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国画最多误区

在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女画家中,既擅长题跋诗文而又可读可赏者,陈小翠堪称是第一人。

陈小翠在十三岁即能诗,有神童之称,后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被誉为民国十大才女之一。

陈小翠(1907-1968),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浙江杭县人。

陈小翠擅长工笔仕女和花卉画,风格隽雅清丽,饶具风姿。擅书法,笔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

董桥曾撰文说她工笔堪称一绝,然画作所传甚希,今可见者,画面点染清纯、精致而不失洒脱。

作为一位闺秀画家,她一生与艺术相伴,以女画家之名谋生立足,并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有尊严的生存空间。

陈小翠从最初习画,就极其投入,在1941年的《大陆》杂志《画余随笔》中就有记载,“十七岁毕业于中学,是为予沉溺于国画之时期。吾家旧蔽,古画颇多。予日摹之,或自创作。往往早起即画,至夜午不辍。寝食俱忘,双目直视,见画不见人。”

书画艺术之于陈小翠的意义,她本人曾说过“补天填海,既力所不能;逐舞听歌,又志所不欲。惟与朋侪论诗读画,则每欣然若有所得。”

诗书画于她而言,是慰藉,是生活,也是理想。在赠予友人冯文凤的诗文中,她就曾表达过中兴画史的志向:“中兴画史三千卷,先策峨眉第一勋。”

作为一位新时代新女性的代表,女性艺术的表达者与建构者,又是女性书画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她对女性艺术的影响自不可小觑。

世人赞其画“风格清雅俊逸,饶有风姿”,指其仕女画宗扬州八怪的华嵒和明代唐寅,画风又近费晓楼。

然其尝论:“古人画仕女,气息静穆,虽极遒丽,终復端重。晓楼以后,渐以纤弱软媚相尚,于此可观世变。”

又论:“作仕女画,秀,非弱也;美,非媚也;静,非呆也;逸,非野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可见陈小翠深谙仕女画之流变,更是独具个人审美观点,自出机杼,求秀、美、静、逸之趣,以女性画家的视角对女性的美做了阐释。

尽管陈小翠的人物画师法古人,然而在技法处理上,融入了一些西画技法。

当细细观看她的人物画,不仅会发现在人物眼神、唇部表现上,用了高光画法,还会发现在人物发髻、下颌的处理上,有阴影关系,注重体积处理。

在仕女画题材的创作上,陈小翠除了直接的仕女画题材创作,更是借助题画诗的形式,将画意与诗词相结合,表达仕女题材作品未尽之意,展现女性思想的细腻与变化。

如其早期的题画诗较为天真自然,多与少女情怀相关,抒发的是女性的闺情密语与少妇之愁,如:

残灯泪眼愁生缬,冰弦弹落相思月。

银甲苦相欺,秋声曳梦飞。

商音凉似雨,恩怨凭谁诉。

憔悴鬓边云,空留月一痕。

——《菩萨蛮》(题仕女画)

至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感时伤事,以及对女性生命的反思与感叹,则较为豪迈沉郁,寄意遥深。如:

巾帼有高士,胸怀四海春。

读书破万卷,了不异常人。

衣饰日以蔽,容光日以新。

人生如匹帛,可卷亦可伸。

展之称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如史鱼直,鄙哉徒硁硁。

——题仕女图·赵松雪本敞衣玉颜持一长卷

可以说,仕女画题材如她的诗词创作一样,

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心象的写照带着清雅俊逸的浩然之气。

玉珠虽陨落,却精神长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