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方歌方解,加减运用医案
导读:本文提供半夏厚朴汤方歌方解,服用方法和禁忌。半夏厚朴汤的功效主治,加减运用医案等知识。
【原文】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组成】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叶6g 生姜15g
【方歌】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方解】
炙脔者,炒肉也。形同炒肉,黏附于咽,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有似梅核,故有梅核气之称,西医谓歇斯底里球,或癔病。为情怀抑郁,忧思气结,脾不化湿,则痰涎生之,痰气相结,凝阻于咽,系妇女常见之症。表现有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善疑虑,易惊恐,甚者心情沉重,情绪低落。咽峡色淡红润,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一般吞咽无阻,开心或忙碌之际其症竟忘,心情不快或闲静时其症尤显。反复空咽,愈咽梗物愈显,忧虑恐惧亦因之益甚。半夏厚朴汤下气化痰,开结散郁,痰消气畅,则炙脔自除。倘治不如法,或讳疾忌医,久而久之,顽痰死血结症,可成噎膈,故不可忽视。治疗同时,须解疑释惑,劝其怡情悦性,如是则如加催化剂,疗效必著。
慢性咽炎,今之多发病也,因环境污染,有害气体刺激,以嗜烟酒者尤为多见。其咽中亦似有炙脔,多兼咽燥口干、口苦、口臭,痰如丝如豆,咯唾不爽,与情志无关,动静无别,每因辛辣刺激加重者为是。其咽峡深红,或明显红于周围,不润少津,或有滤泡。舌边尖红,苔薄黄,为胃火熏灼,炼津成痰。若投半夏厚朴汤以治,其症必剧,以半夏、厚朴、生姜辛燥故也。痰火为患者,余喜用《顾氏医镜》之顺气开痰饮,顾松园谓治痰必以顺气为先,气顺则痰自降。是方清热润燥,顺气化痰,一方而诸法皆备也。
慢性咽炎亦有痰气交阻者,余临床观察,多为胃、食管反流之剧者。盖胃气以下降为和,脾气以上升为顺,升降有序,始纳运衡常。若肝气郁结,木失条达,必横逆乘土,致胃气上逆,所谓肝胃不和也。反流物者,胆汁、胃酸也,本流于小肠,作腐熟水谷之用,反流则随胃气上逆,轻则溢于胃、食道,甚则咽,足以令其发炎。必有咽部不利,心下或胸骨后灼热,吞咽痛,嗳逆,泛酸,餐后尤显,纳呆、脘胀,大便失调,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等症状,咽部症状以平卧、弯腰俯首加剧,坐立减轻为特点。其治疗,余常用大柴胡汤加三棱、莪术,以降胃逆,除炙脔;反酸者,加吴萸黄连;心下痞者,则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之,相体论治,随证化裁。
【煎服】
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ml,分早晚2次服。
【功效主治】
咽中如有炙脔。
【加减】
1. 兼胸痹者,加瓜萎薤白半夏汤。
2. 无故悲伤者,加甘麦大枣汤。
3.感冒见桂枝汤证者,加桂枝汤。
【禁忌】
咽部焮红,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者,忌之。
【类方】
1.四逆散:同为理气之方。不同者,半夏厚朴汤复有化痰之功。
2.小半夏加茯苓汤:同为痰饮治方。不同者,半夏厚朴汤复有理气之能。
【临床运用】
1.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三因方》)
2. 声带息肉。(《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3. 诸气不调而作痛者非一,或手足疼痛,走注如痛风,或拘挛搐搦,或腹膈掣痛不可忍,或寒热交作,或小便短涩如淋者,能审其证,皆可用之。(《皇汉医学·医方口诀集》)
4. 精神病。善悲欲哭,蜷于暗处,流涎,舌淡苔白腻,脉弦缓。(《陕西中医》1981;5:12)
【半夏厚朴汤医案】
1. 梅核气
咽有炙脔,非妇人专病,丈夫亦有之。有班某者,31岁。其母大不幸,虽有小恙,然症情不重。令其痛苦者,乃忧恨迭生,惊气不断。稍有不适,便疑患大症,为120急诊科之常客也。虽精卫亦难填其愁恨之海,故日日与药壶为伴。某子承母性,杯弓蛇影之疑,风声鹤唳之惊,左右不离,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西医谓神经官能症也,常找余诊询。一日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疑食道有肿物,要求作仪器检查,云邻人即因食管癌而死。余以饮食不碍,大便通畅,谓其不须检査,枉花钱也。彼不之信,钡餐后复悔恨不听余言。针对多嗳逆,胸满闷,口干苦,脉沉弦,视为痰气交阻、肝火上炎,拟半夏厚朴汤合栀子豉汤治之: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5g 苏叶10g 栀子10g 豆豉15g 三剂。并宽言相告,再勿自吓自也。
