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强直性脊柱炎的10大要点
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也因受限于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强直性脊柱炎难以得到彻底的治疗,并且早期的发病特征与许多病的症状相似,非常容易导致误诊。在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上,该病的治疗目标以缓解脊柱或全身疼痛症状,最大程度地保持病患活动功能,阻止脊柱畸形,从而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目前该病在西医上的药物治疗以传统的抗风湿药为主: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以及反应停即沙利度胺。虽然以上药物可以缓解病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但是长时间的用药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患者的肝肾功能受损害,胃肠道出现症状,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停药后又会出现复发更加严重的后果。近几年生物制剂的应用给不少患者带来福音,但是高昂的价格也使得不少病患望而却步,而且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机制尚不明确,无法完全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长期的治疗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中医治疗在这方面明显优于西医治疗。在治疗AS的长期实践中,中医学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有效的药方。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喝中草汤药、针灸、膏药外敷、草药熏洗、推拿、物理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其中中药离子导入法是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产生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在直流电或低频脉冲电场的作用下,使皮肤电阻下降,小动脉得到扩张而改善局部的血液流动和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肿镇痛的作用。此外,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和电的特性,把中药液的分子形式转化为有超强渗透性离子形式,通过人体穴位、粘膜或皮肤组织直接导入到达人体的组织间隙,再以其有效成分发挥独特的药效。此举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节约了资源。再配合具有活血化瘀、除湿驱寒、解痉止痛的复方中药酊剂浸润病变部位,其疗效较好。
而在具体治疗之前,有不少中医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将As进行分型治疗。分型治疗有利于医务人员对症下药,使病患的痛苦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另有相当部分的医者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对不同程度As患者进行分期治疗。根据疾病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辩证地给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和补肝肾、强筋骨之法;再后来,有了更细致的分期治疗,即在活动期和缓解期的基础上分出了一个早期。治疗的方案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用药方案,在药方、剂量方面有一定的区别。其治疗的精髓就在于以补肾强督为主,辅之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这二者兼顾,As的病情将得到有效控制,效果自然就明显了。

无论是分期治疗还是分型治疗,国内的老中医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定的。其目的无非是早日为患者减轻病痛。中医药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次治疗,的确比西药的治疗繁琐,但是相较于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毒副作用等等,中医治疗还是显示出了其优越性,毒副作用小甚至没有,疗效好,见效迅速、明显,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中医的针灸、拔罐、草药熏洗等方法疗效亦相当显著,并且相比于昂贵的生物制剂而言,中医的治疗更经济,受到病患的普遍欢迎。此外,AS的好发时期是青少年阶段,所以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加强运动,强身健体是有效预防该病的措施。
尽管传统中医以其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相结合的特点结合,在治疗AS中有很大特色,优点也比较突出。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治疗的不足之处,需要新一代的医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完善。例如中药治疗的机理,就是一个有待提升的部分。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复杂,难以深入到分子水平,其有效成分尚不明确,致使其用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中医治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也有待提高。各大中医学者对As的分型分期治疗没有统一标准,这无疑给后来的学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更好地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中医中药对治疗AS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明确治疗机理,提取出有效成分,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标准,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积极探索研究新疗法。努力将我国的传统医学提升到国际水平、使其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可,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明确的治疗机理帮助传统医学走向国际化。
