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四)

第四章:玉文化的分佈與發展;
第一節:玉文化的分佈;

第二節:玉文化的發展。

第一節:玉文化的分佈:
--中華玉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可分為六大板塊:

--東北玉文化板塊:以遼寧中西部和內蒙古東部為中心,包括查海-興隆漥文化和紅山文化玉雕。

--海岱玉文化板塊:包括山東及江蘇北部,是東夷族創造的玉文化,早期為大汶口文化玉雕,晚期為山東龍山文化玉雕。

--中原玉文化板塊:以河南、山西和陜西為中心,前期為仰韶文化,後期有河南龍山文化、陶寺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等玉雕。

--江淮玉文化板塊:以安徽境內長江西北面一帶為中心,早期為薛家崗文化玉雕,晚期為凌家灘文化玉雕,北陰陽營文化。

--長江下游玉文化板塊:以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為中心,包括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玉雕。

--長江中游玉文化板塊:以兩湖地區為中心,早期為大溪文化玉雕,中期為屈家嶺文化玉雕,晚期為後石家河文化玉雕。

--中華大地從東北地區;黃河上游;黃河中游;黃河下游;江淮地區;長江中游;長江下游;嶺南地區;台灣地區皆有分佈,玉文化可謂遍地開花。

--東北地區,距今約8200~7600年的興隆窪文化玉器。

黃河上游,距今約7850~74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玉器。

黃河中游,距今約8000~7000年的老官臺文化玉器。

黃河下游,距今約7500~6200年的北辛文化玉器。

江淮地區,距今約5300-5200年的凌家灘文化玉器。

長江中游,距今約6500-5300年的大溪文化玉器。

長江下游,距今約7000-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玉器。

嶺南地區,距今約4865-4480年的石峽文化玉器。

台灣地區,距今約5500-4500年的大坌坑文化玉器。

--東北地區尚有

距今約7400-6700的趙寶溝文化玉器;

距今約6500-5000的紅山文化玉器;

距今約4500-4000的小河沿文化玉器。

--還有

距今約7300-6800的新樂下層文化玉器;

距今約7200-6800的左家山一期文化玉器;

距今約7000-6000的新開流文化玉器;

距今約6300-5900的小珠山中層文化玉器。

--黃河上游地區

距今約7850~74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玉器。

距今約5300-4050年的馬家窯文化玉器;

距今約4200-3800年的齊家文化玉器。

--黃河中游地區

距今約8000~7000年的老官臺文化玉器;

距今約7800~6400年的裴李崗文化玉器;

距今約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玉器;

距今約5300-4300年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玉器;

距今約4600-4000年的陶寺文化玉器。

--黃河下游地區

距今約7800~年的後李文化玉器;

距今約7200~年的青蓮崗文化玉器;

距今約6500~年的北辛文化玉器;

距今62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玉器;

距今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玉器。

--江淮地區

距今約5300-5200年的凌家灘文化玉器;

距今約5200-5000年的薛家崗文化玉器;

距今約5300-5200年的北陰陽營文化玉器。

--長江中游地區

距今約6500-5300年的大溪文化玉器;

距今約5300-4600年的屈家嶺文化玉器;

距今約6000-4600年的後石家河文化玉器。

--長江下游地區

距今約8000-7300年的跨湖橋文化玉器;

距今約7000-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玉器;

距今約6700-5100年的馬家浜文化玉器;

距今約5900-4700年的崧澤文化玉器;

距今約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器。

--嶺南地區

距今約4865-4480年的石峽文化玉器。

--臺灣地區

距今5500-4500年的大坌坑文化;台北縣淡水鎮水碓尾遺址。

距今4500-3500年的繩紋紅陶文化;屏東墾丁遺址;澎湖鎖港遺址;宜蘭大竹圍遺址;萬里加投遺址。

距今3500-2300年的台北圓山文化;台東卑南文化;花蓮花 崗山文化;埔里盆地及鄰近地區的大馬璘文化。

台灣玉器最為興盛的時期。宜蘭丸山遺址 花崗山文化平林遺址。

距今2000~1000年的十三行遺址;西南平原的蔦松文化。台灣玉器的衰退期。

--按勞動型態的區域分佈,可分為:

