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想象的焦裕禄:他不仅是越狱大师,更是江湖奇侠!

⬆️点我 ⬆️

授权自 汉周读书(hanzhou006)

1964年3月,他因病体沉珂,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前往郑州医院治疗。

临行之前,他对几位送行的同事说:“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的。”

两个月后,他回来了,静静躺在木棺之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依照遗愿,他被安葬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

一路黄沙,漫天飞雪,全县的群众自发来为他送行,从3岁孩童到70老妇,无不哭泣抽噎。

十里胡杨林,万人长悲鸣,下葬之时,有几位老乡扒着他的棺材死也不肯撒手···

高高扬起的挽联上,是漆黑的9个大字:

“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

01

这是我们熟悉的焦裕禄,他无私、伟大、任劳任怨,临终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大多数人认识他,或从李雪健主演的老电影,或从小学就念的课本里。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一直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形象,带病坚持在岗位上、日夜奔波在抗灾的前线,鞠躬尽瘁,死后仍要魂归兰考县。

但你知道吗?

在焦裕禄年轻的时候,他不仅是一位“越狱大师”,更是“抗日奇侠”,他身上充满了横刀向天笑的江湖气息,无论是智勇越狱还是神枪杀敌,简直是活脱脱的少年侠客!

这样的经历,简直可以和民间小说中的传奇人物媲美了。

1922年,他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的一个小乡村,家中条件十分困难,没什么文化的焦父特地请了村里老先生给他取名为“裕禄”。

裕,有衣有谷;禄,有钱有位。

这个名字寄托了家人对未来生活最简单殷切的渴望。

虽然生活艰难,父母依然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希望他能读书有成,改变命运。

焦裕禄也非常懂事,从7岁上学那天起,就刻苦认真,考试总在前几名。

但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困难了,整个县城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荒,连着两年颗粒无收,眼看就要饿死人了。

焦裕禄只能退学回家,除了帮忙种地,还做点小生意,买菜买油,还要到煤窑做苦工。

后来日本鬼子入侵,三天两头来村里“大扫荡”,生意做不下去了,田地也荒废了。

1941年的秋天,家中已断了米粮,交不上汉奸要的粮食,又逢焦裕禄要结婚,却连一点彩礼都备不起,他的父亲终日愁苦,最终竟上吊自杀。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生活更加艰难,欠了一屁股债,但日子仍然要过,焦裕禄不得不和哥哥们分家,独自带着老母亲一起过。

那个冬天,是他经历的最难熬的日子。

本以为最漫长的寒冬已经过去,却在第二年的6月,再遭大祸临头。

那一天,他吃完饭出门闲逛,逛回家时看见几个日本人和伪军在他家门口探头探脑,他马上意识到这是鬼子在抓壮丁,连忙扭头就跑。

“八嘎呀路!站住!”日本人立刻来追,来朝他放了几枪。

傻子才会站住!焦裕禄一路狂奔,跑出了村。

但到底没跑掉,他被五花八绑地扔到了宪兵队,塞进了运货的火车,“哐叽哐叽”拉到了东北。

02

原来,日本人是抓壮丁去抚顺挖煤的。

在煤窑中,日本人根本不拿这些中国苦力当人看,每天睁眼就要干活,既吃不饱,又要高强度劳作,还随时随地都有煤矿塌方的危险。

焦裕禄和老乡们在这里受尽折磨,什么灌辣椒水、用鞭子抽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每天都有人不负重累倒下,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死的人会不会是自己。

焦裕禄决定逃跑。

但往哪儿跑?怎么跑?四周都是铁丝网,各个出口都有兵看守,还有凶猛的大狼狗。

显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

焦裕禄和矿友们精心设计了一场越狱行动,他们先是杀死了看管他们的鬼子领班,然后再用一人为诱饵吸引鬼子的注意力,这样,就算是越狱失败,所有的责任也都只在一个人身上。

但谁来当诱饵呢?显然,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

眼看大家都沉默了,焦裕禄主动提出:“我来吧。”

众人没有说话,一个和他同被抓进来的老乡不放心:“小焦,这出去了基本上就回不来了啊!”

