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游记

      提起雁门关与之相连的:什么天下无双地、蒙恬、李牧、汉高祖、赵襄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广、卫青、霍去病、杨家将、潘仁美、陈家谷、降龙木、匈奴、契丹、外三关、北魏、辽国、西夏、后汉,燕云十六州、雁门郡、雁门太守行、雁过留名、乌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顾炎武,傅山等等等等,太多历史和故事的地方。
      往北边的来路看,一条山沟,两山对峙,古关道蜿蜒而来。这可是扼守天下险要的所在。
      看一下山西地形图你就知道,从大同盆地下来就恒山山脉是险阻,跨过恒山以后,往南边沿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就到到黄河边了,这一线基本没有天然险阻,过黄河可以奔洛阳了。而雁门关是恒山山脉西段勾注山最窄处的捷径。所以,可见其是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网摘图片,侵权立删)
     
         站在现在的关城上,感觉很壮观。
       其实这里只是雁门关的一半,此处古称勾注山,为恒山山脉的西段,在168平方公里面积上设两关、四口、十八隘口,所谓双关,一为西陉关,一为东陉关,合称雁门关,现在的景区是东陉关所在地,西陉关在此处的西边不到十公里吧。魏晋南北朝以前主要是走西陉关,西径关又称“铁裹关”,现在能看见当年人工开凿的一段长50米,深20米的关路,并在此有关城的遗迹,据说曾经用铁皮包裹城门的大门。


(摘自雁门关志,侵权立删)

(摘自雁门关志,侵权立删)
       看地形图最清楚,这两关是在东西相隔不远的两条大山沟里。四口基本上也是这两条山沟的口,既西陉关的北口白草口和南口太和岭口,东陉关的北口新广武古城和南边的南口(和居庸关的关沟南口一样称呼)。

       南北朝以后才分为两关,到唐朝始有雁门关一说。西径关路比较高,路面干燥,比较东径关水比较多,冬天冻冰。所以原来走西径关,但山路比较险,石头坍塌。明朝以后以东径关为主,西陉关逐渐废了,看网上的照片现在遗迹很少了。
      沿着这恒山西段的山脉基本是东北——西南走向,有30——50公里的宽度,大大小小百多条可以横跨山脉的山沟,当然雁门关的东、西径是两处最大的山沟,其东西两边200公里内还有比较大的山沟形成了十八个隘口。明代《代州志》记述:“雁门、平刑(平型关)、盘道梁为阨塞,由雁门东顾则平型,西顾则盘道梁。介乎东者则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太安、团城、凌云、葫芦焉,介乎西者则太和、白草、八岔、小莲、夹柳、燕水、雕窝、玄岗焉,是所名十八隘,此也。”不过这个说法已经把西径关的两个口算进来了,说明明代只以东径关为主。而同时没有算平型关和盘道梁,当然这只是当时的说法。
       这个两关、四口、十八隘口和关内外的城、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可能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了,说到这里,我有点体会罗哲文先生题雁门关为“天下第一关”的意思了。
      现在整个体系是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候陆仲亨贬于代州所建。明景泰、正德、嘉靖增修,万历复修,已经600余年。看来吉安候陆仲亨真是干实事的人,贬到这里修了这么大的边防工程,没白从17岁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现在大家玩的是东径关这条山沟,当年杨家将守的是西径关,跟现在的雁门关不是一个地方。要说现在景区可不愿意把这事搞得这么清楚。

东径关沟长有30公里左右。景区在山沟里有南北两个门。

山沟南面正对着代县城。南门在前腰铺驿站,南门游客中心也在那里,直接从代县过来很近,据说20分钟车程。从南门进,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关城,估计还有个一两百米左右的上升。 下图是南边山沟。

       北门在后腰铺驿站,208国道旁边,离二广高速6公里。进去到景区的明月关有2公里吧,这段路没有景观,有景交车,但来回要30元车费,老人也不免票。下图是山沟的北面。
长城、关隘、古堡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可现在分别在两个县。雁门关整体在代县,现在搞成高大上的景区;新旧广武古城和保存比较好的明长城三个点在山阴县,都是初步开发或根本就没有动作,而且还在不断破败下去。

      下车是一个广场,北面搞了一个好大的红墙,广场边上是现代搞得杨家将塑像。

往南过桥是明月楼,新修的,据说明代已有,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说是古代雁门关城北口的第一道门户,古称之宁边楼。

