不想忍受,就要挑掉双眼,那才是长痛了。

【原文】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有知识女人问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复言:“有眼必痛。我虽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傍人语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凡愚之人亦复如是,闻富贵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报,财物殷溢,重受苦恼。有人语言:“汝若施时,或苦或乐;若不施者,贫穷大苦。”如彼女人,不忍痛,便欲去眼,乃为长痛。


财物重要还是性命重要?聪明的你一定知道答案。让咱们来看看下面故事中这位愚蠢父亲的选择吧!



故事二:父取儿耳珰喻

【译文】从前有父子二人一起出门办事,路上遇到了拦路抢劫的强盗。强盗要夺取他们的财物。儿子耳朵上戴着真金耳环,父亲见强盗突然过来,怕耳环被强盗抢去,就用手去牵拉耳环,耳环在耳朵上,怎么都拉不下来。父亲为了保全耳环,就斩下了儿子的头。片刻之间,强盗们就离开了。父亲回去想把儿子的头重新安到肩上,但根本就无法接平复原。这样愚蠢的父亲,被世人嗤笑。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名利的缘故,写出一些无意义的戏论,说现世、后世这二世有或无:说中阴有或无,说心数法有或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别人按照佛陀所说的教法来破斥他的戏论,他便说我论中都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的愚人,为了小名利,就特意说妄语,丧失沙门道果,身坏命终之后,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为了一点点利,就斩去了儿子的头。

【原文】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须臾之间,贼便弃去。还以儿头着以肩上,不可平复。如是愚人,为世间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他人以如法论破其所论,便言我论中都无是说。如是愚人,为小名利,便故妄语,丧沙门道果,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斩其儿头。

我们不是故事的创造者,我们只是佛经故事的搬运工。本故事出自《百喻经》,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