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药解之细辛篇(64)

3.6.1-药解之细辛篇

我们先讲讲细辛的药性,再来讲讲五味子的药性,然后再来参考一些《伤寒论》里面的条文,看我们能不能真的掌握到这几味药的正确的使用法,因为我觉得我在读书做功课的时候就不觉得这件事情很容易,我觉得还蛮辛苦的。那我们这个最基本的姜辛味结构要讲的话,我们当然是先来讲讲本草,讲讲细辛。那我们讲义上面《神农本草经》讲细辛的药性是怎么写的?

《神农本草经》: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

《神农本草经》是写:一名小辛。“细”的意思其实就是“小”的意思,一个药的味道如果是辛的——我曾经在中医基础课的时候有跟同学讲说,我个人觉得中医的辛味药都会带有一种秋天的调子,秋天的调子就是所谓的容平之气。那容平之气是什么呢?就是秋天到了,好像很多东西都各自回到他各原来的地方去休息了。所以原来会在山里面,原来是什么,野猪跟狗熊会打架的,现在各自回家休息了,就不打架了。就是辛味药呢往往会带有一种,把什么跟什么分开的药性存在,像我们教到麻黄的时候,会觉得,哎!麻黄好像会把寒气跟我们的身体分开,或者是教到半夏的时候,它会把水跟我们身体分开。当然我这个话不是很绝对的一个论述,只是一个辛味药它隐隐约约会有这个调子,就像酸味药会把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纠缠在一起,那辛味药就会把这个纠缠在一起的东西给它掰开来。

那细辛呢,名字就有一个“辛”,而它的名字上面又加一个“细”或者是“小”,所以它的确在药性上它就是发挥了这个辛味药的本色,把什么跟什么分开,但是它作用的范围却不会很大块,它作用的的范围是很小块的,这就是细辛的一个特色。那细辛它主要在做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把它的药性讲一下,就是细辛我今天有准备样本给同学试吃,然后旁边还有准备一袋麻黄,同学可以吃了细辛再吃麻黄,那就感觉一下这两种药吃起来的味道感觉是如何的不同。麻黄就是淡淡的,好像觉得吃下去好像不知道哪里有一种热烘烘的感觉,那细辛你会觉得它有一种微微的辣味,会在你的舌头的里面,某一个地方起作用,那你会感觉到这个药是怎么钻的,就是麻黄进去在身体怎么扩散,细辛嚼进去味道是怎么样在你身体里面走。那待会下课的时候,同学就一人抓一小撮细辛嚼一嚼,就是特别少,一两根,两三根,不会吃死人的,还蛮安全的。那麻黄的话同学也可以抓一根,吃完细辛再吃麻黄,或者吃完麻黄再吃细辛,做一个比较。

那细辛它在仲景用药的框架里面我们会看到它有一个特色,在仲景方里面我们看到的特色就是啊,当有风寒之邪,尤其是以寒邪为主,这个寒气跟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的水分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张仲景会用细辛把这个混到你身体的水分里面的寒气把它消掉,或者说把它拽出去。所以细辛它的特别有效的地方,就是把水里面的寒气拔掉,那这么一个效果在伤寒还有另外一个方剂,是少阴篇的主方叫做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一出手就用的药,所以到后代的人会觉得细辛是一个肾经的药。这也不能说错,因为细辛把水里面的寒气拽出去,那最属于跟水有关的经络就是肾经跟太阳膀胱经,所以它对于肾的作用当然会比较大一些。可是你要说细辛真的要讲归经啊,其实细辛非常不适合讲归经,因为它的作用点,就是身体里面有液体的部分,不见得是要归到哪一条经的,就是它不是有绝对的归经,但是一般来讲我们都会说细辛是比较入少阴经,那就两种说法都没有错。

那细辛所治疗的身体的水跟寒气混杂的状况呢,在小青龙汤我们可以解读出我们肺里面有太多的水气,然后这水气跟寒邪气混杂了以后,细辛可以把这个水邪跟寒邪掰开来,那一旦掰开来之后呢,这个寒邪自有麻黄桂枝去对付它,水邪自有干姜半夏去对付它,就是变得很好处理。是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药不太能够对付它,但细辛一旦把它拆开来之后就很好解决了。所以有些人小青龙汤证,吃了现在的版本的小青龙汤,他发汗了,结果也好了,就是这个发汗了也好了你就可以说,细辛它把这个寒跟水分开以后,寒气大概是从麻黄这边把它逼走的,然后水气的话,半夏干姜还是有用,所以也有一些人他的小青龙汤证是用发汗发好的。不过那种发汗发好的小青龙汤证往往是以发烧为主症,咳嗽为兼症的那种。

