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9)

▲王天官

不知各位看官发现没有?常家溪发源于东山寺左边的青龙嘴,和《东湖县志》说的那样“经江家塝、石垸子,会南湖水,出天官桥入江。”而那句“访僧湖引东南去”更是引人遐想:莫非当年可以从东山寺附近登舟,划着小船到南湖赏荷,顺着弯弯曲曲的常家溪经过八合塘(民国初原名“干池塘”)、再经过常家溪桥到长江浪遏飞舟?

能够将东山寺、南湖、八合塘、常家溪桥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宜昌人所说的“王天官”绝无他人。宜昌妇孺皆知的王天官(公元1519-1603年)名王篆,字绍芳,自幼聪明,刻苦攻读。民间传说县太爷说出的“东山和尚送西瓜,些许礼物”被少年的他对出下联:“南海菩萨拜北斗,天大人情”堪称机灵。

据冉建文老师介绍:王篆生于夷陵望族,天资聪颖,加上辛勤努力,他接连考上举人和进士,不久便升任两京督察院御史,晋位少宰,亦称吏部侍郎。王篆为官,秉公执法,如遇舞弊犯科者,必绳之以法,铁面无私,故有“铁御史”之誉。他虽在吏部任职,但“对军国官府大事,凡其所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任宰相张居正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很信任王篆,对”边饷马政、吏治民隐”等治国之事,总乐于咨询王篆,“无疑不问,不断不成”。张居正把王篆作为天下英才推荐给朝廷。明神宗朱翊钧还把王篆的名字写在御屏之上。

张居正去世前,万历皇帝给辅佐自己三十年的张居正的称呼是“太师张太岳先生”,可死后的第四天朝局就发生了变化。先是张居正举荐的武英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潘晟被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被万历皇帝罢官;然后与张居正相辅相存的大太监冯保也倒台。开始有人不断弹劾王篆、曾省吾等张居正的左膀右臂。《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记载:“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都说“伴君如伴虎”,由于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生前树敌太多,导致明万历十年(公元1852年)末,御史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欺负蔽主,揽权树党等十四条大罪,于是万历皇帝翻脸不认人,下令查抄张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家属或饿死或流放,连埋在土里的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如对此段历史感兴趣,可参看笔者的《戏说中书街》)

张居正死后仅仅六个月,张居正就从“帝师”“元辅”陡然变成了“擅权乱政”的小人,自然也就祸及萧墙。致使王篆遭受不白之冤,在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蒙冤返回宜昌。其实王篆不过就是封建社会里,君权与阁权的矛盾白热化的牺牲品,就和那个官至翰林院检讨的宜昌人雷思霈在那篇《少宰王篆寿序》里说的一样:“昔之诬公者百端,而公以身受之,今之辱公者百端,而公以心忍之”。

请各位看官记得老祖宗的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也是至理名言。

(0)

相关推荐

  • 关于天官王翱的亲家贾谅和女婿贾杰(一)

    关于天官王翱的姻亲信息,基本没有系统的历史资料可查,只能通过浩如烟海的官方民间史籍中去撷取点点滴滴.今天暂去网海中就天官亲家和女婿的资料搜寻一番-- 从求学时的高中课本那篇<记王忠肃公翱事> ...

  • 关于古代史官

    传说中创制了文字的仓颉,据汉代普遍的说法,即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史官制度在周朝变得相当完善,<周礼.春官>之"宗伯"属下即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史官.史官的主要 ...

  • 悠悠大公桥(1)

    ▲宜昌晨曦初现的大公桥滨江带 稍稍年长点的看官都会哼两句<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也都知道万里长江冲出西陵峡口的南 ...

  • 悠悠大公桥(2)

    ▲唐贵智<南津关附近红层中的地应力场示意图> 宜昌河道的"沧海桑田"这一结论,可以从这一节的照片上得到证实,这是地质学家.宜昌地质地矿研究所唐贵智先生所绘制的<南 ...

  • 悠悠大公桥(3)

    ▲青草滩长云满渡 万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1公里,就在长江和汉江之间的冲击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形成十分壮观的"江汉湖泊群".据统计,解放初期,湖北全省共有湖泊1065个, ...

  • 悠悠大公桥(4)

    ▲图上是江南五龙山,图下是青草滩,如今还能见到的只有宝塔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清廷将彝陵州更名为宜昌府,增设东湖县城即为宜昌府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东湖县将所属三十八" ...

  • 悠悠大公桥(5)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招民填川诏 当年,从当阳.荆(门)襄(阳)往宜昌的行旅客商,只要到了青草铺与九溪铺和峰溪铺交界处的金巴岭,就知道宜昌快要到了,都会松一口气,停下脚来歇息,喝茶.青草铺 ...

  • 悠悠大公桥(6)

    ▲<宜昌府志 溪> 笔者在寻找史料翻阅同是清同治版的<宜昌府志>和<东湖县志>时发现一个新大陆,宜昌地方史学界常说的"常家溪"在清同治年间叫&q ...

  • 悠悠大公桥(7)

    ▲1953年宜昌港务局确定的港区和作业区地界 宜昌文史爱好者张玉新老师在<旧貌与新颜--宜港茶园的前世今生>中回忆说:1953年,宜昌港务局在作业区内兴建工人茶园,购置躺椅660把,并拟定 ...

  • 悠悠大公桥(8)

    ▲<东湖县志 铺> 从上面这张<东湖县志 县疆域图>中可见,当时宜昌府有三十六"铺",除了作为府治的"东湖铺"(东湖县城),就是北面的& ...

  • 悠悠大公桥(10)

    ▲1941年宜昌局部,东山上可见东山寺 宜昌风俗自古"尚左尊东",而东山在历史上就被堪舆学家的祖师爷郭璞认定为宜昌城主山.后因风水先生认定宜昌城又被江南的葛道山(今称磨基山)抢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