      过这里这就正式开始进入景区了,一溜向上的小缓坡,两边是所谓的雁门村,都是农家乐,应该在这里吃午饭。

      豹突泉,早在明代就有记载。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可现在盖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亭子保护起来,看样子水量也就是猫突的层面了。

前面是边贸街。据说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贸易的地方。现在修成了买旅游纪念品的地方。

    到关楼了,城楼外面是关帝庙,一间屋子。

     城门口在侧面,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看那匾应该是老的。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上联 “三边冲要无双地”,下联 “九塞尊崇第一关”。是明末山西有名的抗清义士、书法家傅山——傅青主所题。这里俗称小北门,里面是瓮城。

     进瓮城里面,正面门上匾额题的两个字不认识,看介绍是“地利”两个字,所谓之地利门。据说这两个字是武则天创的字并题,有点讲故事。看城外的包砖,还有几分老的。

     进城里是一片广场,回头看关城。
     关署,正在修。

上关城上面,新修的宁边楼,里面是一些历史展示。往北边的来路看,一条山沟,两山对峙,古关道蜿蜒而来。这可是扼守天下险要的所在。

      里面看,是沿山修的封闭关城,墙高10米,周长1000米,石座砖身。周边有四个门,北边是地利门和瓮城的小北门,南边是天险门,西边是威远门。关城有三个制高点,相对高150米左右。最显眼是东被边山上的那个塔,新修的雁塔,当然老的早就塌了。看着形式和居庸关有点类似,长城在外面,关城在里面扼守要道。居庸关外面的长城在八达岭——居庸外镇;这里长城在雁门关外面的广武城,不过不如居庸关那四十里关沟险峻。

      往西边的高处去,随步步上升,关城全景逐步呈现,很壮观,就是感觉太新。还就是东北边雁塔那个山上好几溜碑廊,远看去就跟墓地似的。

20多分钟上到山上的敌楼,俯瞰雁门关,还是有点小感慨。从古到今,多少硝烟,多少诗章,多少人物。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重峦叠巘,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蛮雁出于其间。”

     从南边的城墙上下来是威远楼,说是关城的西门,其实这个位置靠南,此楼原建于明嘉靖年间,但现在也是2012年复建的。
     上东边的那个高点的路拦着,不让过去。遂下城墙去南门(东门)。

路旁一面大墙刻着一个现代人写的长诗,我觉得一般,咏雁门的诗章自古以来何止千百,都是流芳百世的佳作,这地方搞这诗有点莫名其妙。

     南门就是天险门。

    门洞里还保留着老的青石板。

和地利门的字一样,那“天”字也不认识,也传是武则天自创并题的字,太多的附会。

     门外面南边的高台上是镇边祠(另发)。我沿关路先往关南去看看。

     看景区的介绍此处有一个战国时候的摩崖石刻,沿路往下走去找找,这是镇边祠对面山崖上的摩崖石刻,当时看了一眼,没在意。

可以看见从代县沿山沟过来的这条路,像北边来路的情况一样,都是一溜上坡到关口这里。看来雁门关是建在是这条沟里的最高点,据险而建。

     再往下,古关道上的车辙,看出来的沧桑。

    从这里仰望关城,雁门关露出雄伟的一面。

     拐过这个弯,下面是云际泉,此处早在元代有名。元代诗人萨都剌曾游历并题诗,留有“长吟入云际,袖拂日边霞”,“闻说名泉奇,观倒泻银河”等诗句,原来水量大。2009年被重新挖掘,但现在看不出来有多大的水量。
     可是一路寻来怎么没找到那个战国石刻?

     不再往下走了,沿路往回路都是上坡了,这才感觉这东径关从代州来的古关路有点辛苦,远远可以看见这来路的山沟,到关口估计要上升200——300米左右。

     回到关口前,对那战国摩崖还是不死心,对着导游手册上的图,嗨就在镇边祠对面这摩崖的上面——“天造险阨”有一部分被草挡住了,关键是没有一个指引标志。无怪乎找不着,此摩崖据说是楚人宋氏题写,但许多人存疑,不确定。我觉得也有点蹊跷,偌大的一片石头,为什么偏偏写在角上?是多年的地质变化?也可能基于疑问太大,现在景区并不说它了。