那在肺部它做了这样的事情,那在身体其他部分呢?你说它连那个寒气如果是附在人体的经上面,细辛也会有作用,因为经也是水分对不对?那血液呢,也会有作用啊!像这个我们的仲景方治疗少阴、厥阴的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就有细辛。细辛是说看到你的血脉里面的血太寒了,所以阳气都不能跟血交合,所以要把血脉里的寒气摘掉,就是它对于血管里的血是有作用的。那至于说,鼻涕、眼泪、口水,它能不能有作用?也有的啊。至于细辛在古方的世界里面——几乎是五官九窍之病是大量的用的。在宋朝的时候细辛其实是很滥用到很惊人的地步。

细辛对于这种小的地方,我要说细辛的作用点是小的地方,就是当你有水跟寒混合的时候,这样一个比较小范围的阴实证,细辛是很有办法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本草备要》里面,有时候有取一个古代的通用方,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鼻子里有长息肉的话,你可以拿细辛的粉末吸进去,然后可以去掉这个鼻子的息肉,那鼻子会有息肉你就可以想象,那是因为它可能有寒气在那个地方,所以那块肉就开始被身体排斥,然后就变成一个阴实的肉块。那我就有一个朋友看到《本草备要》这样子写,他就买一罐科学中药的细辛,然后就这样子用一个鼻孔按住,一个鼻孔吸这样子,那吸了几天以后,他那块鼻息肉就萎缩掉了,然后就化成一些血水这样流掉了。所以说细辛就是你的寒气跟你身体的水分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身体不知道怎么代谢它,可是一旦拆开来之后身体就知道怎么对待它了,所以就是这种小地方的寒跟水的纠结的话是蛮有意义的。

可是如果是大块的呢?比如说是眼睛、鼻子、嘴巴,甚至是牙痛什么这种东西,细辛有办法,身体里面,如果是小青龙汤的这个一个肺里面有冷水细辛还算有办法,然后古时候的方呢,细辛真的是五官科也用,长头发也用,然后全身这里痛那里痛也用,然后什么长疮,疮科要把那个疮推出来也用,然后伤风长风疹块,然后女人月经痛都有用,美容敷脸也用,然后中风瘫痪也用。但是呢在仲景方里面,如果是太大块的寒气的话就不是用细辛了,比如说,风湿啊整条腿在酸痛啊,那这种就不是用细辛。就是等于是点状的,条状的,面状的,细辛都还可以用,但是如果你是一整块肉的那种湿寒之气或者风寒之气,细辛大概就不太能用了,所以这一点是同学先知道一下它的作用范围,没有那么大。但是,话又说回来,就是因为作用范围没有那么大,所以它的力道比较专,所以有一些时候靠细辛打通一些东西是很有用的,比如说细辛《神农本草经》的条文它写说,“治咳逆”。那我们因为有知道在古方的世界有这个所谓的干姜细辛五味子结构,所以你会知道说:哦!就是这样大概治咳嗽,就这样在治,已经有很好的范本。

头痛之六经辩证

那至于说“头痛脑动”啊,那我们说人的头脑里的脑髓比较属于肾嘛,所以到了时方的世界就会说细辛是一个肾经的头痛的引经药啊!那肾的头痛是怎么样呢?就是痛在头里面,也可以称之为真头痛,就是他的这个脑在痛,那往往这个肾的头痛也有可能是痛在牙齿,就是脑痛跟牙痛都是被算在肾经头痛里面。那讲到肾经头痛我们就会想到说,那其他经的头痛会是怎么样呢?比如说太阳经的头痛,太阳经的头痛它比较是从后脑勺连上来的,就是有可能到头顶或者旁边,那桂枝汤有时候是就是头旁边痛,那它基本上它有那个后脑勺连上来的那种调子,那后脑勺的头痛在时方的世界用的是什么药来治疗它呢?经方的世界同学都知道嘛,桂枝汤啊、葛根汤啊这些能够疏通太阳经的都好,因为是太阳头痛。那时方的世界就用一种药叫做藁本。藁本是一种长在山上的草,那我们中国人发现这个草啊,你把给它种在山坡上,它就会喜欢往更高一点的山坡长上去,不会往下面长,所以从它的蔓延方向中国人会说,哎呀!这种草啊,就是“性喜爬高”!那性喜爬高在人体最高就是太阳经过头顶,那你爬吧,就是这样子用藁本来治疗后脑勺过来头顶的太阳头痛。