未几,其母复至,知药后症随失也。
2.咳嗽
王某,女,50岁,夙有嗽疾,逢冬易发。近感冒,发热、头痛、喉痒咳嗽。经乡医输液五日,热退痛止,唯咳嗽不止。又令服止嗽青果丸、咳特灵,三日无毫效,遂进城求治。
观其面色淡黄,容颜微肿,舌质淡,苔白滑,知痰湿为患。继询知寒热已解,一无表邪。痰涎甚多,喉痒不利,不黄不稠,无热象也。胸满闷,气上逆,胃纳无味,口干不欲饮,嗳逆不畅,大便干秘,二三日一行,此肝郁气逆也。诊其脉,沉弦滑。触其腹,心下满,无压痛。
肝气郁结,脾胃失运,则痰饮横逆,犯胃则纳呆、脘胀、咽喉不利;凌肺则咳嗽气逆;肺失制节则大便干秘。治当下气化痰,止嗽青果丸为肺热痰稠之药,本案用之,实相碍也。
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5g 苏子15g 橘红10g 生姜5片 三剂
二诊:咳嗽、咽喉不利大减,胃纳增,大便通,诸症皆轻,此气行痰化故也。嘱守方五剂。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1.梅核气:张某,女,52岁、半年来咽部似有所塞,犹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胀,有气攻冲,大便秘结,得矢气则舒,苔薄腻,脉沉弦。气机失畅,痰凝气滞,化痰导滞为主,半夏厚朴汤加枳实9g、姜竹茹9g、莱菔子9g、全瓜蒌12g、生甘草1.5g,2剂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转。
2.胃脘痛:谢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频频,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姜半夏1钱半、制厚朴6分、云茯苓4钱、苏叶1钱半、大麦芽4钱、炒枳壳1钱半、新会皮1钱半、粉甘草8分。服上方2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原方加竹茹3钱,红枣4枚,2剂后愈。
3.眩晕:徐某,男,46岁,头晕,目眩,耳鸣,作泛呕吐2天,视物旋转,头不能转侧,动则眩晕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呕吐。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中医会诊,除上述症状外,观形体稍胖,闭目怕睁,时有干恶,苔白腻,舌质稍胖淡,脉弦滑。拟下气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风。取半夏厚朴汤加减:制半夏10g、川厚朴10g、云茯苓10g,老苏梗10g、珍珠母(先煎)30g、双钩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广皮5g、炒苍术10g、建泽泻10g,5剂。服3剂后,自觉眩晕好转,能进些饮食,5剂毕,行动自如。
医案: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
吴某,女,38岁,2017年12月22日初诊。
主诉:恶寒,梅核气,咽干、咽喉有异物感,感觉有痰吐不出来有吞不下去。腹胀纳差、易口渴、喜热饮。心烦、胸闷、情绪不佳。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辨证:痰凝气滞,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痰气交接于咽喉之间。
处方:姜半夏25g、厚朴15g、茯苓20g、生姜25g、紫苏叶10g。6剂,每日一剂。
一周后复诊,反馈痊愈。
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方证对应,故而疗效显著。
《医宗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金匮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苏之辛香,散其郁气。郁散气行,而凝结焉有不化哉。”
半夏厚朴汤能够降逆、化痰、除满,具有治疗“咽中如有炙脔”的特效方,是一首临床非常常用的方剂,在治疗某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