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22:各 论19-(59、60、61、62)条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刘渡舟讲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前 言
各 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
这一条指出凡治病要求使人体达到阴阳自和则病必自愈。
“凡病”,泛指一切病证,不单指中风、伤塞。汗吐下用之得当,是治病祛邪之法,可以调阴和阳而达到治疗目的。如果使用不当,又可损伤正气,如伤阴、伤阳、伤血、伤气等。如果邪去正衰,就不一定非要再用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饮食调补、休息疗养,等待人体阴阳自我调节而达到新的平衡,即可自愈。此即所谓的“于不治中治之”。
当年我在营口学医的时候,一位张姓邻居患了伤寒,时间也比较久了,先后经过几个医生治疗,好得也差不多了,但只有呃逆不止久治不愈。后来,延新民县的一个老医生来治,问过病史后,让他用粳米煮汤送服西洋参末二三分。吃了六七日,呃逆就好了。其他的医生觉得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老医生说:“仲景说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个患者经过很多天的治疗,邪气虽去,但胃中气阴已衰,胃气不调,所以作呃。如果再用药物去损伤胃气,只能有害而无益。用米汤调养,借五谷之气以养人,胜于药石,再加上少量的洋参以扶胃家气阴,效果更为理想。”医生们听了以后都叹服不止。这位老医生的认识可谓学有所得。
这一条明确说明中医治病的目的就是要达到阴阳自和。临床上既可通过药物治疗来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不用药物而通过自身功能的恢复与调节来达到这一目的。但绝不能盲目地滥用药物以破坏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违背了医经之旨。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60)
这一条举倒说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表里同病,治疗应当先解表后攻里。如果先下后汗,为治疗失序。大下之后又发汗,出现小便不利,是因为汗下津伤所致,并非水饮内停。因此,不可见到小便不利就误用渗利之品。针对这种情况,当以饮食水谷调养为主,待体内津液慢慢恢复,小便必然通利。小便通利反映阴阳已经自和,所以说“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一条告诉我们,临证时不要见到小便不利就利尿。如果属于亡津液的尿源不足之证,越用渗利方药,津液损伤越重,小便也就越不利。因此,可以通过饮食水谷调养,滋其源而开其流,等津液回生,化源充足,阴阳调和的时候,小便自然畅利。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1)
这一条论述误治伤阳以致表里阳气皆虚的脉证。
太阳病,如果下后复汗,治疗失序,邪气虽去,正气也会损伤。“振寒”,就是寒冷而振慄,是表阳不足之证;“脉微细”,是里阳虚衰的脉象。病人在经过泻下与发汗后出现了表里阳气俱虚的脉证,因此仲景断为“内外俱虚”之证。阳气的根本在于肾,少阴是一身阳气之总司。表里阳气俱虚,实际上是少阴之阳已衰。
上一条为下后复汗而伤阴,这一条为下后复汗而伤阳。两条前后呼应,互相发明,论证了治疗不当可以导致伤阴、伤阳及阴阳失和的种种变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2)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这一条论述阳虚阴盛烦躁的证治。
凡表里同病之证,治疗应先汗后下。如果先下后汗,则属于误治,病不仅没好,反而使表里阳气俱伤。阳虚则阴盛,盛阴搏击弱阳,故见烦躁不宁。阳旺于昼,阴旺于夜。白天人体的弱阳得到天阳相助,能与阴争,故见烦躁而不得眠;晚上阴气用事,弱阳无力与盛阴相抗衡,故见夜而安静。烦躁多见于阳热证,如太阳病有不汗出而烦躁或反烦不解,阳明病有大烦渴不解,少阳病有心烦喜呕。此处虽见昼日烦躁,但“不呕”,则知非少阳病;“不渴”,则知非阳明病;“无表证”,则知非太阳病。三阳无邪可言,而又见“沉微”之脉,沉主里病,微为阳衰,是少阴真阳衰微,阴寒独盛之象,说明昼日烦躁不得眠属于阴证无疑。肾为阴阳之根,如果阴盛阳衰至甚,阳气难藏,就有离根之险。根之虚阳外越,被逼于上,为“戴阳”;被格于外,为“格阳”,两者均是阳亡的先兆。戴阳于上,面红如妆;格阳于外,身大热而欲得近衣。这条说“身无大热者”,就是说尚有微热,说明残存之阳幸而没有完全外越。以干姜附子辛热纯剂急煎顿服,力挽残阳于万一。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附子组成。姜、附都是大辛大热之品,能复先后天脾肾之阳。附子生用则力量更加峻猛。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迅速。本方加上甘草就是四逆汤,加上葱白就是白通汤。没有阴盛阳郁之象,故不用白通汤;阴寒很盛,顷刻就要亡阳,治当急温,故也不用四逆汤。本证阳气暴虚,阴寒独盛,寒极发躁,残阳欲亡,故不用甘草之恋缓,单取姜附之迅猛,急以扶阳抑阴为先。
未完待续
刘渡舟讲伤寒18:各 论15-(42、43、44、45、46)条

健康保健知识介绍等,若要使用,使用前一定先咨询当地专业医生,以当地专业医生的意见为准!
本平台致力于中医方药介绍;健康保健知识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健康答疑以及各科医疗信息、专家介绍、田氏医疗人员介绍等。
欢迎医疗专业人士来稿(来稿必须真实可信,文责自负,并附作者简介、真实工作单位和近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