       从旧广武古城出来去新广武古城

     旁边就是长城,7-8米高的土墙。

     路旁有世遗碑,87年这一段——广武段就纳入了长城世遗范围。旁边是去年八批国保碑——北齐、明长城(新广武段)。这不同的名字一般人还真搞不明白。

   

  

     现在这里地方属于山阴县,县域内长城位于雁门关北域,东起马营庄乡苏家场村,西止张家庄乡新广武村西南猴儿岭顶,全长29467米,残存墙体长11205米,敌台56座。涉及县里马营庄、后所、张家庄3个乡镇。其中张家庄就是广武段的所在地,从新广武村到白草口,全长5964米,又名猴岭长城。这段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那白草口为唐朝的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

     远远的看见山上有一个类似月亮门的残垣,在网上看见好几次这个标志性的景观。原来在这里,那是景区的最高点,敌楼残存的墙,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月亮门的形状。长城从那里就向南奔白草口去了。
    看网上朋友说,2016年10月3日晚,这个“月亮门”塌了。当地政府11月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但已经难以恢复到坍塌前自然风化形成的样子。其实看许多网友的帖子,早就有人提出过警告,可能信息不通吧。


   

     景区的停车场,车不能再往上开了。

     沿路往上走了一段,长城都是土墩土墙,看痕迹外面原来应该有砖,可能都被挖跑了。

看资料,这地方要和新、旧广武古城和广武汉墓群合成一起搞成一个广武风景名胜区,要说三个国保加一个世遗的层面,应该可以了。

时间不够,没有再往上面去,下山。可以看见对面山上长城,随山势蜿蜒起伏而来,好壮观。

     这里的城墙是明、清修建的,保存的真不错,除了上面的垛口看是新的,大片的墙体都是老城砖,没有被拆去盖房,砌猪圈啥的。
     据资料: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南北长508米,东西长340米,周长1701米,总占地约17万平方米,城墙总高7.35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2座。 

城外还有铲车在作业,看来正在修缮中。

    东门城门上有横匾,看不清楚是什么。

还有木质的城门板,居然老乡们在城门上贴着春联,有意思。可能他们把这城当成自己家吧。

    门洞里的墙上有国保碑,2006年六批国保,可是干吗搞这么高的位置还小,不注意都看不清楚。
    旧广武城的位置在在雁门关外的长城前,即史书上所称的勾注山之咽喉——西陉出口。看路边的牌子介绍城始建于战国时代赵国。按《史记》记载,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旧广武古城为其中之一。那距今已有2000余年了。可又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城始建于辽、金,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城。有点晕。不过感觉这地方地处要冲,应该是长城、雁门关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城里是旧广武村,不大,一眼能看到西门。

    有一点老宅的痕迹,这是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的影壁。

     看说明广武古城的名字是源于战国末年李左车的封号“广武君”,说是当年这里是李左车的封地,不知真假。

说是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确实没有高的建筑,但不少老乡们都翻盖了红砖新房。

      新盖的戏台,得花点钱,要都盖成这样,恐怕这小城也就毁了。

      那是南门,还有瓮城,没时间过去了。
       从明长城下来,心说新广武古城就应该在附近,看地图上就在路边,怎么没看见?又沿路往回踅摸,北边有一小路,看见了那半颓的城。城墙有6-7米高,都是砌的青砖。
     这边是城的北门,门不大,门上面有石头的额匾,但没有字。

     新广武古城,也称“广武堡”,周长约2000米。所谓“新”不过是比较西边的那座旧广武古城而言。这里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由安吉侯陆仲亨主持修建,当时陆仲亨修建的应该包括雁门关、这一代的长城、新广武古城,以及旧广武古城城墙的包砖,直到代县的边靖楼、可能还有代州城墙等等,看来陆仲亨(见我边靖楼的帖子)被贬到代州来平叛,干了不少正事。
     这一系列的修建构成了由代州——南口——雁门关(东径关)——新、旧广武古城等雁门关东路的整个防御体系。由于新旧广武古城在整个体系的最北边,所以有“北门锁钥”之称。

     门洞是石头铺地,可以看出城墙还挺厚,有7-8米。

  

      穿过门洞,这是里面。
  

    
    里面是村落,比旧广武古城的显得有生气。但感觉就是一个城堡,不像旧广武古城那样是一个城池。据说城里曾有二十四座庙宇,称为“二十四全庙”,但现在了无踪迹,只看见住家的民房。不过想一想要这么多庙,这小小的城堡里就是三步一庙,五步一观了。
    

