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战汉玉印一次看个够!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虽有差别,但无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文同样如此。此时的印面从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文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战国玺印的印面广泛采用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文相配,而阴文则多增加复栏。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文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面整体布局的修饰。
秦汉期间的玉印体式多为简洁易制的覆斗,即上小下大,如斗倒合。初期系绶的孔眼只在斗底穿过,继而斗底四边琢界,分作二层,覆斗为一层居下,斗底一层演化为矮平台,孔眼生在这矮平台的边壁。但是,孔眼的制作为了省力又为防顶部被弄崩,始终采用两端稍稍朝下对钻,经过反覆琢磨而成外大内小状,其交接处因此多错位。秦以前的玉印笔道起止较浅而尖,而汉代则为了合乎当时篆法平正方直,多在笔道的起止处再横向砣磨,使之端方。有时砣磨过头超出了笔道的宽度往往近乎斧形,有时只是笔道的一侧而类似朴刀,这是制作汉玉印的特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