東北漁獵文化區:紅山文化玉器。

黃河流域黍作文化區:仰韶文化玉器

南方稻作文化區:凌家灘文化與良渚文化玉器。

--按族屬型態的分佈,可分為:東夷系的紅山文化玉器;華夏系的仰韶文化玉器;淮夷系的凌家灘文化玉器;東越系的良渚文化玉器;荊蠻系的後石家河文化玉器;古蜀國的三星堆文化玉器。

第二節:玉文化的發展

--按玉文化的演進:

新石器時代可視為玉文化的濫觴期;

夏商周三代可視為玉文化的成長期;

春秋戰國時期可為玉文化的嬗變期;

西漢到南北朝可為玉文化的發展期;

隋唐五代遼時可為玉文化的繁榮期:

宋金元明清等代為玉文化的鼎盛期;

民國迄今紛擾的玉文化當為混亂期。

--按玉文化的內涵:

1.史前時期的巫玉(神器)階段;

2.歷史時期的王玉(瑞器)階段;

3.玉翠飾玩的民玉(飾器)階段。

民玉萌於五代(907年~960年),

成於宋代(960年~1279年), 盛於近代。

--按玉文化的進程:

--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等原始信仰時期,玉器扮演神靈、祖先與原始宗教的精神載體。

--劉勰文心雕龍》:天地定位,祭遍群神~~~甘雨和風,是生黍稷~~~祝史陳信資乎文辭。

--新石器時代,玉器是巫覡生前通神的工具,也是巫覡死後身份、地位的標誌。

--進入文明社會,玉器進一步與政治、禮制結合,如《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記:「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之等級制度方面,玉器具有重要作用。

--玉器從原始社會的實用器,轉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神靈化玉器,再發展到夏商時期的階級化玉器,繼而過渡到周代的道德化玉器,最終走向民俗化玉器。

--《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遂命曰:和氏之璧。

--後來和氏璧為趙惠文王獲得,秦昭王派使者向趙王要求,以十五城做交換條件;接着便是藺相如識破秦王陰謀,演出智勇雙全的「完璧歸趙」,人盡皆知的歷史劇。

--劉向新序》卷五記載:荊人卞和奉玉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尹相之。玉尹即掌玉之官,可見楚國工官中已有玉尹一職。

--戰國儒學作品《禮記.玉藻》記載佩玉的規範: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其~青黑色)組綬,士佩瓀玟(軟紋)而縕(溫)組綬。

--意思是:天子以白玉為佩,黑絲帶相貫;公侯以墨玉為佩,紅絲繩穿繫;大夫以水青玉為佩,純色絲繩穿掛;士子以美石為佩,青黑絲繩組繫;士用瑪瑙為佩,赤黃絲繩相貫。

--《後漢書.輿服誌》提到: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

--趙武靈王崇尚「胡服騎射」,是組玉佩戴變革的重要關鍵;

--此前,組玉佩於腰部、胸部或頸部;此期,戎服逐漸普及,流行腰繫革帶玉鉤;此後,腰間束玉帶之風,延續到明代;玉鉤環則由帶扣而帶頭向三台的形式發展。

--秦始皇統一六國,初定天下時,創立八璽之制;以玉為璽,做成天子神器,成為賦有君權神授的國家政權法定信物。

--《說文解字》曰:璽者,王者之印也。

--武則天時,因忌諱“璽”字與死同音,遂改為“寶”。

--漢代靈魂不滅、長生不死、肉體永存的道家思潮還將葬玉風氣推向歷史高峰。

--《漢書.楊王孫傳》: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

--《抱樸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永不朽。

--戰漢時期,社會風氣受道家和方士提倡長生不老與神仙思潮影響,出現食玉以求長壽的現象。

--屈原楚辭.涉江》: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西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仙藥》說:玉亦仙藥,但難得爾。

--《玉經》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又曰:~~~~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犯也。