焦裕禄年轻气盛,拍了拍胸脯:“这主意我先提的,当然我上!”

幸运总是会眷顾勇敢者,焦裕禄奇迹般地从鬼子机枪扫射之下逃得性命,成功越狱。

他和一起逃出来的老乡们一路奔回家乡,还没待上几天,却有因为没有“良民证”又被抓了起来。

家里老母亲卖掉了仅剩的半亩薄地,托镇长去伪军队里保释,又送大烟送酒,他才被放出来。

这时正值伪军招兵,焦裕禄没办法,只好听从伪镇长的话去“卖兵”(就是替别人当兵)。可是,在“卖兵”的路上又被日军抓去,所幸关了3天后被放了回来。

这一次,他再也不敢回家了,一直逃亡在外,流落到江苏宿迁,给地主胡泰荣家当了两年雇工,住在地主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

直到抗战结束,日本人投降了,他才敢重回家乡。

03

1945年,他的家乡山东还没有解放,但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革命活动了。

焦裕禄的心中一直藏着革命的种子,以前无处施展,现在有了机会,他立刻加入了当地的民兵队伍。

这时候,他神枪手的天赋也被开发了出来,一枪一个准,几百米外的飞鸟都能打下来。

凭借着两把驳壳枪和几十个民兵兄弟,他硬是瓦解了当地数百人的匪帮。

一年后,他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领导家乡民兵工作,坚持游击战争。

焦裕禄相貌堂堂,身手矫健,常常语出惊人,博山县的群众都非常信赖他。

年轻的焦裕禄,义薄云天、英勇无畏,双枪在手,带领着家乡父老奔向解放,堪比江湖传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再然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任总指挥,之后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

就是在机器厂期间,他患上了肝病。

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焦裕禄也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把这点小毛病放在心上,而是一心扑到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上。

1962年,他被调到河南兰考县,任职县委书记。

04

那是一个冷冽冬天,他下了火车后,一路骑自行车来到兰考县。

兰考县在这一年遭遇了严重的灾荒,饿殍遍野,四面萧索。

他停下车,从怀中摸出一支烟,点着了,半晌没动弹。

远远地看见有几个人扭打一团,焦裕禄皱了皱眉,连忙骑车向前。

原来,竟是几个村民在围殴一个瘦弱汉子。

“住手!不要打人!”焦裕禄连忙喝止。

那群人看见焦裕禄是个陌生人,穿得破烂朴素,也就没把他当回事,继续朝地上的汉子猛打。

“住手!怎能随意打人!”焦裕禄大喝一声。

“他偷白薯!该打!”带头的村民说。

“儿子没饭吃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实在没办法啊!”那汉子趴在地上大哭。

“揭不开锅?我们也就指着这几个白薯吃饭!”说完,他们又打算动手。

从后边追上来一个妇人和两个孩子,抱住地上的汉子就哭。

“爸爸!爸爸!你们凭什么打人!凭什么!”两个孩子大叫。

凭什么?焦裕禄沉默了,很多年前,自己的家中也是这样遭灾,家徒四壁,父亲不得不屈辱地自杀···

在来之前,焦裕禄就已经了解到,兰考这边四处沙丘荒漠,田地瘠薄,根本种不了什么好的粮食,这两年又逢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颗粒无收,再这样下去,怕是有许多村民都要饿死。

“你赶快把人放了,待会儿集合乡亲们,商量商量救灾的事儿。”他对带头打人的村民说。

“你是谁?凭什么指挥我们?”

