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州二模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并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题目解析】

广州市 2021 年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学科写作题,仿照 2020 年全国高考卷及2021 年适应性测试作文的命题形式,采用近年全国高考及适应性测试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写作材料、写作主题与任务、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 理解

材料由两个段落构成,整体上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即第一段,由 2个句子构成。指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处中的“俯视”“被俯视”情况。

(1)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

这句话从情感态度层面展示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常理:一方面,人人均有独立人格、权

利与自尊心,需要得到尊重,故情感上不愿意被他人居高临下地俯视;另一方面,人与人交往应持对等之态,从态度上不应该用霸道、倨傲、轻蔑的态度俯视他人。

(2)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

这句话紧承上文“被俯视”与“俯视”,回溯历史,由人与人的关系论及国与国的关系,对比中国在历史上曾“被仰视”和“被俯视”的史实。历史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曾长期领跑世界,虽中华民族向来拥有“谦逊”“有礼”等姿态与心态,友好和平的交往方式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也长期居于主流位置,但先进的文明与强大的国力,还是使中国赢得了他国的“仰视”。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国积贫积弱,经济、科技发展远落后于世界,处处挨打。一方面只能仰人鼻息,卑微地仰视列强;另一方面,则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被列强俯视。历史兴亡,国运起伏,带来了“被仰视”与“被俯视”的视角变化,值得考生深思。

第二个层次即第二段,由 3个句子构成。

(1)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指出文化与文化之间也同样存在俯视、仰视与平视的视角问题,将材料引向了更宽广的文化、文明的领域。“不愿被俯视”与“不应俯视”之道,不仅是人与人、国与国友好交往之道,也是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交流的原则。

中华文化崇尚谦逊、大度、包容、和谐,孔子有“有教无类”的主张,孟子认为“圣人与我同类”“尧舜与人同耳”,庄子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种文化到了今日,已内化为中国外交的核心。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国际关系民主化”,再到“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中国外交政策和实际行动始终拒绝居高临下地俯视他国,而是平视世界,这与世界上某些国家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句话拓展了材料的视阈,有利于考生在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与写作。

(2)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

这句话就视角背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给出站位、定位、姿态与心态四个方向,对上句及第一段的内容进行了哲理式的提炼与概括,启发考生对“被俯视”与“俯视”现象背后的原因、内涵、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得出更理性的认识。在此语境中,视角可以是仰视、俯视,也可以是平视。视角取决于彼此双方的站位与定位,是因为站位与定位往往代表了各自所持的立场与原则,定位往往代表了各自所确定的位置、座次与目标,而实力、信仰、制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则会带来各自站位及定位的高低差异,从而影响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的视角。

视角也取决于彼此的姿态与心态。姿态高高在上,心态妄自尊大,则会惯于以俯视的视角看一切;姿态卑微低下,心态不自信,则会习于以仰视的视角看世界。唯有以友好、相互尊重的姿态与不卑不亢的心态平视他人与世界,方能赢得尊重,收获和谐。

(3)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这句话提出问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将思考的内容引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与波澜壮阔的未来,对当代青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时代命题。“百年变局”指出目前中国面临的世界大环境:当下世界,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严重,某些国家以坚定捍卫霸权为定位,以“教师爷”的姿态与傲慢的心态处理国际关系,并从贸易、科技、政治等各方面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攻击、打压,使中国面临着极为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此同时,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同寻常的历史性大跨越,这个大跨越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世界与未来,当代青年更需要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及准确的定位,以相互尊重的姿态与不卑不亢的心态去看他人、看世界,更好地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相处共存的问题。正如敏感词所言,“70 后、80 后、90 后、00 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综合来看,材料的组织暗含三条线索:从回顾历史到展望当下再到面向未来,展开纵向的叙述;从人的相处到国家的交往再到文化的互融,进行横向的类比;从叙述现象到分析原因再到提出问题,做出渐次深入的探讨。

考生可依据材料组织的内在逻辑确定立意:既可以将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对未来的期待,也可以从不同层面思考视角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文化的意义,还可以探究不同视角背后的因素,进而揭示“俯视”的危害。既可以立足古今,也可以放眼未来;既可以深思义理,也可以博引事实;既可以滔滔辩驳,也可以娓娓道来……