--魏晉南北朝神仙思潮與道家煉丹術影響食玉之風猶有勝之。

--所幸,食玉只能食'璞玉’,不能食'已成之器’,因為,食之無益有害。

--此時佛教傳入中國,出現佛教玉器。

--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璧是最早的葬玉。

--西周時期具代表性葬玉為“幎目”,或稱玉覆面;

--東周時發展成面罩;肉身不朽與靈魂不滅的思潮在漢代將面罩發展成為玉衣、九竅玉和嵌玉枕、嵌玉棺。

--玉衣在魏黃初三年(222年)禁用“珠襦玉匣”的政策下走向消亡。

--隋唐之後,因應敬天法祖、歌功頌德的需求,出現玉謚冊與玉哀冊,直至清朝。

--隋唐之際,龜茲樂舞傳入中原,樂舞情境出現在玉帶板的圖案中;《舊唐書》、《新唐書.音樂誌》、《通典》中皆有記載、描述。

--遼因唐制,幾乎全盤吸收了龜茲樂舞。

--泰山岱麓蒿里出土唐玄宗和宋真宗在泰山封禪祭祀地祇的玉冊。

--南唐二陵出土的玉哀冊。上面記載了南唐開國皇帝烈祖李昪(弁)的年號。

--唐代玉器受粟特與波斯薩珊藝術的影響,喜用對鳳、對鳥、對雁,纏枝忍冬、葡萄等圖案。

--唐代以降,玉器的超自然功能逐漸減退,觀賞實用的功能日益抬頭。出現花鳥玉雕。

--契丹、女真、蒙古民族本無用玉的傳統,但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與儒家禮制文化接觸過程中,逐步接受,認同了玉文化,並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玉器。

--遼代玉器主要由中原漢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佛教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等文化因素構成;大都出土於契丹貴族墓葬與個別的漢族高官墓葬中;佛塔天宮也發現不少佛教用玉如玉飛天、迦樓羅神鳥、摩羯魚、金剛杵,還有源自天竺的纓絡,民族玉器有馬具、臂鞲、玉刀/錐、嘎拉哈等。

--趙宋王朝在少府監文思院下有官辦的玉作,市井也不乏玉工設肆承攬活計。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和卷二便提到京師(開封)東華門外和潘樓街一帶,買賣「金玉珍玩」。

--趙構定都臨安(杭州)時,南宋境內,除受僱於修內司玉作所和貴族的玉工之外,獨立的琢玉個體戶也不乏其人。

--宋代商業發達,反映民眾生活習俗的藝術興起,除了傳統人物玉雕,還出現蓮孩玉雕~荷荷童子;玉器開始世俗化、商品化,成為普羅大眾和文人雅士也能賞玩之物。

--玉器的紋飾與構圖開始表現人們求吉呈祥,消災解難,祈求幸福、長壽、喜慶、名祿的美好願望。

--動物玉雕有鱖魚造型,鱖與貴諧音,魚與餘諧音,此外尚有猴和鹿,前者與侯,後者與祿諧音。

--金代用玉風格雖受宋代影響強烈,但以捺(納)鉢生活為主題的「春水」、「秋山」玉是民族特色的經典玉器。

--蒙古黃金家族及貴族盛行祕葬,致使蒙古帝王,大貴族的墓葬鮮有發現。

--元代,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設「杭州路金玉總管府」管轄南方數千工匠。杭州與大都(北京)成為玉器生產的兩個中心。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是爐頂。

--元代的賞賜具有隨意性。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後至元間,太師伯顏出太府監所藏曆代玉璽,磨去篆文,改造押字圖書及鷹墬等物,以分散黨羽,蓋已奏請故也。

--明代江南的琢玉業主要分佈在蘇州和南京。南京主要是為宮廷服務的官府手工業作坊;蘇州則多是單家獨戶的私人作坊。

--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指出:名匠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這是因為在明代,蘇州琢玉業出現一批高手,如陸子剛、劉諗(沈)、賀四、李文甫、王小溪、顧元芳等人。