中医病机要点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的病因和发病与人体的体质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即与先天稟赋不足直接相关,因虚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有形之邪内生,或因虚而感受外邪,发病之后,因正气无力驱邪外出而致邪滞留。
明·张介宾在《类经》中说“骨痹”者,病在阴分也,真阴不足则邪气得留于其间,至虚之处,乃是留邪之所。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说,脊背骨痛者以肾阴亏竭,不能上润于脑,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而作痛,肾精不足,气血必虚,不荣则痛。这就是强直性脊柱炎,按照一般痹证的治疗原则疗效不理想的原因。脊柱为病,首当责之在督脉,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于背正中,总督一身阳气,腰背强痛,不能俯仰,道出督脉为病的特点。
肾之精气不足,可导致督脉空疏,经脉瘀滞不通,内邪乘虚作患,称之为邪因虚生,虚处道奸。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已有肾精不足,督脉空疏遗传在先,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而外感六淫仅是外因诱发,内因才是首要因素。
按照中医的病因病机,李堪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可以用“肾虚督滞”四字来概括。肾虚是先天不足(来自父母),二是后天失养,先天之精继发受累,失养而虚(肾阴虚,肾阳虚)。督滞是指督阳滞,因正虚而生邪(也兼有外来之邪)。痰、瘀、湿、浊都自内生,痰湿阻于气机,瘀浊滞于血脉,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督脉为之阻滞,病即由此而生。
中医治则是补肾通督
针对上述病机,李堪印认为导致强直性脊柱炎,肾之精气不足是本,督脉阻滞是标,正虚而邪实,概括来讲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
所谓扶正,就是补肾。补肾之法,不仅能养精,生髓,壮骨,消除阴蕴寒凝,也能养筋荣筋,因乙癸同源,肝肾一荣俱荣,滋补肾阴,生精养精之药,也能滋补肝阴肝血,也能荣筋利爪,强壮关节。
所谓祛邪,就是通督,包括化疾、利湿、逐瘀、祛浊,扶正、祛邪二者,是相辅相承,正气充盛,则痰湿瘀浊之邪自灭,邪气退却,则精、津、气、血自然充盈。
根据上述基本法则,李堪印临症以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兼强筋健骨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用益肾通督汤(龟板胶10g,鹿角胶10g,熟地20g,山萸肉10g,女贞子10g,生白芍15g,汉三七20g,枸杞子15g,生地20g,生甘草10g,青风藤15g,砂仁10g,水煎服)。
加减法:中气不足加西洋参、生黄芪,气分有热加知母,生石膏,湿浊加薏米,血分有热加元参,水牛角,同时他认为此病病情变化纷纷,用药应不泥死方,知常达变,随症用药,才能保证疗效。
中医药治疗的变法
李堪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并非一法就可以包治,应法随证变,证变法也变,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阶段性,特殊性,要有随机权变之法。
调和营卫法(调节免疫功能) 营卫失调,外邪容易内侵,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诱因之一。因此,李堪印认为治疗时要注意扶助正气,调和营卫,祛除外邪。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祖方。桂枝辛温,擅温经脉,温则散寒湿,通则利气血;芍药酸寒,生津血,润关节解拘挛。桂枝、芍药是调和营卫之首选药,强直性脊柱炎各期均可随症应用(此方临床应用时,宜加大芍药用量,用现代药理机制,芍药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清热解毒法 李堪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是肾虚不足之体,湿热之邪作崇所致,湿热之邪或自内生、或受外邪,侵及筋骨经脉,多见突然腰骶疼痛、晨僵、脊柱活动受限、心烦易怒、口干舌燥、舌红、脉数,此阶段治疗,当以祛邪为主,立清热解毒法,方药定名清热解毒汤(半枝莲15g,金银花15g,虎杖15g,丹皮10g,生大地30g,生白芍15g,土苓10g,牛膝10g,女贞子10g,生草10g,水煎服,每日一服,分早晚服)。
01
控制活动期是治疗关键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关键是如何有效的控制活动期发展,活动期能够控制可使疾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不至于进一步发展到疾病的晚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身体达到致残的地步。
该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湿热毒邪痹阻经络、筋脉、骨节,如临床上多表现有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屈伸不利、舌红,脉数,ESR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HLA-B27阳性等。
但也确实有湿热伤阴耗气等虚证表现,如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健忘失眠等。
因此,治疗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仍可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同时亦可根据患者虚证表现,酌情加补气养阴之品,如黄芪、石斛等。也可待主要症状如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减轻,ESR正常后,适当增加补肝益肾蠲痹之剂,以培元固本。
02
注重定性定位辨证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诊断,炎症指标异常增高非常重要,不论病程长短,只要ESR增快,CRP(+),HLA-B27(+)等,此病均属活动期。
活动期亦非完全表现为湿热毒证之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既有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屈伸不利、舌红、脉数的热证表现,又有怕风怕冷,遇寒加重的寒证表现。