(二)对主题与任务的理解

这一部分包括写作主题和写作情境、任务。

1.写作主题:“拒绝俯视,共创未来。”

“拒绝俯视”,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俯视”视角的态度:反对居高临下的傲慢,反对盛气凌人的说教,反对蛮横霸道的干涉;拒绝别人的“俯视”,也绝不以“俯视”的视角看待世界。“拒绝俯视”既是对材料核心内容的概括,又隐含着对友好共处、相互尊重的平视视角的肯定与呼唤,间接地引出材料提出的问题“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考生要综合材料,直面问题进行分析。

“共创未来”,照应了“世界青年交流论坛”的情境,得出中外青年“共创未来”的方式既不应是以“俯视”之态看待别人,也不应容忍“被俯视”的恶言劣行,更不必卑下地“仰视”他人,而应做到彼此“平视”。“共创未来”既是对材料内容的拓展延伸,又是对写作情境中听众的倡议呼吁,需要考生联系实际面向未来展开联想。

“拒绝俯视”与“共创未来”,两者相互关联,彼此依存,既源自写作材料又契合写作情境,构成了发言稿的主题。该写作主题主要起到了引导写作方向和限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考生写出的发言稿必须既能使听众从认识上、态度上理解“拒绝俯视”,又能在实践上、行动上落实“共创未来”,二者缺一不可。“拒绝俯视”是知,“共创未来”是行,这意味着考生的发言不能流于空泛说教,应有思考、有对象性地明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能流于空洞口号,而必须有层次、有建设性地倡之以行,从而使听众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它强调考生写出的发言稿应该能够在“拒绝俯视”与“共创未来”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拒绝俯视”需要考生分析问题,要分析出“俯视”的问题所在,更要分析出“百年变局,面对未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共创未来”需要考生解决问题,要“共创”怎样的“未来”,怎样“共创”“未来”。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结论是提出解决问题方式的基础。

2.写作任务:“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1)“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世界青年交流论坛”是写作的具体情境,“中国青年代表”是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则为“世界青年”。

“交流论坛”是开放、自由的表达空间,供各方充分表现意见与立场。写作者要注意论坛中“交流”的重点,充分营造现场感。

“中国青年代表”,应体现出中国青年的站位与定位,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姿态与心态,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人的气度与风采。

“世界青年”,是“世界青年交流论坛”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国,但与写作者一样,同为青年人。考生写作时要有明确的对象感与针对性,考虑到国别、文化的差异性,充分表现“交流”的智慧与技巧。

这个写作任务的设定,首先意味着考生要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世界现状展开丰富联想。其次意味着考生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阐述看待世界的视角,体现中国青年的气度和风采。第三意味着考生不仅必须考虑发言内容(尤其是对“共创未来”的呼吁)在当下“世界”的现实可行性和意义,还要特别考虑发言对象是“世界青年”的特殊性,在行文中要格外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最后意味着要突显“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对未来的开创性。

(2)完成一篇发言稿

“一份发言稿”,明确了写作文体。发言稿是演讲前的重要准备,在格式上有特定的语体要求,包括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需要有得体的称谓和礼貌的问候语;要具有亲切感、交互性,有具体的语言交流内容;观点要具有一定的鼓动性与号召性,可以使用祈使句等句式进行表达等。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题目最后是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材料处理、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身份意识和背景要求等五个方面明确指引;二是文体的要求,必须体现出相应的文体特征;三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四是强调考试公平要求,严禁考生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五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四)材料与主题的关联

综合分析材料与主题,可以建立完整的写作逻辑:

我们过去曾“被俯视”,今天应该“拒绝俯视”,立足当下,确立彼此“平视”的自信视角与姿态,“共创未来”。

围绕材料与主题,考生批驳“俯视”的错误视角,分析“拒绝俯视”的观点,展现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俯视”与“仰视”的异同,进而得出必须“平视”的观点,展现辩证的思维;通过“俯视”与“被俯视”的表象分析问题的实质,强调“平视”视角对于正确看待世界、“共创未来”的重大意义。

二 、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综合材料并完成写作任务。

(0)

相关推荐