  

    沿村里的路往北,看见不远处的北门,北门显得比较正规,上面有砖砌的城楼。

     穿到城外,从这面看城门的墙体和城楼都连成一体,但上面的砖都没有了,门洞边还包了水泥。
   城外都是村落,但好像北边还有城墙。但没有再往前去。

     回到城里,踅摸往着往城门上面爬

     一块倒地的古碑和碑座。

       侧面看城楼是个正方形,还都有砖,好高大,总体有小20米。

      正面看城楼有5-6米高。有三个小门都上着锁,看来还在用。

      上面有匾额,我看了半天没看清楚写的是什么。后来看别的网友说是“三晋雄关”四个字,想之这称谓有点大发。

     站在这里往东北看,不远有一个新修好的烽火台,后面沿着东北边恒山山脉下来的长城依稀可见,长城到这里下到最低点,连上新广武古城,然后又爬到南边的山上,那是我刚去过的明长城广武段景区,长城从那里往白草口去了。

新广武古城扼守雁门关山沟的北出口,前面是一马平川的大同盆地。确实是防御的要地、险地。据说明末大将曹变蛟曾在这一带与清兵血战七天,迫清兵退走。

(0)

相关推荐

  • 虞山城墙,江南小长城

    ★旅游地点:苏州常熟城墙景区 坐公交车的时候就经过西城楼阁,只觉得那城墙够气派的,而且还是在常熟的城区.似乎过了这道门,常熟就热闹了起来. 这座门叫阜城门,应该是城墙景区的一部分.不过西城楼阁和城墙的 ...

  • 山西代县:雁门关(上)

    中午离开代县县城,赴雁门关,只有20公里,半小时就到了.但在景区大门外排队等车位等了半小时. 晋北地区正处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地区的通道,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 ...

  • 天下第一关

    文图  原创  本文发表在2021年4月7日<秦皇岛日报>上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指的是山海关,距秦皇岛市区15公里,是明长城的主要关隘之一.山海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其依山襟海而名,至于 ...

  • 荆州古城和它的古城墙

    荆州古城和它的古城墙

  • 【安阳旅游】“重生”的彰德府城墙

    今年"五一",安阳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再创新高,除了殷墟.红旗渠.岳飞庙等传统景区,安阳老城内的新晋景区人气也都不错,其中最新登场的安阳东南城墙(魁星阁)景区可谓是 ...

  • 广武城:千年铮鸣化笑谈

    "广武驿前春太迟,桃花几片柳疑丝.坚冰残雪今初夏,燕语莺啼仍一时."这首诗描绘广武城最合适不过. 出"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就来到旧广武城.雁门关是历史上重 ...

  • 自驾秋游晋北(五十二)山阴广武汉墓群·新老广武城

                  从应县木塔前往雁门关途中,我们计划顺路探访山阴县的广武汉墓群和新旧广武城,车程约70公里,行车一小时我们首先来到广武汉墓群.            广武汉墓群位于朔州市山阴 ...

  • 新城不新,旧城不旧,广武村的自白书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现在的广武城,在当地一般会被分别称为"旧广武"和"新广武".关于这两座古城,还有一个奇怪的民谚,叫做&quo ...

  • 风起云涌古北口,降龙伏虎蟠龙山--古北口古镇至蟠龙山长城穿越

    古北口,一个闻之令人动容的地名,是一个脑海中一直笼罩在千余年的历史的刀光剑影之中有着神奇传说离奇故事的地方,曾经的硝烟战火似乎远远没有散去,一直弥漫在这片土地之上.却又在生活中离得其实很近. 历史上, ...

  • 万里长城千秋万代【白草口长城】

    雁门关的白草口长城,是山西屈指可数的包砖长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山阴县和忻州代县交界的白草口村边上,村内有关城楼等古建筑.出大运高速雁门关隧道(北出口)右边便可看到蜿蜒向上的长城,长城沿村南山建于山顶,地 ...

  • 广武长城、广武古城、雁门关

    昨天早上爬广武长城,这里游客稀少,我自己估计一天不超过20人,不要门票.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修的好好的路不给车上,山上好好的停车场也闲置不用,只能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浪费体力和时间. 好在长城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