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鹏:演艺琴艺双绝:一代宗师杨宝忠(五)

五、论“嗓”说琴

四十年代中期我跟杨宝忠先生学戏时,杨宝忠先生曾谈到“吊嗓”,他独有一番见解。他对我讲过“吊嗓”的“吊”字用在倒仓的人身上还可以,因为要把塌了的嗓音“吊”起来,但不能用高调门死吊,那样容易把嗓子“吊”成“左嗓”。对已经倒过仓的人来说应该用“调”字,音同字不同,含义也不同。调嗓主要是练板头尺寸、练吐字、收声归韵,行腔气口等技巧,而不是硬把嗓子往高“吊”。我问杨先生:“什么样才算有嗓子?”他幽默地笑着说:“我的说法别人不一定赞成。过去我的调门高,音也响,味儿也有,可是偏'左’,后来就塌了,才改拉胡琴。嗓子高、亮、脆,固然好,可还得讲究味儿,讲究运腔吐字、收声归韵,这才是上乘的;嗓子响又高,气也足,可不讲究字和味儿,对外行行,蒙不了内行,不能算上乘的;嗓音不高但中低音醇厚有味儿,讲究字韵,如我三弟(指杨宝森老师)耐唱,也是有嗓子的。还有南方的周信芳,他嗓音沙哑,可他以唱感情为主,结合他的身段表演,就形成了'麒派’。学他的还真不少,连说相声的侯宝林都愿意学麒派。周信芳也算是有嗓子的。什么是没有嗓子呢?一是荒腔走板不搭调的,嗓音再高再亮也不能算有嗓子,唱的标准首先是音准;二是直出直入,唱跟喊没有区别,声再高再大也没有用。”杨宝忠先生这番话对如今的青年演员们和其他爱好京剧的戏迷朋友们仍然大有教益。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把老胡琴身上积了一层很厚的松香泥,有人故意不去掉,认为去掉后会影响胡琴的音质。同时认为松香泥越多越证明这把胡琴年代越久,发音也越好,更有人故意往琴身上挂松香泥,做假松香泥来表示这把琴是多么古老。杨宝忠先生否定了这种观点,更反对这种做法。他曾经做过试验,将一把近百年的老胡琴身上的松香泥去掉,这把胡琴的声音不但没有因此而变坏,反而比以前更脆亮和圆润了。原因是琴上有松香泥会影响发音的共鸣,因此琴音总有些发闷,而欠脆亮,除去了松香泥,琴担和琴筒都解除了束缚,发音也就清脆了。他十分爱护自己的胡琴,他自己用的拉了几十年的黄花竹胡琴,每次拉完都擦得干干净净,不让一点点松香末留在身上,数十年如一日,琴身擦得锃光瓦亮的,而琴的声音也十分纯净优美。

他对一把新胡琴质量的鉴定和如何培养一把新胡琴,都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例如他说:一把新胡琴或新蒙了蛇皮的老胡琴,脾性较暴,很容易出噪音或发音生硬,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高调门和较强的弓力来拉,拉过一个阶段就可以去掉它的暴性。

他又说一把胡琴最好一个人专用,因为一个人一个劲,一个人一个拉法,固定下来一个人用,也就摸熟这把胡琴的脾性,它就习惯这种拉法和这种弓力。不然的话,就会破坏胡琴的发音习惯,永远也不会发出满意的声音来。所以胡琴一般不外借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