阳明头痛我们讲白虎汤的时候同学有没有印象啊,白虎汤有没有说阳明头痛痛在哪里啊?大概痛在额头这边,那如果是时方的世界的话,阳明头痛的引经药是什么啊?是白芷!白芷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敷脸药的第一名,美白药,过脸部最多的就是足阳明胃经,所以白芷就是敷脸药的冠军。那敷脸药的亚军是什么呢?就是藁本,所以藁本是通太阳经,那你知道太阳经是帮你洒水的,所以它那个水气下来的时候脸部的消炎的效果就会很好。所以如果有人他的那个青春痘很多,年轻人青春痘很多,你就把藁本跟黑豆打成粉,然后在洗澡的时候把那个粉调一调水然后抹在脸上,然后等到你洗完澡就把它冲掉,就这样子,就是洗澡的时候要敷药,小孩子的青春痘就会少掉非常多,黑豆可以把这些多余的火邪吸掉,藁本可以让太阳经多撒一点水下来,然后脸上那个发炎就消掉了。那这是很简单一个方,效果也还蛮不错的,只要每天洗澡都敷,有点臭臭的就是了。那至于说少阳经的头痛,那如果是张仲景的经方那当然少阳经是小柴胡汤了,少阳经的头痛比较痛在头角,因为少阳经大家都知道在耳朵边边这个地方,那这个头角痛的话就是柴胡剂有效。

那少阳底下是什么?是厥阴肝经,那肝经的头痛时方是用川芎当作肝经的引经药,这个是没有错了;但厥阴头痛痛在哪里呢?厥阴头痛是痛在顶心,就是正头顶痛,可是厥阴头痛你说川芎能够医我也相信,可是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用经方的乌梅丸来医厥阴的头痛。因为厥阴病它本身在六经辩证的系统里面,我们会看得到厥阴病的特征是一个人的阴跟阳是脱开来的,所以阴就这样掉下去,阳就这样浮上来,所以他所有的阳气都在百会穴这里集中,百会穴这里就会烧到痛这样子。那这个的话,如果能用乌梅丸把他的阴跟阳重新融合的话,效果可能会比川芎好吧,所以我比较爱用乌梅丸,我比较不太喜欢用川芎。

至于说,六经里面还有一个太阴的头痛,那足太阴脾经的头痛它的感觉呢,会觉得整个头好像被压了一个罩子一样闷痛闷痛的,那这种闷痛闷痛你当然要照张仲景太阴病的医法,什么理中汤、四逆汤,我不能说不对,因为这个当然是要把脾胃的机能恢复为优先。但是这种闷痛闷痛的这个调子它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我们中焦脾这个区块本来就有一种功能,是要升清降浊的,可是如果这个中焦失去了升清降浊的功能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浊气下不来清气上不去,就会有那种闷住头的那种痛。古时候对这种头痛也曾经有另外一个说法,称之为雷头风,就是头好像被什么东西罩住一样的闷痛闷痛的。那个时候古时候的人是用的清震汤法,

按:方 名:清震汤(泻火之剂)

组 成:苍术、升麻、荷叶。

主 治: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升麻:性阳、味甘、气升,能解百毒。

2.苍术:辛烈,燥湿强脾,能辟瘴疠

3.荷叶:色青气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阳上行。

4.用甘温辛散药以升发之,使其邪从上越,且固胃气,使邪不传里。

清震汤啊那就是主要是用荷叶这一味药,因为你知道荷叶是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你的太阴脾土里面的清气这个荷叶可以把它撑上来,然后让你的头云开雾散、得见天日。所以像这样的方法,能够做到荷叶的效果的,就还有升麻跟黄芪的补中益气汤啊什么的,都有类似的做法。所以我太阴头痛除了照太阴病治疗之外,有的时候会补中益气汤加一点荷叶之类的,用这样的方法来医。所以这个头痛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啊,但是细辛是比较我们说作用在少阴区块的头痛,也就是脑痛跟牙痛。

