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22:各 论19-(59、60、61、62)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
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原文条文未排序号,此次为便于读者学习,按原文顺序加以编号,共计414条,113方(佚1方)。本书删去原书卷号和篇序,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分上中下三篇外,其他均依原书单独成篇。原书卷十所载二十五方分别附入上述诸篇有关原文之下 。原书未录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本书依赵开美复刻本补入。
2、本书为横排,故将原文中和刘教授讲课时涉及原文之“右×味”,均改为“上×味”。原书中出现的一些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如藏与脏、杏人与杏仁、栝楼与栝蒌、蚘与蛔,均改为现代中医学的书写方式,以便于读者阅读与学习。
3、讲课录音中出现的包含“证”字的主证、兼证、证、证候等概念,按照现在的规范的中医名词术语,很多情况下应改为“症”,但当时中医界就是如此使用这些名词的,加之《伤寒论》无“症”字而统用“证”字,故仍保持原貌。
4、本书的解析部分包括提要、词解、病机分析、临床意义、方药分析、临床应用、注家见解、上下条文的联系、前后方证的鉴别比较和医案举例等内容,均依内容分段排列,不再另标题目。
5、刘渡舟教授的讲解中有部分用语不够准确,如将《金匮玉函要略方》说成《金匮要略方论》。为避免误导读者,这次整理工作中依据相关文献径予改正,不再另作说明。
6、本书保持刘渡舟教授的讲课录音原貌,不再增加原文校勘等内容。
    录
伤寒卒病论集
绪    论
各    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各    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

这一条指出凡治病要求使人体达到阴阳自和则病必自愈。

“凡病”,泛指一切病证,不单指中风、伤塞。汗吐下用之得当,是治病祛邪之法,可以调阴和阳而达到治疗目的。如果使用不当,又可损伤正气,如伤阴、伤阳、伤血、伤气等。如果邪去正衰,就不一定非要再用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饮食调补、休息疗养,等待人体阴阳自我调节而达到新的平衡,即可自愈。此即所谓的“于不治中治之”。

当年我在营口学医的时候,一位张姓邻居患了伤寒,时间也比较久了,先后经过几个医生治疗,好得也差不多了,但只有呃逆不止久治不愈。后来,延新民县的一个老医生来治,问过病史后,让他用粳米煮汤送服西洋参末二三分。吃了六七日,呃逆就好了。其他的医生觉得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老医生说:“仲景说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个患者经过很多天的治疗,邪气虽去,但胃中气阴已衰,胃气不调,所以作呃。如果再用药物去损伤胃气,只能有害而无益。用米汤调养,借五谷之气以养人,胜于药石,再加上少量的洋参以扶胃家气阴,效果更为理想。”医生们听了以后都叹服不止。这位老医生的认识可谓学有所得。

这一条明确说明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阴阳自和。临床上既可通过药物治疗来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不用药物而通过自身功能的恢复与调节来达到这一目的。但绝不能盲目地滥用药物以破坏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违背了医经之旨。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60)

这一条举倒说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表里同病,治疗应当先解表后攻里。如果先下后汗,为治疗失序。大下之后又发汗,出现小便不利,是因为汗下津伤所致,并非水饮内停。因此,不可见到小便不利就误用渗利之品。针对这种情况,当以饮食水谷调养为主,待体内津液慢慢恢复,小便必然通利。小便通利反映阴阳已经自和,所以说“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一条告诉我们,临证时不要见到小便不利就利尿。如果属于亡津液的尿源不足之证,越用渗利方药,津液损伤越重,小便也就越不利。因此,可以通过饮食水谷调养,滋其源而开其流,等津液回生,化源充足,阴阳调和的时候,小便自然畅利。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1)

这一条论述误治伤阳以致表里阳气皆虚的脉证。

太阳病,如果下后复汗,治疗失序,邪气虽去,正气也会损伤。“振寒”,就是寒冷而振慄,是表阳不足之证;“脉微细”,是里阳虚衰的脉象。病人在经过泻下与发汗后出现了表里阳气俱虚的脉证,因此仲景断为“内外俱虚”之证。阳气的根本在于肾,少阴是一身阳气之总司。表里阳气俱虚,实际上是少阴之阳已衰。