--明代也服食玉屑,但純粹當做藥物益身,與神仙思想無關。

--清代新出現的玉器有扳指、翎管、煙嘴、鼻煙壺等,盛行屏風、山子、瓶爐、鼎彝等大件陳設。

--嘉慶年間,顧鐵卿所著《清嘉錄》提到:蘇州城市和農村的婦女,不少人都有一枚新山玉的壓髮和挖耳簪,而殷實人家中,除佩飾外,還有玉製的小擺設,連客堂上供奉的財神前,也擺着細小的玉製儀仗禮器。

--趙汝珍古玩指南》描述了清末北京城里玩玉的盛況:“凡京中之中上等人物,無不腰纏累累,丁丁當當者,居則以玉為消遣之品,行則以玉為富厚之徵,朋友相見必以所得之玉相誇,集會談話必以玉為主要論題。居家無玉,宛如非士夫之宅第。服飾無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無玉,似不便與友朋相會。無玉之知識,直不能插入友朋集會之談話。玉之重要如此,故社會人士無不竭力以求之。”

(0)

相关推荐

  •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4章:凌家滩玉璜与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 玉璜,是一种装饰在史前先民项下.胸前和腹部的半环形.桥形或者半璧形的饰物.它是凌家滩遗址作为共工家族墓地的重要物证之一.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礼器 ...

  • 石家河玉人头像 ,国宝中的国宝!

    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商代(约公元前 1600-公元前 1046 年) 高 53 .角距 38.5 厘米,重 4.1 千克 1989 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中空扁平双面人首造型,两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從文獻看玉文化內涵: --四夷(四方諸侯)對中央王朝貢玉起源甚早.<竹書紀年>載:帝舜「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殷墟書契後編>上二六.一五:癸酉貞,帝王玉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二章:氣候變遷與文化興衰: --遠古蠻荒時期,人口不多,土地充足,人與資源之間的分配寬裕而和諧:或有矛盾,大都選擇遷移,不致為爭奪土地而戰爭.流血: --隨着人口持續增加,可供採集.耕種的領域不斷縮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三)

    第三章:玉文化的起源與演進: 第一節:從人文角度看玉文化的緣起: 第二節:從考古材料看玉文化的演進: 第三節:文化的接觸融合興衰與發展. 第一節:從人文角度看玉文化的緣起 --玉器的起源與漁獵文化有着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五)

    第五章:玉文化的嬗變與創新. --東漢孝明帝依據文獻記載,欲恢復玉組佩禮制,然文獻記載陋略.又無圖像引証:先秦組佩的佩器歷經數百年的亡佚.佚名,年湮(因)代遠,已成不識之物. --傳統玉組佩的正確組合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玉的定義: 第二章: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         第一節: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依母岩分類         第二節:軟玉礦床的成因類型~依環境分類 第三章:玉礦的分佈: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三章:玉礦的分佈: 第一節:文獻記載: 我國產玉地點的記載主要出於<山海經>和<禹貢>等先秦古籍. <山海經>成於戰國至西漢初年,保留了大量的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三)

    第四章:玉的種類: 第一節:重要玉礦脈/床: 1.新疆玉礦: 1.1.和闐玉: 古稱月氏之玉.隅氏之玉,秦稱昆山之玉,漢稱于闐玉,清稱和田玉並沿襲至今. 和田玉礦脈形成於前寒武紀華力西期(距今約5億7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四)

    第二節:玉的種類: 陽起石(Actinolite): 成分Ca2(Mg,Fe)5Si8O22(OH)2,硬度5~6 ,比重3.0~3.44 . 晶體呈長刀刃形,並常結為雙晶,還可能呈片狀和柱狀集合體, ...

  • 第二講:玉雕礦物學概論課題綱要(五)

    第三節:玉料礦物: 白雲石(Dolomite) 成分 CaMg(CO3)2,硬度3.5~4,比重2.85. 晶體呈菱面體形,並有馬鞍狀的彎曲晶面,白雲石也以塊狀和粒狀習性產出. 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