另外像“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其实这些细辛都是很有办法的啊,就是你身体里面这里那里骨头缝、后腰啊什么的,哪里有津液、水分有寒邪进来,细辛都可以把它挑掉,所以细辛有这个功能,这些都是OK的。至于说死肌,像我们身体不要的一块肉,当然细辛,像敷脸的药除了白芷、藁本,细辛也是排到很前面的,古时候细辛也是敷脸药常用的药,也可以是让脸的邪气被摘掉,然后脸色变得比较好看。所以你说,让这个皮肤恢复光泽,这种程度的死肌细辛很行,或者你说鼻子里面有息肉什么的,细辛也很行。那可是呢,你听到息肉你就可能想说,那我子宫里面长息肉,肛门那边长息肉细辛好不好用,那好像不太行哦,子宫跟肛门的息肉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子是乌梅加白僵蚕,就是用乌梅来去死肌,因为《神农本草经》里面乌梅、梅子也是去死肌的药,就是乌梅加驱风药的效果是比细辛要好的。

按:乌梅炭、炙僵蚕各60g, 共研细末, 调入250ml 蜂蜜中, 每次15ml, 日服2次.治愈1例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直肠腺瘤型息肉患者, 随访2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3;(5): 209〗

至于说是明目,利九窍,细辛因为作用的范围比较小,所以五官受到的风邪,细辛是很有用。就像大陆的火神派,现在第四代小火神——卢崇汉的《扶阳讲记》,他就讲说,如果你忽然受到猛烈的风寒,忽然瞎掉了,忽然聋掉了,那都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样可以马上把这个阳气通回来,然后让这个五官的功能恢复,大概是这样子用细辛的。当然也不是说什么眼睛的病都要用细辛啦,就是说如果你是眼泪多了、眼睛看东西觉得昏暗发黑了,那这个范围里面的古方用细辛的就很多,可是如果你是眼睛长一层翳膜那种反而就不是用细辛了,就是用的调子还是不一样。因为我不得不一直重复,就是古方用细辛的方子如果仲景方之外是太多太多了,多到你没有办法统计,就是不太确定是,到底是用好玩还是真的有用,所以我们还是暂时就乖乖的待在《伤寒论》的框架里面面来看待它。

这个“利九窍”啊,身体里面这些九窍的病的确是用细辛是真的很多。曾经有一个医者,他在统计中国古时候比如《千金方》里用细辛的药物,他说细辛治疗九窍病,什么眼睛鼻子耳朵牙科都有,他觉得好像比较没有看到细辛在治疗前阴的用药。当然你不能说绝对没有,比如说得了少阴病会一整天都没有尿意,那个时候的确是用细辛打通了少阴经就重新这个人恢复排尿跟气化的机能了,就是这么一种的“小便难”细辛是有办法的。但是另有医家提出,就说前阴不太用细辛,他其实是在讲他的一个推论,他认为细辛作用的水都是比较少,比较小范围的水,那膀胱那里面已经是一大泡的水了,那就已经不再是细辛的作用范围了,他在讲这个事情。那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有一点意义的,所以我们就暂时了解细辛大概是这样子在用它的。

那么,细辛把这个邪气拽出来,但是细辛它的药性没有那么的精致,也就是细辛它多多少少也会把人的好的津液或者是好的元气拔掉一点。所以在张仲景的药法里面,用细辛来治咳嗽大概就一定会用到五味子,就是用五味子往里面把这些东西、把元气再拉住,把津液再拉住,就是不要被细辛拽出去,就是五味子跟细辛有一点互相拔河的意思。就像是张仲景用麻黄往往会用杏仁来镇住麻黄的副作用,那用细辛来治咳嗽的话就用五味子来镇住细辛的副作用,那还有一些副作用可能是用龙骨牡蛎之类的东西来镇,我们待会讲五味子的时候再来分析这一点。

所以细辛久服的话人还是会虚的吧,所以这个“久服轻身长年”这件事情,就是《神农本草经》的这个上品之药,大概都有这么一个评语,但是我想长期调补的话我还是吃比较温和一点的比较好啊,细辛的话我们在用的时候不见得有那么好用。

细辛不过钱!?