“我是新任县委书记,我姓焦。”

初来兰考,展现在他面前的这座小县城,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

要治理好这么严重的灾害,要让老百姓们安然地度过这个冬天,摆在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

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

当人们知道新任县委书记来了时,他已经到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去了。

那时的县委机关,几乎只剩下了供给一个功能,工作人员每天都忙着给群众发放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人们也天天排队领救济,只想挨过今天的日子,谁也没有想过明天。

他意识到,要治理好“三害”,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转变。他动员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在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碳火走进贫农的柴门;风沙来时,他号召大家加固房屋;洪水爆发时,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村庄察看水情···

他带领着大家在沙丘上种泡桐树,在田地里种花生和大枣。泡桐树能防沙固沙,花生和大枣则是他研究出来最适宜兰考土壤的经济作物。

短短两年的时间,兰考的灾情得到了控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05

但繁重的工作重担、艰苦恶劣的医疗环境,使得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严重,竟恶化成肝癌。

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

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

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同事们劝他去大医院疗养,他却放不下兰考的人民,放不下尚未完工的沙丘治理工程,他笑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负你了。”

有一日,他突然发现吃辣椒时没有辣的感觉,县里的医生来看他,说:“这是劳累过度导致神经麻木了。”

1964年3月,他的病越发严重了,而兰考的“除三害”工作也正在关键时刻,他想动手写一篇文章:《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但由于病魔侵袭,文章只写了一个开头,就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

县委的同志再不放心他这样苦捱,强行要求他去郑州医院治疗。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

直到坐上了火车,他还在隔着车窗给同事布置任务:“我回来时,要看到详细的救灾报告。你们放心,要不了多久我就回来了。”

对待自己的病,他始终怀着乐观的精神,但医院在检查之后,却给他下达了“死亡通知书”:“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病危的消息传回兰考,县里有很多群众都自发地来到郑州看望,焦裕禄忍着巨大的疼痛,笑呵呵地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即便是在病床上,他依然笑呵呵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5月初,焦裕禄转到重症病房,面对来看望他的副书记,他从抽屉里摸出一张相片,然后说:“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06

几日之后,焦裕禄闭上了眼睛,带着对兰考的牵挂,带着没能治好沙丘的遗憾···

他下葬的那一天,几乎整个兰考县的群众都来了,将要入土时,有人哭喊:“不要埋焦书记!”有人直接爬到他的棺材上,阻止掩埋。

那一日,葬礼从清晨举行到日暮,直到所有人都见了焦裕禄最后一面,才将他下葬。

“当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据说,这首《南泥湾》,是焦裕禄平时最爱哼唱的歌曲,在他的心中,也想将兰考建设成下一个五谷丰收的南泥湾,可惜,老天爷没有给他这么多时间。

他在兰考仅仅两年,虽没能改变兰考近千年来的贫穷(兰考县直到2017年3月才成为脱贫县),但当年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成参天大树,更成了兰考县的支柱性产业。

从昔日的漫漫黄沙,到如今的泡桐成林,两袖清风来去,他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多年以来,焦裕禄被树成了一个典型,更被捧上了神坛,他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一直都是人们崇敬的对象。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带病工作的苦行僧,曾经也是浪迹天涯的江湖侠客,做过英勇矫健的神枪手。

年轻时,他也喜欢流行,在大连工作时,发型是当时流行的三七分,休息时会带着妻子去跳舞,在家里办沙龙。

他的大女儿焦守云在提到父亲时,说:“父亲不是一个神,是一个人。”在她心中,焦裕禄懂浪漫、会生活,热爱跳舞、喜欢琴棋书画,更是喜欢跟孩子互动的好父亲。

他是贫苦出身,所以比任何人都懂得生活的可贵。

我们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总爱树立“典型”,将模范们神化起来,与人民群众隔得老远老远,于是“李云龙”们只会放炮打仗,“雷锋”们只会做好人好事,“焦裕禄”们只会任劳任怨、艰苦朴素。

仿佛他们都无喜无悲,普度众生。

但真实的劳模与英雄们,其实也是鲜活的普通人啊!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祖国的千里江山上,是一个又一个的“焦裕禄”们,高举明灯,日夜奔波在抗灾前线,带领着大家走出贫困,走向光明的未来!

