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战役胜利,彭总果断下令停止追击,作战时其他人员为之一怔
列宁有句名言:“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
1950年11月4 日,彭德怀在第一次战役接近结束时,提出了对战局的发展及志愿军下一步作战方针的见解。他说:“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对稳定朝鲜北部人心,我志愿军初步站稳脚跟,是有意义的。但消灭敌人不多,现在,敌人的气焰还没有完全打掉,头脑还没有冷静下来,敌人很可能重新组织进攻。我们要将计就计,引诱敌骄兵冒进,待其深入我预设战场后歼灭之。”
的确,第一次战役后,麦克阿瑟傲气不减,求胜心切,盲目自信。他哪里知道,彭德怀正在殚精竭虑,周密为侵略军安排天罗地网。
夜,彭德怀的卧室。

彭德怀躺在床上两手垫在头下,眼睛直看着屋顶,一动不动,他在思考,发自心声说:“这个麦克阿瑟,想用狂轰乱炸摧毁我们的运输线! 地面上又按兵不动,这是什么意思?”
稍后,彭德怀忽然坐了起来,走向桌旁,在蜡烛光下,彭德怀在看地图。一会儿又踱步沉思,随后走进洞中的作战室。
山洞内邓副司令、洪副司令、杨秘书、李参谋等人,各自在忙碌着。彭德怀果断下令“各部队停止追击!”作战室内的其他人员都静了下来,为之一怔。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就停下来?不乘胜追击,下一步怎么打法。人们都关切地注视着彭德怀。彭德怀在沉思: 敌人没有料到我军会出兵朝鲜,也没料到会大规模参战。这是一种对我极为有利的因素。他常同其他人说,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比赛,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部力量的决斗。不仅斗力,更主要的是斗智。对,要利用目前形势,利用敌人发动最后攻势的冒险企图,诱惑敌人,以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这时,杨秘书又递给彭德怀一份电报,彭德怀看完后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党中央和毛主席表扬我们第一仗打得主动;各民主党派同时发表宣言拥护志愿军抗美援朝。”
彭德怀放下电报说:“现在我们要学会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本领,军事战线,我们是内行,政治与外交战线我们也得是内行,要学,要赶紧地学。”
李参谋调皮地说:“政治上有党中央毛主席掌舵,外交上有外交部,咱们打仗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学那么多东西。”
彭德怀说:“小鬼,我们革命队伍中,可以有不懂军事的政治家,但是不能有不懂政治的军事家呀!”李参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邓副司令说:“据各部队侦察报告看,敌人退守清川江南岸以后不断地在调整部署,又有几支新的部队到达,估计敌人很快就会组织反扑。”

彭德怀说:“会的。麦克阿瑟的傲气还没有被打掉。他认为我们过江部队人数不多,只不过是一支'象征性的部队'。所以他一定要再次进攻的。”
邓副司令说:“我们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然后来个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彭德怀说:“对。麦克阿瑟错误地过低地估计我军出国的兵力,他求胜心切,会卷土重来,所以我考虑我们第一步是诱敌深入;第二步是用两个军实施穿插,把落入我军陷阱之敌与企图解救被围之敌隔开,各个歼灭,用两个军隐蔽地摆在左翼,准备随时向敌人后方猛插迂回;而正面可以稍加抵抗,适时地放弃阵地诱敌进入预定战场,再合围歼灭。”
邓副司令说:“将敌诱进层层包围圈内,务必不要使敌人漏网,要打歼灭战!”
彭德怀说:“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叫关门打狗。放他们进来,先把飞虎山送给他们,给他们点甜头尝尝。然后,我们在安心洞一线布下罗网,让他们到安心洞养养神,再收拾它。老洪,现在敌人对我们的后方供应线很感兴趣,你那里准备得怎么样了?”

洪副司令说:“这我已经注意到了,现在多少也有一些经验,各分部都制造了一些打破敌人封锁的好办法。”
邓副司令说:“我们这一次的目标是打击美第 8集团军的主力,是一块硬骨头,能不能啃得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后勤的了。”
洪副司令说:“目前战线不算太长,保证供应,没有什么问题。”彭德怀说:“老洪说得对,目前我们的战线不算太长,能保证供应。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有利条件。我们同敌人比较,在后勤上说,我们是陆地相连,国土接壤,跨出国门一步,就进入战场了。而敌人则是远涉重洋,隔着太平洋,运兵比我们困难得多啊。麦克阿瑟是根据美国的经验推断的,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过来太多的军队,他想不到我国与朝鲜陆地相连。我们从陆地上走。几条路线,一声令下,几个军。齐头并进,20 多万人很快就到朝鲜北部山区来了。他们运一个师到日本,再专程到朝鲜,要远涉重洋,费大劲儿呀!所以,他认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开到朝鲜境内十几个师。就是说,我们隐蔽了自己的企图,现在敌人仍没有察觉。后勤供应暂时靠轻装携带的东西。把敌人再诱进我们的圈子里打,更为有利。”

邓华说:“毛主席在入朝前命令我军部队走小路,夜行军,只做不说,不宣传我军已大规模入朝,这实在是高明。”
韩先楚这时也高兴地插上一句话说:“这叫战略伪装或者是战略掩护。我国古代军事家说,凡战,权也;斗,勇也;阵,巧也。这次乘敌人还要做最后进攻,就顺其而制,给敌人摆上迷魂阵,诱敌深入,让他的最后攻势来个最后完蛋。”
洪学智也激动起来,提出主意说:“让第 112 师,还有西线的一些先遣支队,作出溃退的假样子,丢些衣物、破武器,迷惑敌人,让敌人以为我们撤退了,他们的傲气就会大增。”
“说得对,”彭德怀说:“我们要作样子,发请帖,'请君入瓮'。通知第 112 师,让他们这样做。我军是习惯于在运动中歼敌,布置口袋,拦头、截尾、折腰。这是我们的长处。”
彭德怀继续说:“敌人到清川江南稍稍休整,马上又进攻了。东线的美陆战1师、美第7师、伪首都师也在继续进攻。邓华你是怎么考虑的,在哪里搞预设战场,把敌人放进来,放到哪里来打?”