可是就是因为《神农本草经》把细辛说的那么好,所以在过去的唐朝和宋朝啊,中国人很爱用细辛,就是几乎用到像是家常药一样,那这样子的情况下就出现一个事情。细辛这位药在我们台湾我觉得还好,我在台湾开仲景方还不太会被药店退单,就是我细辛要开几钱就开几钱,药店不会找我的麻烦,可是听说在现在的中国大陆这边,如果你开药细辛开超过3公克,那药局就会说,这个药单是哪个想要征服世界的疯狂科学家开的,就是觉得不可能这么多。因为中国大陆的药典,他们中药规定的剂量,曾经有几个版本的方剂学还是本草,他们规定细辛用的剂量是,比如说《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的教材规定细辛的用量是2.5-10克,到了第四版就规定为5克,到了第五版就规定为只能用3公克,乃至于到了公元2000年中国国家药典规定细辛用量只能够用1-3克,这是中国大陆的状况。而如果是台湾的状况,因为台湾的医者们很多是走检特考这条路上来的,那检考、特考就要读《本草备要》,那《本草备要》就有写说细辛用药不能超过一钱,用超过一钱人就会闷死,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就让人觉得细辛变成一个绝不可以超过一钱的用药,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那我们就要把这个说法找到它的源头跟同学讲一下。

宋朝时候的源头,就是宋朝末年唐慎微他在重修《证类本草》,他引用了南宋有一个陈承讲的一句话,他就说细辛不是华阴的细辛不能当细辛用,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细辛这种植物是有很多长得不一样的品种的,就像宋朝的《证类本草》里说细辛有好几种长得不一样的东西都可以叫做细辛,那可以用的细辛是一种叶子圆圆的象这样子的细辛,所以我们中国人会觉得比较好用、有效的细辛是华阴的细辛,所以就是一定要用这个区域的,不要买那些长的奇奇怪怪的。他说“若杜衡之类”,像杜衡就是另外一种药,有点类似,那中国人称之为土细辛,这些就是说,他就说杜衡就要当杜蘅用,不要当细辛用。

然后他又补充说,细辛如果单是用药粉的话,就是单味药磨成粉不可以用超过半钱匕,古时候一钱匕就是用一个铜钱能够抄起来的药的量,大概的估算可能有5、6公克那么多吧,所以半钱匕差不多3公克左右。他又说最近我们宋朝有报告说关中有人用细辛粉末来毒人,然后关中平凉的监狱曾经有伟大的办案人员侦破这种案件,所以说请大家要小心啊!危机就在你身边。小心你太太就请你吃,哪个礼拜没有菜就一起吃细辛,那就太可怕了!那这个就是这样子提醒那些家庭主妇要小心,不要谋杀亲夫之类的!那结果呢,这样的一段论述到了《本草纲目》李时珍抄书就开始抄的有点不一样了——其实我看这个也会觉得很稀奇,因为我一向觉得李时珍是很会抄书的人,就是一般来讲李时珍抄书很少抄错的——那结果呢,他就说,单用末不可过一钱。这个不可过一钱好像就跟他原来说的半钱匕那个杜量单位有点不一样了,但是还好啊,他至少他还是说“单用末”,然后这个八卦越传就越变离原来的形,越超出了本来的形状啊——像这个关中的平凉狱呢,李时珍就说是开平狱中了,开平在哪里?开平不是跑到广州去了吗!就是时空场所都已经转换了。

等到呢《本草备要》,汪昂不知道找谁去编的啊,因为汪昂是一个出版商,他就抄成味厚性烈,不可过用,就直接“不可过一钱”了,好了,那完蛋了,之后用汪昂的《本草备要》当教材的中国学习者就开始牢牢地记住“细辛不可过钱”,那你开《伤寒论》里面的方你细辛不过现在一钱的话,你根本什么细辛的药性都不要有的了,就是不能够的,就是它该有的药效都没有了。所以后面我就引述了最近的大陆医家在临床上说的,像朱良春就说,这种这里痛那里痛细细碎碎的病你用10克、用3到6克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是比较大的病的话那要10到20克;郝万山先生在他讲课的录影带里面就这样子说,他就说如果小青龙汤你只用3克的细辛那没有效的嘛,所以小青龙汤你至少就10克、15克这样开始,他后面讲说,如果是有人心脏虚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强心的话,那根本就是10克、30克就在用的,就是这样子才对。

