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2)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


”
主
编
马
云
骧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国防科技、工业迁移到川、贵、云和陕、甘、宁、青等偏远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大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四十五所(当时为国营第七O一厂)就是那次从天津西迁到大西北甘肃省平凉的。随着单位搬迁,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45所职工、家属陆续离开天津奔赴三线。
直到一九七二年底从全国各地,又有大批热血年青人离开祖籍家乡,离开世代居住的城市,相继来到三线的第45研究所。
我的回家路
王文侠
我家是渭北高原临近山西的一个小县,平凉在陕西的西边,没有直达平凉的车,每次来回必须经由西安,这三个地方形成一个大三角形,距离倒不算远,加起来不到450公里,但走一趟却要花上3天时间。每次从家去平凉,先是早上六七点钟搭乘去渭南的汽车,下午到渭南后急忙转乘到西安的火车,待到西安已是万家灯火。在旅社或亲戚家住一晚,第二天又上了去宝鸡的火车,四五个小时后到宝鸡住一晚旅社,第三天一早才搭上去平凉的长途汽车,常常下午四五点才能到达平凉汽车站。这里到我们单位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等折腾到目的地,又到了晚上。后来有了西安直达平凉的客运班车,我就不用再绕道宝鸡,而是直接搭西安直达的班车,但那却是十多个小时的翻山越岭,到了目的地,人都木了。那时的班车有专用的客车,也有解放牌卡车上搭块篷布,权作客车使用。旅客靠车厢两边一坐,中间再加几个小凳子,便一路开了下去,至于山路上的安全问题,运输公司没多想,作为旅客我们也没有多少害怕。无论从宝鸡走还是从西安直达,这两个地方到平凉都是翻山越岭,而宝鸡向北的山更大更险,几乎见不到平地。当时的路又不那么好,车在山路上七拐八拐,人在车厢里东倒西歪。遇到弯路多,会车多,便有人就晕起车来,也有人吓得惊呼,要在冬季车里空气便一塌糊涂。而从平凉回陕西家里,大抵也要三天时间,只是一天时间用于平凉到西安,两天时间花在西安到家里,中途要在渭南住一宿。
因为这个原因,也因为每年珍贵的12天探亲假,刚到所里上班的一两年,我尽量不回家。有一年春节没回家,和二孟两人买了一瓶果酒便对饮了起来,没在家过年,心里多少有些落寂。
在我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我每次回家都得到了所里同事同学的帮助,大清早几辆自行车把我们娘俩送到车站,送上车。回来时又是他们不论早晚把我们接回所里。有时候,碰到车队师傅去西安也搭他们的便车回家一趟。离开所里三十多年,心里始终难忘这些这些熟悉的面容,难忘和他们在一起时快乐温暖的时光。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老家到西安,西安到平凉有了直达车,这样我回家的行程就缩短为两天。
改革开放后,家乡有了高速公路,西安到平凉既有高速公路也有铁路客车,从我老家门口到我西安的住宅楼下2小时便可到达。西安到平凉也就四个小时车程。2010年我们一家人回平凉故地重游,当时甘肃段的高速还不很完善,也就用了4个多小时便到了崆峒山下的广成酒店。
王文侠
1969年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大学)毕业,1970年被国防科委分配来到第45研究所。她在推动45所早期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技术骨干作用。在三线艰苦条件下工作八年。后因两地分居、小孩拖累调回西安工作。

2018
西北三线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恭喜“秦之三线”
成功更名为“西北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