上一条为下后复汗而伤阴,这一条为下后复汗而伤阳。两条前后呼应,互相发明,论证了治疗不当可以导致伤阴、伤阳及阴阳失和的种种变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2)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这一条论述阳虚阴盛烦躁的证治。

凡表里同病之证,治疗应先汗后下。如果先下后汗,则属于误治,病不仅没好,反而使表里阳气俱伤。阳虚则阴盛,盛阴搏击弱阳,故见烦躁不宁。阳旺于昼,阴旺于夜。白天人体的弱阳得到天阳相助,能与阴争,故见烦躁而不得眠;晚上阴气用事,弱阳无力与盛阴相抗衡,故见夜而安静。烦躁多见于阳热证,如太阳病有不汗出而烦躁或反烦不解,阳明病有大烦渴不解,少阳病有心烦喜呕。此处虽见昼日烦躁,但“不呕”,则知非少阳病;“不渴”,则知非阳明病;“无表证”,则知非太阳病。三阳无邪可言,而又见“沉微”之脉,沉主里病,微为阳衰,是少阴真阳衰微,阴寒独盛之象,说明昼日烦躁不得眠属于阴证无疑。肾为阴阳之根,如果阴盛阳衰至甚,阳气难藏,就有离根之险。根之虚阳外越,被逼于上,为“戴阳”;被格于外,为“格阳”,两者均是阳亡的先兆。戴阳于上,面红如妆;格阳于外,身大热而欲得近衣。这条说“身无大热者”,就是说尚有微热,说明残存之阳幸而没有完全外越。以干姜附子辛热纯剂急煎顿服,力挽残阳于万一。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附子组成。姜、附都是大辛大热之品,能复先后天脾肾之阳。附子生用则力量更加峻猛。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迅速。本方加上甘草就是四逆汤,加上葱白就是白通汤。没有阴盛阳郁之象,故不用白通汤;阴寒很盛,顷刻就要亡阳,治当急温,故也不用四逆汤。本证阳气暴虚,阴寒独盛,寒极发躁,残阳欲亡,故不用甘草之恋缓,单取姜附之迅猛,急以扶阳抑阴为先。

未完待续

刘渡舟讲伤寒01:绪 论1

刘渡舟讲伤寒02:绪 论2
刘渡舟讲伤寒03:绪 论3

刘渡舟讲伤寒04:各 论1

刘渡舟讲伤寒05:各 论2
刘渡舟讲伤寒06:各 论3-(4)(5)(6)条

刘渡舟讲伤寒06:各 论3-(7)(8)(9)条

刘渡舟讲伤寒07:各 论4-(10)(11)(12)条

刘渡舟讲伤寒08:各 论5-(13)条桂枝汤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4、15)条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6、17、18)条

刘渡舟讲伤寒10:各 论7-(19、20、21、22)条
刘渡舟讲伤寒11:各 论8-(23、24)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25、26、27)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28、29)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30、31)条

刘渡舟讲伤12:各 论9-(32、33、34)条

刘渡舟讲伤寒15:各 论12-(35、36、37)条
刘渡舟讲伤寒16:各 论13-(38、39、40)条
刘渡舟讲伤寒17:各 论14-(41)条

刘渡舟讲伤寒18:各 论15-(42、43、44、45、46)条

刘渡舟讲伤寒19:各 论16-(47、48、49、50)条

刘渡舟讲伤寒20:各 论17-(51、52、53、54)条

刘渡舟讲伤寒21:各 论18-(55、56、57、58)条

健康保健知识介绍等,若要使用,使用前一定先咨询当地专业医生,以当地专业医生的意见为准!

本平台致力于中医方药介绍;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健康答疑以及各科医疗信息、专家介绍、田氏医疗人员介绍等。

欢迎医疗专业人士来稿(来稿必须真实可信,文责自负,并附作者简介、真实工作单位和近期照片)!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六经辨病主要症候条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第五 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 ...

  •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30、30)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11:各 论8-(23、24)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4、15)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32:各 论29-(104、105)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33:各 论30(109)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34:各 论31(110)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38:各 论35(118)条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的文章.图片 ...

  • 刘渡舟讲伤寒10:各 论7-(19、20、21、22)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

  • 刘渡舟讲伤寒17:各 论14-(41)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