那细辛为什么用粉用一钱就有危险,然后用煎剂就可以用到那么多呢?现在一些研究是说,细辛里面如果要说有毒成分的话,它有一个成分叫做黄樟醚,其实你在家煮有细辛的汤剂的时候真的会闻得到,就是有一点像是煮细辛的时候家里面会闻到一种像是我们小时侯必安助杀虫剂的味道,就是那样子的感觉,像是樟脑丸放在外面那种味道,就是每次煮细辛我就觉得家里面有打DDT的感觉这样子。这个黄樟醚有人说它是一种致癌物,但是我对于致癌物质的感觉其实都不会很强烈,因为致癌物质是那个化学物和一个细胞去得到的结果,可是人吃进去到底会怎么样其实没有人知道,所以这个比较不是致癌的问题。那像细辛里面有一些成分,就是说你单用粉末,它里面那些成分都没有挥发掉,那你吞进去的话它会影响你的心跳跟呼吸中枢的,就是吃了细辛以后就真的这样子好像不会呼吸这样闷到是会有的,所以这个中毒的问题是存在的。

可是大陆那边有研究,说黄樟醚这个成分,如果你是把细辛放到煎剂里面去煎煮的话,它的风险并没有那么高,也就是细辛里面的黄樟醚的成分你如果煎了半个钟头的话,那个药里面所含的黄樟醚呢,就已经蒸发到只剩原来的五十分之一了。也就是我们煮汤剂通常要煮半个钟头嘛,也就是半个钟头以后呢,它的黄樟醚会到达原来的五十分之一,就是如果我们一钱细辛的粉末会有危险的话,煮汤的话你至少可以放50钱,就是50钱才会到达危险剂量,那现代50钱的话是现代剂量的五两,折换成《伤寒论》时代的话,这样子就已经有十几两,《伤寒论》里也没有用那么多,所以《伤寒论》它基本上开的细辛的剂量,我们现在都可以说是相当的安全,所以就不必为这个事情如此的紧张兮兮了。

所以这个细辛不可过钱的事情我们就赶快把它放过去,不要因为现在有一个《本草备要》抄错了书,我们就把细辛当作毒药一样,因为细辛要有效不能这么少量。另外细辛这个黄樟醚的毒素,其实是细辛根的含量比较多,细辛其实是有叶子的,在台湾的中药是做得比较细致一点,我们在药房买细辛就是细辛根,可是大陆药房有时候是连叶子一起晒干的,叶子里面的黄樟醚含量就更少了,所以连叶子一起煮的话细辛的药性就变得更稀薄了。大陆那边的医生有人说,这个细辛有一种大叶子的细辛不要用啊,说是比较没有效,我们台湾是还好啦,我们这边买到的细辛就基本上是蛮可以用的,就蛮好的细辛啦,所以这一点是第一个关于细辛我们要补充说明的地方。

细辛与牙痛治疗

那第二个关于细辛要补充说明的地方,就是中国人用细辛在治疗牙科的疾病,这个还蛮好玩的。在我们中国很多古方里面,在宋朝的本草书就说,如果你牙痛的话,你就用细辛来煎浓汤漱口,然后牙痛就会很快的好。细辛我们都会知道是一种驱寒驱风的药,那牙痛不是牙根发炎吗?牙根发炎为什么要用驱寒驱风的药来治疗它呢?那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当作关于中国的一个医学小专题来讨论,当然我觉得我们趁着教细辛我们就岔题,把这个牙痛的方教完算了,因为找遍《伤寒论》我也找不到其他地方可以岔题教牙科的方了。

我们来看关于牙痛这个主题,首先我们要对于牙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黄帝内经》对于牙痛的认识。中国人在对待牙痛的时候,常常会说上牙的牙痛是属于胃,下牙的牙痛是属于大肠,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说法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灵枢经》。