邓华稍稍沉吟一下,说:“我同洪学智商量了,清川江北部山区是一个好战场。而且朝鲜这地方,愈往南愈狭窄、愈往北就愈宽。敌人东西两线,越往北犯,它们之间的缺口就愈大。我们前次战役利用了这一点,下次战役仍然可以利用这一点。美伪军的西线集团与东线部队之间有 80 ~ 90 公里的缺口。东线我们仍然阻击。在西线,我军可以分割包围、聚而歼之,因此,我军可以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相机歼灭敌人。”
洪学智说:“东西线布置口袋,打击敌人。关键是不能让敌人看出我们在为他们设置口袋,不能打草惊蛇。所以要教育部队,仍以进攻姿态做好部署,不让敌人看出破绽。”
“我也同意这个意见。”韩先楚回答说,“各部队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规定什么时间到什么位置,要不顾一切到位,让后退就后退,让前进就前进,不能破坏整个战役计划。”
彭德怀看到大家意见一致,最后总结说:“好,大家同意诱敌深入的方针,我给毛主席写报告请示。”

与此同时,毛主席、党中央也在研究着朝鲜的战局,认为第一次战役歼敌1.5万人,虽然歼敌不算多,但初战获胜,振奋人心,振奋军心。毛主席还在11 月 4 日这天,向彭、邓电报指示,大意是;敌人在收集各部略加整理后有向我军举行反攻之可能,我军各部注意在敌反攻时各个歼灭敌人,尤其注意德川方向。毛主席考虑,第二次战役最理想的战场,当然仍是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铁路线以…地区。如果战场南移到蜂腰部则对我不利。为什么在铁路线以北? 主要是铁路线以北地区是崇山峻岭,有利于我军夜战、近战和实施战役迁回,切断敌人后路,可以趋利避害,对付美军的现代化装备。美军现代化装备在山区对道路和后方补给依赖性极大,因而对其侧后要采取穿插分割、迁回包围战术。
这时,毛主席收到了前线战场总指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请示。毛主席随即向彭、邓发电,赞扬他们并提醒说,下一步作战,德川方面甚为重要。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毛主席还告诉彭德怀,已命令宋时轮同志率9 兵团立即进入朝鲜,全力在江界、长津一带作战,以求转变东线战局。毛主席风趣地说,我们对第 9 兵团不遥控,完全交你处直接指挥。

彭德怀及在大洞的邓、洪等前线指挥员看到毛主席的电报,都很高兴。毛主席理解前线部队的困难,熟知战场敌我态势,称赞他们的想法和部署,让他们巩固第一次战役的胜利,部队立即休整,以逸待劳,准备再战。彭、邓、洪及其他志愿军首长,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作了兵力部署:令西线各军以第50、第66、第 39、第 40、第 38、第42 军的编组次序,第一线排在西起新义州、龟城、泰川、云山到熙川以南的新兴洞、苏尼洞地区。全军各派一个师到宣川、南市、博川、宁边、院里、球场地区,采取运动防御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如遇小股敌人进攻则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向敌侧后转移,把敌人引入口袋,以便配合主力消灭敌人。各军在后撤时,要有意识地丢弃一些东西。给敌人造成错觉,以为我军是败北而逃。这叫故意示弱,引敌上钩。东线第 42 军主力西移至宁远地区,加强西线的歼敌力量,并以该师位于德川向阳德方向游击活动。东线完全交给第9 兵团。志愿军几位首长又将兵力部署具体情况上报中央军委。毛主席回电,你们部署很好。
此时,阵阵寒气袭人,室外传来美机在远处轰炸的隆隆声。彭德怀看了毛主席的回电,心中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毛主席信任前线指挥员,战略指导又那么和前线指挥员思路一致,他自己应该如何担起这副千斤重担,把第二次战役打好。彭德怀在思索着,思索着……这时,志愿军司令部的副司令们满怀信心,个个摩拳擦掌,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热烈地议论着,走出作战室,调兵遣将去了。

拿破仑曾说过一句话:“在一个会战中有时只要一个最小的行动,即足以具有决定性,而获得胜利。一滴水即足以使水瓶中的水溢了出来。”
彭德怀站在地图前沉思。地图上整个朝鲜,我军师、团插上红旗,敌军师、团插上蓝旗。表示军的旗是方形的,师、团是三角形的,师的大一些,团的小一些,营得更小。彭德怀看着地图,考虑这次大会战,是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展开的决战,将会影响双方的前途,决定性的成败,打不赢,就可能使敌人逼近鸭绿江。所以也可以说是背水一战。有一点失误,就会全盘皆输呀。敌人能不能上钩,被诱入我们理想的战场?这是不是一厢情愿?敌人不进来,口袋再大也抓不着敌人,怎么办……
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一书中说:“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地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
战争行动就是这样。
他还说:“在战争中一切都很简单,但是连最简单的事情也是困难的。”
是啊!诱敌深入,敌人是否信以为真。我军丢一些器械装备,装出溃逃样子,故意示弱,做到让敌人相信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