这是因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为湿热毒邪伏于筋骨,复因外邪侵袭所致,其病变部位之筋骨热毒内盛,肌表又有外邪侵袭的缘故,故见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
正如《素问·痹论》云:“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辨证仍为湿热毒邪,痹阻经络、骨节,故治疗以清透骨间之热毒之邪达于外为宗旨。
03
以客观指标为辨证依据
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整个病程来看,它表现为脏腑积热,毒邪内伏,热毒流注骨节,留滞经络,攻于脏腑,痹阻筋脉,热毒炽盛,湿热交织这一基本病机,因此,在治疗上始终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方法;
但人体由于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居住环境差异、感邪偏胜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别,如有的患者关节屈伸不利、肿胀、灼热、疼痛俱备,亦有患者关节怕风怕冷,遇阴寒加重。
但应以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灼热、屈伸不利,各种异常的化验指标为辨证主要依据,并参考其他主观证候,治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活动期治疗的始终,兼顾外症,方可控制活动期发展。
清热解毒是祛除毒邪的主要方法,可消除病因,对内外之毒有清除作用。
04
坚持守方
强直性脊柱炎病程较长,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是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之痼疾,清热解毒治疗往往起效慢,非一朝一日能够解除病痛,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使药物通过积蓄达到一定的药力,亦能慢中发挥作用,不如糖皮质激素及辛温香燥之品起效快。
且不可因初用效果不佳,放弃清热解毒之法,只有坚持守方,方能取效。
另外,活动期控制住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不要认为疾病已经痊愈,此时机体内仍有伏毒残留,且正气虚弱,当劳累、外感风寒湿之邪,特别是肠道和泌尿道感染时,外邪引动内伏之毒,而痼疾复发。
因此,应长期服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之药物,以引邪外出,防止伏毒流窜经络、骨节,死灰复燃,反复发作。
05
辨证用药
湿重于热,以骨节肿胀为主,或关节有积液者,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重用薏苡仁30-45g,并加土茯苓为45g;
热重于湿,发热、关节局部灼热感明显者,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重用金银花30-60g,并加用蒲公英30g;
阴虚内热,长期低热者,以滋阴清热除蒸,加重石斛用量至30g,并加用生地30-120g,青蒿30g,银柴胡30g;
气虚明显者,增加黄芪用量至45-60g,以益气、鼓舞正气,祛邪外出。
06
辨病位用药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颈椎者加葛根30g,白芍30g,以祛风除湿、活血缓急止痛;累及胸锁、胸肋关节疼痛者加片姜黄、玄胡各15g,以活血行气止痛;
脊背疼痛,晨起或活动后加重者,可选用狗脊30g,补骨脂30g,以补肾壮筋骨、祛风湿止痛;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加土鳖虫12g,川断15g,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髋关节受累,疼痛剧烈,屈伸不利者,加白芍30g,生甘草12g,以活血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两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者,可选用全蝎9g,赤芍15g,以活血养血、通络止痛;
两踝关节受累,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者,加地龙12g,桑枝15g,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07
针对疼痛的用药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一个突出症状是晨起腰胯疼痛剧烈,其病机主要是湿阻、热壅、阴虚、血瘀、气滞、络痹所致。对此的治疗仍立足于辨证,针对病机选用不同的药物。
因热壅而致者,重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金银花、蒲公英;因阴虚骨失所养者,重用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的芍药甘草汤;
因瘀而致痛者,重用活血止痛的赤芍、水蛭;因外湿阻滞而致痛者,重用祛风除湿止痛的细辛、川椒;
因气滞而痛者,重用行气活血止痛的香附、玄胡;因络痹而痛者,重用搜风通络止痛的土鳖虫、全蝎等。
08
关于雷公藤的用法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雷公藤被证实为对其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具有免疫抑制、抗炎作用,但对生育系统有损害,若长期服用可致精子减少、死精、或无精、睾丸缩小等潜在的毒、副作用。
临床用之,可采用以下方法,未婚未育者,一为采用水煎剂,久煎1小时;二为服用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三为一旦有效逐渐减量;四为服用1个月后,以倍数的青风藤或忍冬藤代替。
常用量:雷公藤15-20g(先煎30分钟)。
09
合理使用不同的剂型
活动期基本控制,如关节肿胀已消失,唯有疼痛不甚,实验室检查:ESR、CRP、黏蛋白等指标基本正常时,可采取煎剂与丸剂、片剂交替使用,逐步过渡到片剂、丸剂,并且要长期维持,在此期间每月要定期复查炎症指标。
10
配合关节功能锻炼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易累及骶骼、腰椎、颈椎、髋、膝、踝等关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配合关节的功能锻炼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医者要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位、髋(分腿、后伸、膝-胸运动)、颈椎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