它就说,手阳明大肠经有一个分支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的,足阳明胃经有从鼻子外面跑到上牙里面。所以中国人在《黄帝内经》的思考框架裡面,就会觉得说:如果是上牙有问题的话,大概是胃经经过,下牙有问题是因为大肠经经过。这是《黄帝内经》的框架,但是张仲景的医学并不完全是在《黄帝内经》的框架裡面,所以,用细辛这个东西比较是经方派的思考,不是《黄帝内经》的思考。

《灵枢经》有一个篇章讲说,如果是牙齿痛“不恶清饮”,就是如果你牙痛的时候啊,你是蛮喜欢喝冷饮料的话、不怕冰水,那就代表这个人的牙痛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可能是胃很热,就需要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子清胃热。如果你的牙痛是不喜欢喝到冷饮料的牙痛,那代表你的牙痛是发自于大肠经。那当然有一些历代的注家就帮它解释啊,说是大肠经的病,比较不会这样子口渴、想要喝冷的,但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像什么白虎汤证,那就是人会有身体燥热、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觉。甚至这个东西就有人把前面这两条A+B,甚至有人会说,好像是上牙痛的比较喜欢喝冷水,下牙痛就会比较不爱喝冷水,就是A+B的论点可能也会存在。

那当然其实牙齿到底是属于骨头、属于肾,这是基本中的基本嘛。所以牙齿的病,你要算成是肾也对,只是在《黄帝内经》的范围里面呢,讲到蛀牙会比较讲到手、足阳明经,讲到肾的话,比较是什么牙齿枯槁那种,直接关系到牙齿的荣衰的那个比较讲到肾,蛀牙比较不常讲到肾。

《黄帝内经》对于牙齿痛的治法,当然也就是以这个针灸为主啦。那针灸啊他就说,手阳明啊,臂阳明就是手阳明,它说“有入頄徧齿者,名曰大迎”,这是说手阳明有从颧骨底下钻进来,弥漫在牙齿这一条有一个穴道叫做大迎,如果下牙痛的话,就要从手臂来扎针。那对不起啊,这个地方你拿到现在的针灸学来看的话,已经不太知道它在讲什么东西了。因为我们现在针灸的穴道,大迎穴是在足阳明胃经上的穴道,不是在手阳明大肠经上的。所以《灵枢经》那个时代的大迎到底在哪里,我们也不是那么清楚。因为经络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它到底是怎么绕,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讲法,所以到底要扎哪里呢?就是这个大迎有没有效啊?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效的啊,但是反正我这个课已经摆明了我不在针灸上下功夫了,因为大迎穴在这个地方你要我怎么扎?对不起啊,我知道它在那里我也不太敢下针啊、就觉得心里头好像不太踏实啊。因为太不会了,所以就……

那至于说「取之臂」,大肠经要在手上找一个穴道对于牙痛最有效的当然有好几个,但是一般来讲中国人的「取之臂」就是直接取对面的合谷穴,对面的合谷最好用,合谷如果扎得够好,得气得的够,我们说四总穴嘛,「面口合谷收」,就是牙痛的话,顺利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合谷这样的补泻一番就很不痛很多、甚至完全好的,都听说过,所以手阳明的话大概就取合谷跟什么。那另外它说足太阳,又讲到足太阳膀胱经去了,「足太阳,有入頄徧齿者,名曰角孙」,我们现在的针灸穴道来讲的话,角孙是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穴,那当然现在的针灸书会说角孙是手太阳跟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三个经脉的交叉口,临床上的话角孙是治疗腮腺炎、放血治疗比较有效。角孙就是你把耳朵向前面折起来,折起来之后这个耳尖这个地方对到的那个穴,然后斜着向上刺这样子,放血的话治腮腺炎比较常用的用法。

这些东西都是我稍微看一下书,然后就这样子跟同学讲,我自己没有什么真实的感觉。所以我就觉得针灸啊同学要学好的话,就必须另拜明师。我看到大陆有篇文章是讲台湾针灸四大派,我觉得他讲的这些人都很厉害,因为有一些我听说过也知道的,我相信我对针灸这个领域是这样子,我是懒得学也没兴趣,但是我想多多少少就是一个,好像是一个种水果的人比较能够体会种花的人在干什么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要学针灸的话,我最建议先学的就是所谓的正统派的,就是照《黄帝内经》、照《针灸甲乙经》这样一路下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