大风大雪里,滚滚黄沙中,是焦裕禄,带着兰考的人民,建起希望的堡垒,重塑革命精神。

焦书记,人民永远怀念您!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0)

相关推荐

  • 人民公仆焦裕禄:一个葬礼10万人送!百姓以手代铲,为他埋上黄土

    俗话说,郡县治则天下安.那么县委书记作为一方诸侯,百姓对县委书记的期许自然很高.就有这么一位县委书记,虽已离去,但名字和形象一直被世人铭记.他就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兰考经历风 ...

  • 一把藤椅见初心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1962年,焦裕禄不顾自己的多病之躯,来到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的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随后的475天里,他以坚强毅力.炽热情怀,带领 ...

  • 舞笛丨好大一颗树

    --写在焦裕禄离开我们53周年纪念日 黄河南岸,平畴千里,一望无垠,大地又被春风吹绿,犹如一面无边无际的青色丝毯铺在这黄土原野上.正在抽穗扬花的麦浪滚滚如潮,一派勃勃生机. 艳阳高照,濛濛的氤氲薄雾正 ...

  • 散文||黄河故道上的两颗明珠

    黄河故道上的两颗明珠 杨帆||江苏 当你对着我国地图的中东部细看,便会发现,蜿蜒曲折的黄河故道,肆意任性地向南方延伸,步履蹒跚而无所顾忌,千年的光阴荏苒,它一直反反复复,喜怒无常而摧枯拉朽.从明代的淮 ...

  • 省委书记楼阳生来到开封市兰考县

    6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来到开封市兰考县,拜谒焦陵,瞻仰焦桐,参观焦裕禄同志生平事迹展,接受沉浸式教育,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黄河防汛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进行调研. 在焦陵前, ...

  • 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亲民爱民,迎难而上, 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艰苦奋斗,科学求实, 带领群众防风固沙.改造土地: 在兰考工作470天, 他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一段无私奉献的传奇 ...

  • 散文||兰考行思

    兰考行思 久仰兰考,拜访兰考,回味兰考,皆是因为一首词.一个人.一棵树.一种精神.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 ...

  • 这是焦裕禄生前最后一个请求……

    大量珍贵档案,诸多历史细节 央视新闻推出 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 带你走进中央档案馆 读懂百年大党的胜利密码 感受烈火淬金的精神锋芒 1962年,河南兰考县 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县委 ...

  • 档案《"做百姓的儿子"焦裕禄》

    档案《&quot;做百姓的儿子&quot;焦裕禄》

  • 档案《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

    档案《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

  • 人民公仆焦裕禄42岁去世时,留下6个未成年的孩子,如今过得怎样

    还记得在学生时代,语文书里常出现的一位人民公仆的名字--焦裕禄.当时,无论在书上还是宣传栏内,都在积极宣传发扬焦裕禄精神,那么焦裕禄精神为什么值得后人推崇呢?这就要从焦裕禄的生平来分析. 焦裕禄出生于 ...

  • 新愚公故事征文‖当代愚公焦裕禄:治理“三害”的故事(赵兴国)

    新愚公故事征文 当代愚公焦裕禄:治理"三害"的故事 --从兰考"三害"治理感悟焦裕禄的愚公精神 赵兴国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中 ...

  • 焦裕禄逝世57周年 :一心为民的干部榜样 临终仍不忘自己的使命

    1964年5月14日,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在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肝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走完了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光辉灿烂的一生,年仅42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

  • 李玉不拍文艺片,马丽不演喜剧角色,《阳光劫匪》颠覆观众想象

    这个五一档总计有十多部影片争奇斗艳,可谓热闹又惨烈,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电影<阳光劫匪>了,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其一,拍了多部文艺片的导演李玉,这次没有再拍文艺片:其二,演了多部喜剧片的 ...

  • 焦裕禄,一个身价22亿的发明家|卷扬机|兰考|发明家

    大家好,5月14日这一天是个普通的一天,但这一天还有个特殊的意义. 那就是这天是焦裕禄的祭日. 对于焦裕禄这个人,我们不少人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 除了在中学课本里,知道他是个劳模.好书记,更深入了解一 ...

  •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

    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园庄严肃穆,每年都有许多群众自发地到这里参观,学习这位人民好公仆的模范精神.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焦裕禄曾被日军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